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失语症”与“话语重建”说起

2021-12-06姜寿田

中国书画 2021年4期
关键词:失语症哲学史文论

姜寿田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西学术的双重深化进展,学术文化界对本土学术理论开始进行反思,这主要表现在基于现代西学范式下,对本土学术艺术理论的“失语症”反思。按最早提出“失语症”观点的曹顺庆的说法:“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有办法说话,活生生一个学术哑巴。”“古代文论话语只是一种知识形态,从而从一般文学理论中消失了……失去了传统和历史,我们成了文化上的断裂人,文学精神上的断裂人。”

由此看来,当代本土文论基本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框架、概念、范畴,完全是在模仿追随西方文艺理论。这种说法虽语涉偏激,但却不无道理。相形之下,当代中国文论确实没有提出或建构起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文论包括哲学、文化思潮涌入本土,如存在主义、现象学、阐释学、符号论、接受美学、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等等。上述西方文化艺术思潮,对当代本土文论包括文化思想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本土文论的格局与价值影响,而本土文论在这种对西化论的价值追寻中,并没有获得自我确认,建立起主体话语,反而在西化论中陷入迷失,患上了“失语症”。在这种情形下,当代本土文论自然也就不可能获具世界性影响。由此,由“失语症”到“话语重建”,便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论界乃至整个人文学术领域的重要话题。一时间,重写文学史,重写哲学史也被提上学术日程。学者们认为,中国古代并没有西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本土言道学、玄学、理学,而无哲学的概念,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哲学学科框架、范畴、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并不能反映出本土哲学的真相,因而不具合法性,需要反思重写。除重写哲学史外,重写文学史则因对现代文学史的认识与价值判断发生改变。由此我们便看到了对现代文学史主观臆断下的任意重写。在一个由当代文学评论界代表人物发起的“世纪文学60家”评选中,张爱玲超过茅盾、老舍、巴金、曹禺、郭沫若名列鲁迅之后,位居第二,而贾平凹也超越茅盾、巴金、曹禺位居第六。这种颠覆性重写到底是接近了文学史的真相,还是根本的歪曲?

简单来说,“失语症”与“话语重建”是有联系的两个方面。“失语症”是由于对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失落,因而在“失语症”下话语重建的前提,是要深入中西文化内部,在对中西方文化深入认识理解的前提下,建构新的人文学科体系,而不是盲目激进地改写与颠覆。这不仅不能走出“失语症”,走向“话语重建”,反而会与历史真相背道而驰,离真正的学术境界愈来愈远。

从另一方面来说,古今文论在内容对象方面已发生巨大变化。如古代中国文学以文章、诗词为主,而排斥小说,小说几无文学地位,而为勾栏瓦当之属;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受西方现代文学影响,小说跃居正宗,而文章诗词边缘化,所以传统以诗文为中心的文论话语,如气韵、风骨、神采等已无法阐述现代以小说为中心的文学创作,由此,其失语是必然的。而其话语重建似也只有在本土书画领域才有可能得以实施,其葆有传统文论精髓的书论、画论,与西方现代文论相参酌,将会体现出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有益体现。20世纪80年书法美学的兴起,便显示出这方面的努力。在这方面,值得深入反思。■

猜你喜欢

失语症哲学史文论
失语症
最有思想的句子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论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黑格尔的“哲学史”思想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