APP下载

老戏迷看戏有感
——由观摩“舞蹈剧场《赏味期限》”说开去

2021-12-06杨建国

民族艺林 2021年3期
关键词:戏迷银川舞剧

杨建国

(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4)

我是个老戏迷,就爱看个戏。我看戏40 余年,看过数百出戏。这些戏主要是传统戏曲、现代戏和话剧,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戏,那都是:编、导、演们通过对生活提炼,然后再对生活进行艺术地再现与表现的结果。可前几天(2020 年12 月12日),在银川“遥剧场”观摩“舞蹈剧场《赏味期限》”,感受却大不同。

大不同就是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该戏剧,从内容到形式,不但与我们长年累月司空见惯了的传统戏曲或现代戏不一样,还应当在“不一样”前面再加一个“大”字,是“大不一样”。如果借用传统戏曲的经典桥段来表达,便是:当真?当真。果然?果然。谓予不信,请看:这种戏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就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言,分明就是在与传统的戏剧创作理念和编创手法对着干,全都是反其道而行之。难怪,在我还没有进剧场之前,周围就有几个好心的年轻朋友善意地提醒我:您老人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却不解:不就是看个戏么,看戏前为啥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呢?年轻朋友接着说:类似的戏我以前曾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过。这主要是为青年人写的戏,看戏的观众也基本上都是青年人。当然,偶尔也会有像您这样的花甲之人、古稀之人来看戏。可结果呢?他们往往看上个十来分钟就坐不住了,你叫他硬着头皮接着往下看,他无论如何是看不下去的。果不其然,戏演了还不到半个小时,老人家们就陆陆续续开始退场了。退场时,还连呼上当,抱怨这钱花得冤呢!所以,我担心您老人家会不会也像他们那样坐不住……这这这……经青年人这么一点拨,我这心里头可就打起了鼓:这戏要是不好看,那么开场半小时后,我倒是悄悄退场呢?还是硬着头皮假装往下看呢?或许,像我这样头发花白的人本就不该到这青年人扎堆的地方来凑热闹……可既然已经来了,总得进去看上那么一眼,就当是看个稀罕吧……

走进小剧场,看这小舞台的确是很简陋。只见:舞台正面靠墙位置摆放着两张小条桌,桌上有一个小黑白电视机和一些杂物,迎面墙上还挂着一个人像照。看样子,这似乎是个一般的小家庭。再看舞台正中间:在观众刚刚走进剧场时,就看到一男一女两个青年人(角色、主角、舞者)手牵着手如同雕塑般就那么纹丝不动地站立着(长达约20分钟之久)。看样子,如此这般的呈现也是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见他俩光着脚站立在一层黄沙(是真的黄沙)上……观众也分不清这是什么地方……是乡村还是城市……是什么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是室内还是室外……这两个小青年是什么角色……是兄妹?姐弟?恋人?还是夫妻……他们姓甚名谁……接下来有可能会发生什么……就在我还按照一般的欣赏习惯揣测之时,戏突然就开了!开得叫人迅雷不及掩耳!紧接着,在昏暗的灯光里,这一对青年男女开始翩翩起舞了……

通过观摩,我隐约感受到编、导、演是在向观众讲述着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可他们的讲述手法却不同:其中有一枝玫瑰的捧献、拒绝,也有一束玫瑰的撕扯、咀嚼……其中更有沙漏之黄沙于猛然间从半空中三番五次的倾泻而下……这沙漏、这黄沙、这倾泻、这层层递进的三番五次,所表述的似乎是时间在飞速流逝,或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或三年五载,或十年八年……这个中况味全凭观者去品尝、去感知……就这样,观众分明是看见了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内心深处在激烈地碰撞着,他二人的外部动作不断地扭曲着、夸张着、变形着、跳跃着、腾挪着……就这样,于不知不觉中,编、导、演把观众带进了这一对青年人的心灵世界里:这是非现实的世界,这是非理性的世界,这是梦幻般的世界……观众也沉浸在这近乎痴狂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中,从而获得了美的艺术享受。

不仅如此,形式与内容在这里有了近乎完美的结合。观众从一对男女青年张弛有度、有着高难度技巧的细腻表演中,看到了当爱情遇上了艺术之淋漓尽致的再现与表现,其中,有迷茫、有彷徨、有困惑、有挣扎、有碰撞、有撕扯、有叩问、有宣泄……它使观众于恍惚间会产生联想,联想到自身,联想到往日,联想到柴米油盐,联想到酸甜苦辣,联想到离合悲欢……其中,或许有你、有我,也有他,有我们曾经的影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此时此刻,艺术与观众产生共鸣了……

作为一个老戏迷,我到剧场干啥来了?当然是看戏来了。可票面上印的是“舞蹈剧场”。却原来,这里表演的其实是舞剧(剧就是“戏”)。这是只有男女两个演员(角色)表演的时长为50 分钟的小舞剧。50 分钟,说长不长,可说短它也不算短了。因为,这不但是个艺术活、是个技术活,它同时还是个体力活。两个演员一台戏,持续不断近乎疯狂的双人舞,一口气表演下来,说实话,没个好体力是根本扛不住的。与此同时,老戏迷们观摩时还会有一个突出的感受,那就是:这种戏,它不像我们经常看的戏曲那样,凭借着: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手段多样。而舞剧,从头到尾,演员们一个劲地跳呀舞呀,却一句话都不说。结束座谈时(演出结束后还原地不动当场搞了有半个多小时的座谈),有个小观众代表大家提出了这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一句话都不说呀”?只见男女主角风趣幽默地回答:观众朋友们,当舞到高潮时,其实在我们的内心里也是憋了一肚子的话想对观众说的,可编导不让我们说,他要求我们,无论冲突有多么激烈,情绪有多么高涨,从头至尾一句话都不能说,要全凭演员用肢体语言去表现、去刻画、去表演。这是由舞蹈、舞剧内在的艺术规律所规定、所制约的,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从编创到表演都必须要严格遵循这个规律,一切都要按艺术规律办事,丝毫不能马虎。我相信,听了男女主演的这一番“答观众问”之后,积淀在戏迷们心中的疑虑顿时就会消失了。却原来,这些个乍一看是另类的舞蹈、舞剧,并不是什么信马由缰,更不是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而是和我们平时看惯了的戏曲一样,都是按照艺术规律编演的。譬如,传统戏曲《打金枝》。它所讲述的是一个“小两口打架”的故事。其实,这“舞蹈剧场《赏味期限》”也可以理解为所表现的也是一个“小两口打架”的故事。但各自的表现手段大不同。戏曲靠的是唱、念、做、打,而舞剧则全凭肢体语言表达。但从根本上讲,却又是一样的:它们同样都是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同样都是很严肃的艺术表演形式。

走出剧场,我还沉浸在戏中。这出戏名为《赏味期限》。看戏前我还专门查了一下互联网,才算弄明白什么是“赏味期限”?这句话最早源于日本。日本人在售卖食品的包装袋上都印有两个日期:除了通常我们都知道的“保质期”以外,还有一个是“赏味期限”。比方说,以刚出炉的新鲜面包为例。包装袋上印着“赏味期限”1 天,“保质期”3 天。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作这样的解释:面包口感、味道最佳时期是刚出炉的第一天,保质期为3 天。其潜台词是:温馨提示消费者,最好是在第1 天食用刚出炉的新鲜面包。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们由此受到启迪,便联想到了人生:恋爱有“赏味期限”,婚姻有“赏味期限”,朋友结交有“赏味期限”,住新房、驾新车亦有“赏味期限”……如果照此拓展开来,这“赏味期限”还真的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而观众所看到的这个小舞剧,艺术家力图给观众们所展现的,正是这一对小青年在恋爱、婚姻“赏味期限”中生动形象的多彩表现……由此我产生了联想,想到演了两千多年的古希腊戏剧,想到演了一千多年的中国戏曲。只要是好戏,一定是不但永在保质期内,而且永在赏味期限内,一定是历久弥新的。就如同这“舞蹈剧场《赏味期限》”,其实它并非新剧,而是6 年前(2014 年)所创排,在国内外已经演过许多城市了。我们银川观众所见,虽然略显晚了一些,但其实并不算晚,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常沉湎于广场舞的老戏迷们(因为可看的戏太少了,也只能是跳跳广场舞打发时光)来说,还是有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爽之感的。

走出剧场,不由得想到了李思遥。他是“遥剧场”的创始人和掌门人。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简单。他在银川已经打拼了5 年之久,主要干了3 件事:一是和他的小团队不断地为银川观众(小众群体,全都购票)排演新戏;二是带着他们创编的新戏,多次走出国门去进行演出交流;三是不断地为银川观众引进他所认为是艺术价值较高的戏(国内的、国外的都有)。我所看到的“舞蹈剧场《赏味期限》”,便是其中之一。李思遥如此坚持打拼5 年之久,真的是不容易。在此,我以一个老戏迷的身份,为他点赞!

走出剧场,我还想到了戏票。票价100 元,这是在银川看戏我所买过的最贵的一张票。这样的票价在大城市算是很便宜了。可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地处西北一隅的小银川而言,尤其是对于每个月靠领退休金度日的成千上万的六七十岁的老戏迷来讲,大多数人的月退休金也就是两三千元。说实话,买一张戏票要花100 元,实在是太贵了。可要是来个换位思考,站在艺术家们的角度去分析,又觉得票价并不高。你看,这小剧场最多能坐200人,每张票100 元,总收入是2 万元(这是满算,不可能场场爆满。据说一般多为半场,百十位观众,收入也就1 万元左右)。如果刨掉场租费、编创费、舞美费、灯光费、道具制作费、人员工资费、交通费、食宿费等等花费,恐怕也就所剩无几了,能维持就算不错了。贵吗?似乎又不贵。可这贵与不贵的矛盾有没有个折中的解决办法?高雅的艺术、让人开眼界的艺术也不能只是由青年人所独享。那怎么才能够把更多的老戏迷们也吸引过来呢?由此我想到了旅游。有许多的旅游景点都在为老年游客着想,有一定的优惠。譬如:凭身份证实名购买景区门票,60 周岁以上半票,70 周岁以上全免。乘公交车也是这样:60 周岁以上半票,65 周岁以上全免。借此机会,我想向李思遥建议:是否可作参考,给老戏迷们以优惠?但是,我又不赞成全免。为什么?“遥剧场”的场地实在是太小了,如果全免,呼啦一下子人来多了挤得坐不下,势必会影响其他正常购票人看戏。因此,建议还是统一标准为好,即实行实名制,凭身份证购票,60 周岁以上半价。可否?请思遥酌定。我想,如果有半价,如果是50 元。那么,60 岁以上老戏迷们的负担就能够大大减轻。倘如此,一年甭多看,哪怕是只看一两场戏,开开眼界也好。再者说,要是将这50 元戏票钱平均到每个月,那负担也不过只有4 块多钱。这么一想,对于老戏迷们来说,也不算是压力山大。不知道各位老哥哥、老姐姐、大兄弟、大妹妹们以为如何?听了我的建议,是否会有每年看它一两场特殊戏剧的冲动?

最后,借此机会,老戏迷还想呼吁:希望社会各界、各有关方面能够伸出友情之手、援助之手,采取不同的方式予以支持。待将来,让李思遥这朵小红花,在银川的文艺百花园中能够绽放得更加绚丽、更为持久。为此,我们期盼着。

猜你喜欢

戏迷银川舞剧
戏迷春秋
——王海城作品精选
百科全书舞剧
近60年银川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舞剧《瑞鹤图》剧照
老银川的样子
张春华:为票友组建民间“戏迷之家”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共享单车的“银川模式”
丁洋澜??《小戏迷》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