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百年进程的三维视野

2021-12-06代红凯

毛泽东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中心群众

代红凯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最鲜明的政治底色。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沃土之中,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百年光辉历程,党之所以风华正茂、独领风骚,其密码正在于党不是口头主义者,而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真正做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结果,亦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印证。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5页。回首走过的路是为了走向更光辉的未来,在建党百年新的起点把准党从小至大、从弱至强的历史脉搏,观察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呈现,厘清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依据,总结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法,对于砥砺党的初心使命,汲取不断走向新的胜利的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百年进程的基本呈现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5页。对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首要任务是梳理和厘定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核心概念、具体内涵、历史呈现等基本问题,以此使得我们在百年党史的历史视野中更加准确深刻地把握、领悟、体会这一价值理念。纵观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百年历史,党以人民概念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创造性发展,并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实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核心价值“不变”与具体话语表达之“变”的辩证统一。

(一)界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概念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无论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性立场,抑或是群众史观的理论规定,都决定了党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和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价值准则,“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列宁指出:“这些话表达了哲学历史理论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5)《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16页。这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群众史观的理论规定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奠定了理论根基。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自觉源于其核心概念的理论自觉。毫无疑问,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概念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首要问题是界定清楚什么是人民。

事实上,党关于人民的概念是一个政治概念,其脱胎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理论是为特定的阶级而服务的,会印有鲜明的阶级烙印。马克思主义同样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理论,它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是为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而诞生的科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阶级是一个经济概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相对不足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对阶级概念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使隶属于经济范畴的阶级概念逐渐发展演变为隶属于政治范畴的人民概念。

毛泽东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力量”(7)《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81页。,“中国的人口百分之八十是农民,我们讲的人民主要就是农民”(8)《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从毛泽东对人民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人民是一个政治性概念,是一个由多阶级构成的政治性群体,它的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既有确定性的部分,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又有变动性的部分,如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等,而决定这些阶级是否属于人民的关键则不再是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在于是否坚持党的领导,是否能够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9)《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集中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要以是否为人民服务,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界定标准,“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去‘解放思想’,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去了”(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之后党关于人民的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如广大人民、最广大人民等,基本上延续了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标准。

可以看出,相较于阶级概念的规定性,人民概念更有延展性,更富有弹性,有着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更广泛的群体基础,一切愿意为党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一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阶级、阶层、群体都可以被纳入人民范畴。这样,党就实现了价值理念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使原本理论规定的党以无产阶级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发展演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实际上,这也更加符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崛起,人民概念的弹性范畴可以使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时,更有利于汇聚一切积极力量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概念无疑是党结合实际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阶级理论实现的一个重大创新性发展。

(二)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不仅一以贯之、相互承续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历史经验在多个维度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理论,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彰显出更加广阔的理论空间,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服务人民奠定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根本的理论支撑。

人民是力量主体。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的根本力量,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毛泽东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表达了劳动者创造世界、人民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毛泽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丰富拓展了群众史观的理论内涵:在时间维度上,他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力量,而且是中国从古至今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在空间维度上,他强调不仅要重视工人阶级,而且要重视吸纳包括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在内的各阶级、阶层力量完成党的任务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人也多次强调要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江泽民指出:“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5)《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262页。胡锦涛指出:“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370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更是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引领党的事业发展的主体地位,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9页。概言之,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创造辉煌的力量之源,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才取得百年辉煌成就。

人民是权利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自然也应享有历史的发展成果,应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权利。毛泽东特别强调了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认为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18)《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67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党竭力实现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邓小平指出:“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1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江泽民指出:“我们讲政治,离不开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中,第一位的是群众观点。”(20)《江泽民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专题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1)《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6页。。可以说,人民群众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主体,这既是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根本体现,也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现实逻辑。

人民是评价主体。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效如何,所制定的政策方针作用大小、正确与否,其评价的根本标准不在于理论的宣传与表达,归根结底在于“民心”,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得以最终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这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百年进程的重要体现之一。党的历届领导人对此都有极其重要的强调和论述。毛泽东指出:“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是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2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6页。邓小平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2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江泽民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2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胡锦涛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科学发展取得了多大成效、是否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26)《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9页。习近平同志更是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0页。党领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已充分彰显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真理性,这也是坚持以人民的实践为评价标准最有说服力的根本呈现。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

(三)展开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根本性成就,为中华民族所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都是紧紧依靠人民实现的。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实践是核心价值“不变”与具体内容表达之“变”的辩证统一。百年来,党始终秉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观点、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之初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以贯之、坚定不移、不曾改变的,但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服务不是抽象的执政理念,在现实性上更具有确切的意义,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从这个角度说,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则又是变化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具体呈现主要是领导人民赢得革命战争,实现人民群众政治上的解放。毛泽东指出:“过去在革命的时候,我们和人民一起,向封建势力要民主。”(29)《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页。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危机四起、人民苦难深重,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3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为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无数中华仁人志士不懈探索、前仆后继,却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失败告终,“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3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航标,在多次失败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俄国,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3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自此,中国不仅有了前进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找到了改变近代中国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只要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完全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够打倒的,任何严重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3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42页。。经过28年浴血奋战,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3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2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立起来了,人民群众开始站上历史的舞台,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依靠人民取得革命胜利,领导人民群众站起来,根本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突出表现。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具体呈现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时代课题,“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35)《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20页。,“要让历史证明,我们不仅能够领导好革命战争,而且也一定能够领导好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36)《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领导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3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和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此,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开创,是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法宝,极大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使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历史呈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包括: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蹄疾步稳地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改革举措全面发力、重点突破、纵深推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明显改善;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等等。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38)余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壮丽历史和经验探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8月15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8页。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愈发凸显,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具体呈现便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根本权利。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开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新征程,这意味着我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逐步实现,中华民族将进一步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必然结果。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将更进一步充分实现。

二、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百年进程的基本依据

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既包括其话语表达、历史呈现、基本内涵等层面的展现,在历史的深处也更有其深刻的内在依据和基本逻辑:在理论层面,其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共产主义理想的道义性为理论根据;在实践层面,其以党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研判为实践根据;在历史层面,其以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和跳出“历史周期率”历史课题为历史根据。厘清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根据,将更有益于深刻把握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整体性和深刻性,也能更准确清晰地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规定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理论品格在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其最鲜明的品格。相较于组织、制度、纪律等外在的硬性约束力量(Hard power),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意识形态属性对党来说便是一种潜在的、时刻发挥着指导和约束作用的软力量(Soft power),这两方面相辅相承,支撑着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可以说,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阐释和发展,其中围绕人民理论和人民话语所进行的理论创造无疑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核心、最重要议题之一,也是党着力最多的理论课题,使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党强大的“软力量”。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党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等理念的阐释、宣传、教化,并通过实践与理论的交互印证,既实现了对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引导和形塑,同时也向人民群众说明了自身政策及其存在的合法性,使得人民群众对党产生深层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真切生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实践所形成的历史传统,更是产生了强大的历史力量。通过对党百年历史的回顾,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党与人民同向同行,血肉相连,同甘共苦,这种经由历史事实验证的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等观念极大地强化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党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使党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自觉地时刻注意面向人民,倾听人民的声音,重视人民的意见和感受。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传统和实践,为中国“走自己的路”提供保障,而这正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最为独特的精神资源,是开辟中国道路、形成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的秘密所在。

除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理论规定之外,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的道义性也规定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性。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是党攻坚克难、创造辉煌、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40)《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7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献身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和道义性能够极大地提升共产党人的道德境界,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为了集体的事业,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就要明辨是非、分清义利、取舍公私,不断省视自我,锤炼自我。因此,“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4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523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4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1页。可以说,党百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共产党人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的明证。

(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党的工作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与党的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是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需求,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调动人民群众实践的积极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就必然要求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解人民之需。党是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共产党员,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43)《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8页。。就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就需要有大的历史视野,就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在明辨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研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阶段的客观实际,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解人民群众最根本的需求,以此制定契合人民需求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时代的主题是革命,毛泽东指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4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页。。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求得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4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8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愈发凸显,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4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继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局势波谲云诡、风云激荡,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世界大势,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没有改变,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实现充分、平衡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纲举目张,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把住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脉搏,人民之需是反映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要素,党正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认知,才准确体察了人民之需,真正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进而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有志气的民族,在历史上为人类文明发展、世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近代也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习近平同志指出:“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4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1页。自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最深沉的愿望、最伟大的梦想。大浪淘沙,风雨如晦,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政党,是有志气、有使命的大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4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页。。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民族复兴壮丽史诗。在一个积贫积弱、人口众多、具有特殊国情的东方大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历史重任,党之所以能够担当起历史重任并在百年历史进程中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于其有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于其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幸福只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得以逐渐实现;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勠力同心,离开最广大人民的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能成为空中楼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求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汇聚实现民族复兴、创造历史辉煌的磅礴力量,这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历史根据。

跳出“历史周期率”是构成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另一重要历史根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就是党的长期执政,即是党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自毛泽东以“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50)《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11页。对答黄炎培“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的历史之问起,“历史周期率”就成为党所必然面对、必须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同时,党也紧紧扭住人民这个关键密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启了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历史征程。毛泽东对破解“历史周期率”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强调“两个务必”,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再强调反对特权思想,可以看出,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破解“历史周期率”的侧重点在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的真正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严惩腐败成为党解答“历史周期率”之题的重要抓手。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时,强调改革开放和反对腐败要两手抓,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要警惕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现象,“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5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领域的腐败问题愈发突出,党开始愈发重视解决腐败问题。江泽民指出:“不解决好反腐倡廉的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党和政府就会严重脱离群众,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5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胡锦涛强调:“把这项工作作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是十分正确、十分必要的,是深得党心、军心、民心的。”(53)《胡锦涛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32—333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严峻的“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历史周期率”问题,“我经常讲到历史周期率问题,这的确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命”(54)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求是》2019年第20期。。对此,他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我革命,特别是反对腐败,“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5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2页。。无论是建设时期的政治建设抑或是改革时期的惩治腐败,这一系列举措的核心指向都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党与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而这正是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破解“历史周期率”历史课题的密钥,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破解“历史周期率”课题的必然举措和重要历史根据。

三、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百年进程的基本方法

从党史中凝练出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规律,汲取前进的经验和智慧,这是党史学习、教育、研究的重要功能。纵观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历程,我们可以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总结勾勒出其基本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在价值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价值观对党和国家的组织进行价值治理,在实践层面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制度层面不断发展完善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价值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为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抓住关键环节。其中,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制度是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必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党的领导根本制度的建设。如果说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和制度治理是“塑体”工程,那么其价值建设和价值治理就是“铸魂”工程。坚持价值治理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步骤,亦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毫无疑问,党和国家制度建设和制度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进行价值治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理念,以人民主体价值观对党和国家的组织、制度、成员进行价值治理和价值教育,对于确保坚持人民立场,坚定人民方向,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方向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奠基作用。

价值治理就是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党一直重视党员干部的价值观教育,强调党的人民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就极其重视以马克思主义清理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他强调:“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56)《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他指出,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等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和作风,“都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是不利于党内和党外的团结的,是阻碍我们事业进步、阻碍我们同志进步的。必须用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大力克服我们队伍中的这些严重的缺点”(5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对党进行价值治理,能够极大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价值认同和忠诚,从而按照党的主义、方向、要求行动,进而极大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在面对极端个人主义、经济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时,如何保持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纯洁性,保持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便是一个较之如何发展经济更为困难的问题,对党来说也是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大力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根本用意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价值观进行价值治理,以此拧住党员干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总阀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融入党和国家各项制度之中,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根基。唯有毫不动摇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价值治理,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融入党和国家制度之中,警惕、批判各种侵害人民主体价值理念的思潮,才能固本培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夯实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夯实党的宗旨之基。

(二)坚持走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也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呈现。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使党员干部体会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真理性和道义性,才能汇聚源源不绝的磅礴力量。毛泽东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5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88页。应该说,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是一种应然状态,但在具体的历史阶段,面临不同的历史环境,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的实然程度、效果都是不同的,特别是执政以后,党在在实践中可能更面临着脱离群众的风险,“在我们没有取得全国执政党的地位之前,环境迫使我们要搞唯物论的反映论。执政以后,我们一些革命意志薄弱的同志很容易被糖衣炮弹击中,腐败下去。在剥削制度的历史上,执政的人都是把自己变成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共产党人和他们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无论担负多么重要的领导职务,都决不能从人民的公仆蜕变为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变为压迫人民的统治者”(5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8页。。为此,就需要不断加强教育,坚持走群众路线。党的领导人对此有清醒的理论认识。邓小平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60)《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江泽民指出:“真正学会运用党的群众路线,需要经历一个端正立场、改造世界观、锻炼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长过程,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做到。我们还要结合建设和改革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6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实际上,坚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既是党制定、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同时也是确保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选择。只有在群众路线实践中,才能体会人民力量,反映人民诉求,增进人民感情,进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一是在坚持走群众路线中体会人民力量。群众史观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党对人民是创造历史根本力量理念的深刻认同,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更来自于与人民同行历史实践中的体会和确证。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党能够在一次次危机中化险为夷、乘风破浪,在一次次机遇中顺势而为、创造辉煌,根本上都是紧紧依靠人民实现的:“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6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5页。。人民是党命运前途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历史的结论。只有在群众路线中才能切实体悟人民力量的真实性,才能体会群众史观的彻底性和真理性。二是在坚持走群众路线中反映人民诉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群众路线,根本上是为了在深入基层实践中关注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切实地代表群众利益,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困难。党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必须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人民要求的政策。正确政策的制定不是凭空设想的,必须既要避免命令主义也要避免尾巴主义,坚定地深入人民之中,细心地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需求,启发人民的觉悟,才能真正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打成一片,把人民团结凝聚起来。三是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增进人民感情。人民感情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支撑,毛泽东指出:“如果不把过去的一套去掉,换一个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和工人农民的观点不同,立场不同,感情不同,就会同工人农民格格不入,工人农民也不会把心里的话向他们讲。”(6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中国共产党是极富人民感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百年来,党心系苍生、真挚为民,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始终惦记人民冷暖,始终为人民福祉奋斗,在领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实践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书写了与群众血肉相连的恢弘历史篇章。诚如邓小平所言:“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6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页。只有对人民有深厚的、纯粹的、真挚的感情,才能赢得人民的真心拥戴和热爱,而党员干部在与人民交心的过程中,会不断升华自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会使内化于心的人民至上理念在现实实践的转化中释放出更加强大的力量,使党在走群众路线时不搞形式主义、不搞敷衍应付,真正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人民至上价值理念。

(三)坚持发展完善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发展完善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的人民民主不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一种纯粹的形式,而是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不懈探索与实践,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国家制定实施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进行各方面治理都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国家各方面事业和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概而言之,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人民民主落到实处。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在根本上能够确保人民民主和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中国这样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6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9页。。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宪法规定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可依法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能够在根本上确保人民的意志和党的意志实现统一,监督党是否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在答黄炎培的“历史周期率”之问时,就强调要发展民主,要靠人民来监督党和政府,但当时毛泽东并未对人民监督政府的形式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可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监督党和政府的设想得以实现,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景得以实现。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是确定无疑的。”(6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也必然要求人民民主的扩大,民主越发展,党越能整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其方针政策的制定越能体现人民的愿望与诉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完善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只有高举人民民主旗帜,发展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才能在根本上确保人民至上的神圣地位,保证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中心群众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多让群众咧嘴笑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