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溯源 问本 寻路 起航

2021-12-05尹坚勤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百年老幼稚园办园

尹坚勤

立于中华民族两个百年交替之际,回望中国学前教育的百年历史,溯其源、问其本、寻其路,是开启第二个百年航程的重要思考。中国百年历史老园研究是穿越三个世纪的历史研究。“百年老园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缩影和幼儿园办园体制机制变迁的有力见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历史意义”[1]。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深刻反思传统并且学习西方的时期,“一部中国近代教育史就是一部中西教育全面接触、冲突、吸收、融合的交流史,是一段交织着被迫接受与主动求索的矛盾和痛苦的历史”[2]。同样,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并不是在中国传统教育老树上自然生发的新芽,而是在西学东渐的文化大碰撞中产生的新体系。

20世纪初,基于传播基督教教义的教会开始开办学前教育机构,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和制度随之在中国广为传播。特殊的社会发展背景奠基了中国幼儿园的百年发展历史,系统的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出现最早的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为建立本土的学前教育制度起到了示范作用。办园初期的理念和课程设置均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福禄贝尔的“恩物”成为幼儿园常见的玩具,蒙台梭利的感统训练教具也时有出现。课程除游戏之外,还有唱歌、手工、开蒙识字、浅近算术等;教室设计精美,设备齐全;教学过程遵循“自然的法则”,强调儿童的自然表现和自我活动。根据史料文献研究以及中国教育研究院课题(刘占兰主持)研究表明: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全国共有25所具有95年以上历史的幼儿园,其中江苏占7所,成为中国“百年老园”主要的创建支系与重要教育思想的原生地。

江苏最早的幼稚园集中发端于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清朝末期,自清末宣统三年延续至民国,至今已达百余年。1902年,美国传教士在苏州创办了以培养幼稚园师资为主的景海女学,传播幼稚园教师的专业化理念,强调专业的幼稚园教师需要接受职业化培训。景海女学对江苏最早的幼稚园发展与师资培养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同的历史阶段,赋予了江苏最早一批幼儿园在创建过程与历史背景上的共同特性,以及相同与相通的文化特质与思想精髓。开端之时的历史记忆是清晰而永恒的刻痕,所谓溯源就是寻幼儿园蒙养长成之源,问幼儿园发展的社会与历史的身份归属,探幼儿园发展的不同时代路程。寻迹历史,敬畏历史,见证发端,重温并梳理幼儿园百年的文化遗存,能够给我们以历史的哲思与发展的启示,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幼儿园今日发展与未来规划的路向。

一、追溯初心,慈幼善德:探寻“百年老园”的发展脉络

一所幼儿园的发展如同大树般生长,扎在地下的根须越深,其枝叶也越加繁茂,这根基必然是文化基因,是吸附着时代特征与社会文化烙印的幼儿园教育思想与理念。在幼儿园原生谱系的发生痕迹里,能够找回我们的归属感,幼儿园为何诞生?最初的发展样态是怎样的?社会学取向的儿童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脉络中产生、成长的儿童将承袭不同社会文化对儿童的想象和论述。

“历经百年的幼儿园教育是用爱谱写的感人诗篇,仁爱、慈幼成为幼儿教育的根基与文脉”[3]。仁爱之心、慈幼之情、善德之举是最初的幼儿园举办者和教师教育行为的价值追求,并逐步形成了幼儿园成长过程中独有的“精神特质”。纵观开端之初江苏地域内的幼儿园,无论是教会、个人还是官方政府举办,均以“慈幼爱子”“济贫爱民”“兴学育才”为创办宗旨,大部分为蒙养院性质,附设在当时的新兴学校之内,以蒙养园、幼稚园命名。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1923年的春天,时任南京大學教育科心理学教授的陈鹤琴在自家新建的住宅客厅里办起了幼儿园,自任园长,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以儿童发展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和行动研究为方式的幼儿教育研究中心——鼓楼幼稚园。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与“五指课程”,成为中国近现代新旧教育变革产物的经典,其教育理论既传承了美国杜威思想的核心理念,又基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实际,对当时的幼稚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我们的主张”“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幼稚教育的三大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五指活动”等内容形成了一套适合时代需要的、符合民族精神的“活教育”理论体系。这是我国第一套系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在中外幼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引导着近百年中国学前教育的前行方向。时至今日,鼓楼幼儿园已成为我国唯一一家保留着原名、原址与本源教育精神的“百年老园”。

陈鹤琴先生在建园时期就倡导的实验与研究精神,迄今为止仍是鼓楼幼儿园的文化基因,是幼儿园保持生命活力的源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鼓幼人努力践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大众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的办园宗旨,始终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为努力目标,坚守“活教育”思想之根,坚持“幼童本位”的儿童立场,坚定开展“单元课程”实验研究与实践探究,经历了中国幼教史上经典课程流派的“单元课程”从集体化到小组化再到个体化的三阶段递进发展的过程,让“活教育”跨时代衍生,实现了循序渐进、守正创新的园本课程改革。2015年鼓楼幼儿园的“单元课程”获教育部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无锡市梅村幼儿园

无锡市梅村幼儿园的前身为创办于1928年的无锡县第四高等小学附设幼稚班,当时的幼稚班设在祠堂改建的教室里,室内有一根大柱子,幼儿环抱于侧,嬉戏玩耍,一直沿用。无锡市梅村幼儿园秉持着“人事相善”的园训理念,即“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彼此交好,互为能量,不断生长”,立足关系视角去思考教育的本质,视教育为人与事的统整,在你我相处中实现潜能的唤醒。百年历史让梅幼人形成了独特的“关系视角构建”和“人事相善”的文化底色,在学习、生活中尊重幼儿,平等对待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梅幼人从百年历史中体悟到,只有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童,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梅村幼儿园秉持着多年办园历史积淀的教育理念,从园所管理、课程研究、教师素养、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关注幼儿园各主体的多样化成长的可能,整体提升品质,建构着属于新梅幼、新时代的教育蓝图。

二、与时俱进,磨砺使命:构筑“百年老园”的成长阶梯

“百年老园”的发展历经了历史长河中的弯弯曲曲,或更名兼并,或调整变化,或停办复办……每一所幼儿园都印刻了不同历史样态下的社会与文化痕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幼儿园进入事业发展的崭新时期,“百年老园”的规模与发展内涵更是得到了全面提升。

常熟市实验幼儿园

常熟市实验幼儿园创办于1916年2月,时为海虞市立女子国民学校创办的附属蒙养园,园址在小学内,校长宗秀松兼任园长;1923年,更名为海虞市立女子附属幼稚园;1928年,更名为常熟县第一学区学前小学幼稚园;1952年,更名为常熟市学前中心小学幼稚园;1958年扩大规模后增至9个班;“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小班,1978年复办;1981年更名为常熟县实验小学幼儿园;1983更名为常熟市实验小学幼儿园;2003年,幼儿园异地迁建。常熟市实验幼儿园的更名历史讲述了近一个世纪的幼儿园发展历程,虽经坎坷,但始终服务于一方土地上的儿童与百姓家庭。

常熟市实验幼儿园一年一度的“小小青松在长大”幼儿园毕业典礼、创办的园刊《新松秀挺》等,意在传承和延续幼儿园的百年历史,铭记创办者宗秀松女士。幼儿园的管理文化延续开办初期的“求和聚合”理念,着力构建幼儿、教师、幼儿园三者和谐发展。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连续性与继承性,从民国时期采用的单元设计教学课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活动整合课程、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再到时至今日的发展性课程,常熟市实验幼儿园始终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的教育理念。“不掉米粒节”“自己吃饭节”“实幼能干节”“实幼勇敢节”“文明礼貌节”“你说我听节”“快乐劳动节”与“健康成长节”等,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蕴含着浓浓的苏南水乡生活气息,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扬州市明月幼儿园

肇始于1913的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幼稚园,初始园址在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广陵路梅花书院博物馆)校园东北部的日照轩内;1927年,更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实验小学幼稚园;1934年,更名为江苏省立扬州实验小学幼稚园;1949年后,先后更名为扬州市梅园小学幼稚园和区立扬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幼稚园、扬州市第七中学附属幼儿园。幼儿园搬迁至广陵路大武城巷后,因毗邻清代盐商园林“二分明月楼”(因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而得名),巷内小径幽深,青石斑驳,幼儿园与古城文化的盛景咫尺相接,浸染“明月”诗意文化,故更名为明月幼稚园;1983年,更名为“扬州市明月幼儿园”;幼儿园于1997年重建,择址广储门外街16号。

扬州市明月幼儿园以月为名、以月为魂、以月明志,百年老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近二十年的不懈探索,幼儿园以游戏为抓手,聚焦区域游戏活动的研究探索,形成了“学玩融合、张扬天性、快乐成长”的儿童发展理念和办园特色。

昆山市玉山镇北珊湾幼儿园

昆山市玉山镇北珊湾幼儿园创办于1920年,时为昆山县培本女子高级小学附属蒙养园,设于培本女子高级小学内;1929年更名为昆山县培本小学附属幼稚园,招收4周岁以上6周岁以下的幼儿,按照年龄分班,课程一般开设音乐、游戏、工作、常识、故事、读法、数法、餐点和静息等;1937年校舍主要部分毁于战火,次年复课;1945年更名为昆山县城区第二中心国民学校附属幼稚园;1949年起,幼稚园一直隶属于昆山县培本小学,历经风雨,新时期呈现崭新姿态。

北幼人不忘“让孩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办园初心,在秉承百年教育精髓的同時,注重汲取创新元素,努力打造“尚美”文化校园,确立以美怡情、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育人、以美创新、以美成长的新时代办园特色,努力实现园所环境韵美,教师形象润美、心灵善美,幼儿发展稚美,特色课程精美,校园氛围和美的办园愿景。幼儿园的孩子永远怀着一颗纯真、好奇而又通透的心,在点点滴滴中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创造的快乐……

三、全面拓展,融会贯通:推进“百年老园”的成长创新

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并非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而是对传统择优性地继承。重拾、调动并创造性地转化传统百年历史老园的珍贵资源,对促进学前教育的传统与现代互动,中国百年学前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在对“百年老园”的文化进行溯源,在研读与徜徉百年历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知行合一”“天人合一”贯穿其中。追求“真知真行、知为良知”是其文化理念内核,也是幼儿园发展过程中智慧和思想的归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理念的不懈坚守和长期实践,体现了幼儿园作为一种重要场域的教育遵循与文化追求。

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

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的前身为江震第一蒙养院,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母亲杨纫兰女士于1911年7月创办,坐落在吴江区松陵镇积善弄,蒙养院设一个班,起初入园儿童24人,教师仅有3人;1913年,蒙养院并入吴江当时著名的爱德女校,成为爱德女校附设的幼稚园,教室设在校内八角楼的底层;1915年,蒙特梭利的“儿童之家”在美国旧金山世博会上获得金牌奖并开始广泛传播,爱德幼稚园引进蒙氏教具,进行蒙氏教学实践,成为当时先进教育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松陵镇中心国民学校几经更名,但始终附设幼儿班;“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园仍有2个班约100名幼儿;20世纪90年代初期,爱德幼儿园更名为吴江市实验小学幼儿园爱德园区,园内仅存的“百年老树胡秃子”见证了幼儿园百年历史。

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现有一园四址,共同践行“和融”办园理念,共同传承百年前初创之时的立园之魂——爱德、求真。“爱德”意在培养幼儿关爱他人、亲近社会,促进幼儿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使幼儿在“爱”的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求真”意在培养幼儿乐于探究、亲近自然,促进幼儿与自然的和谐,在“真”教育中求得个性发展。

2016年起,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实施园本课程“爱德求真课程”,其核心理念为:顺应幼儿天性,回归教育本真,让幼儿真正成为体验与发现的主人。以主题性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体,以偶发性科学探究活动和日常性科学探究活动为两翼的“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课程”极具特色,课程目标在于做真教育、求真发展、促真成长、育真儿童,把幼儿园真正办成幼儿健康成长的乐园。

南京珠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幼儿园

南京珠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前身为地处玄武湖之畔的莲花桥幼稚园,幼稚园因桥东南有莲花庵而得名,创建于清末宣统年间,属于中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的首批幼儿园之一。莲花桥幼稚园的办园理念和课程设置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室里设置了福禄贝尔的“恩物”玩具。1927年,幼稚园并入莲花桥小学,属市立学校性质,招收105名幼儿,属于大规模招生,招生数量位居全市第二。时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幼稚园课程标准》,莲花桥幼稚园尊崇标准,规范办学,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强化儿童游戏,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1958年,莲花桥幼稚园重建,更名为南京珠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情景表演讲述”、80年代中期的“一日活动游戏”等都是遵循幼儿自主发展的特色成果。南京珠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园徽是由紫色条纹和女孩形象、红色条纹和男孩形象组成的“1910”字样,投射出幼儿热烈与积极的乐动与灵动,师幼之间亲密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诠释了幼儿“主动发展、快乐成长”的历史文化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幼儿园的前身为创办于1919年的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稚园,在历史变迁中,曾于1999年5月并入南京珠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后因学校调整等缘由,于2018年重新独立办园,并定名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幼儿园。今日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幼儿园在梳理两所百年老园历史的基础上,再构守正创新的办园宗旨与目标,尊重“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传统,做实生活教育实践,从创造、创新精神不断开拓办园新思路。百年老树在世纪跨越之际枝繁叶茂,结出幼儿园贯通古今教育改革的累累硕果。

四、积蓄百年,守望麦田:赋予“百年老园”时代价值

历史名园的文化绝不仅仅是园所的一种历史符号,百年发展历史凝练出的更是幼儿园办园的基本思想与核心价值追求。教育是教师与儿童在互动中积极建构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得到尊重、呵护,获得自主成长;教师践行价值反思,获取个性与专业滋养,幼儿园的历史与文化促进师幼的共同成长。这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深深扎根在幼教人的心田,并伴随着一代代幼儿的成长,成为“百年老园”镌刻于心、永不磨灭的文化精神。如果说,早期办园者更多的是基于博爱、仁爱,那么当代人更多倡导的是尊重、民主与自主,强调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幼精神交流、相互促生和共同建构的互动过程。百年前的陈鹤琴先生办幼稚教育就是要大田种麦,为大田提供优良的中国麦种,让全国城乡幼稚园都能受到科学的启蒙教育。诚如鼓幼人常说,我们是“活教育”的分享者、传承者,更是麦田育种理念及课程成果的传播者、创新者[4]。

一所百年历史的幼儿园必然蕴含以学前教育“文化自觉”为前提的“文化自信”,并形成幼儿园文化显现的公序良俗与幼儿教师专业特质。历经长期战争年代的摧毁与停办,“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磨砺与发展停滞,除了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江苏老园大多园舍不在,文字记录不清。但是,无论园舍场地的辗转变迁历经怎样的社会发展时期,这些幼儿园都在用环境承载百年名园的文化元素,用“百年文化”浸润幼儿、教师与家长。一代代幼教人浸润于浓厚的百年精神财富氛围中,对引领幼儿园、家庭乃至社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年历史老园的后人、传人要把文化传承作为自觉诉求,探寻历经百年幼教实践积淀的丰厚经验和智慧,以百年历史的厚度,追求现实发展的高度。百年已是刻骨铭心的文化标识,江苏幼教人正成为自觉继承者、实践者,不断创新,努力创造第二个百年辉煌。这是历史责任的承载,是社会使命的担当,更是当代人教育实践的自觉。

【参考文献】

[1][3]刘占兰.中国百年老园透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崔利玲.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活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9年教改课题“立德樹人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传承与实践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级项目“中国百年老园的发展样态研究”(项目编号:GY20160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百年老幼稚园办园
忆校史 学党史
忆校史 学党史
追寻百年足迹 寻找幼教之根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
台湾地区《补助办理公私立幼稚园辅导计划》及其对大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民办幼儿园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
橘兔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