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池民歌传承保护之探究

2021-12-05朱晓慧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池州市民歌文化

朱晓慧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贵池民歌是流行于安徽省池州市渚湖、许桥、童溪等地区的方言民歌,以罗城民歌为典型代表,是贵池地区民间劳作与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又被称为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对贵池民歌发展历史的挖掘与传承现状的探索,能够使人们认识贵池民歌的文化价值,关注传承人的存在意义,既有利于保护贵池民歌,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地方文化的自信心。

一、贵池民歌的发展历史与传承现状

(一)发展历史

贵池民歌的起源时间并没有确切记载,但从相关地方府志与文学作品中可见一二。明代的《池州府志》记载的“祀社毕饮、执手踏歌”正是关于贵池民歌的描述;清初人文吴应箕在《卷园诗集序》中写道“吾邑民歌诵之十年如一日,此其真诗在民间矣。”可见,贵池民歌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与文化脉络。

20世纪50年代的新民歌运动为贵池民歌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民歌的收集整理、创作编曲以及改编、演唱等形式都得以蓬勃发展,涌现出享誉全国的优秀歌手。其中,贵池民歌传承人姜秀珍的贡献尤为突出,她将贵池民歌唱进中南海,并受到毛主席等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接见,将贵池民歌推向全国,蜚声海内外[1]。2007年,贵池民歌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罗城村成为著名的“民歌之乡”。

(二) 传承现状

1.文献资料

在学术研究方面,贵池民歌虽然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但相关研究成果数量较少,截止到2020年4月,中国知网收录的与“贵池民歌”“罗城民歌”相关的论文仅有12篇,相关著作如文化贵池编纂委员会编撰的《罗城民歌》也存在理论层面的不足,只能作为科普读物。

在歌谱收集方面,贵池民歌曲调多样、内容丰富,原有曲调五百余首,包括山歌、小调、号子、儿歌、风俗歌等,但现存至今的只有35首,仅剩号子、山歌以及小调三类,收录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罗城民歌》中[2]。除曲调外,其他文本性资料均为歌词与姜秀珍的简介,与演唱形式和民歌结构相关的资料极少,成为当下民歌学术研究的一大难题。

2.演出情况

自新民歌运动后,仅贵池民歌传承人姜秀珍以个人名义参加大型文艺会演活动,其余传唱人依然以田间娱乐为目的在民间活动[3]。虽然地方政府、学校与民间组织积极开展保护性实践活动,但反响平平。以学校教育为例,目前贵池民歌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入仅局限于一所小学内的实验性课堂教学,并没有演出活动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当地村民对原生态贵池民歌的记忆逐渐模糊。

二、贵池民歌传承与保护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一)经济功能

1.提升池州市的知名度

现阶段,全国各地纷纷开发与推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项目,作为池州市的“文化名片”,贵池民歌能够提升池州市的知名度,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体验与感受,促进与周边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打响“贵池民歌”这张“文化名片”,有利于政府招商引资,推动池州市的经济建设,为人们创收增收。

2.丰富池州市的文化旅游项目

近年来,池州市政府不断推进“文旅融合”,相继出台《池州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与《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思路,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打造“一池山水,千载诗城”。紧密围绕贵池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历史积淀,不断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作为池州市的文化代表之一,贵池民歌能够依托旅游产业与文化节丰富池州市的文化旅游项目,为池州市创造经济效益。

(二)文化功能

1.增强人文关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对精神领域的需求不断提升。贵池民歌中不仅记录了历史文化,还包含了当地独特的民俗传统。传承与保护贵池民歌能够唤起人们对民俗的共同记忆,有利于区域内的文化振兴。此外,贵池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对于后人同样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将贵池民歌融入进池州市民的日常休闲娱乐与市容建设之中,能够极大地提升当地的文化氛围,推动文明城市建设。

2.提升凝聚力与归属感

贵池民歌是贵池地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民间文化积淀,蕴含着当地人世世代代的珍贵记忆与时代信息,在人民群众中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同时,贵池民歌属于方言范畴,具有鲜明的身份认同功能,这一“乡音”特征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乡土情结与情感依赖,从而提升这一地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三)社会功能

1.凸显区域音乐育人特色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音乐的教育功能便受到思想家、教育家的重视,荀子认为“声乐之入人也深”,梁启超也在其著作《饮冰室诗话》中明确提出音乐对人格培养的作用。2016年安徽省文化厅出台《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评审工作的通知》,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创建民歌的传习基地,贵池民歌虽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依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此外,高校教育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当代大学生审美追求与音乐素养的不断提升,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欣赏要求,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开始受到关注和喜爱。作为一种原生态、民族性的音乐,贵池民歌具有较高的审美内涵,所表达出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能够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同时,将贵池民歌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利用本土文化优势打造学科品牌,在传承与保护贵池民歌的同时,为区域内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丰富市民的生活

民歌具有天然的娱乐性,现流传的传统贵池民歌可分为三类,即号子、小调和山歌。其中,号子如《秧号子》《慢赶牛》等,能够在劳动时振奋人心、促进劳动者动作一致;小调如《洗菜苔》《一蓬日头一蓬阴》《采茶歌》等,传达出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山歌如《五湖四海都知名》《一枝山花摇清波》《对歌》等,呈现出人们对故乡的热爱,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趣味性。此外,还有反映新时代生活的新民歌,如《欢迎客人池州来》《罗城是个好地方》等,抒发了人们对家乡建设的美好祝愿。基于贵池民歌的娱乐功能,可以将小调引入本地KTV以供市民学唱,将号子和新民歌改编成为广场舞,以此丰富市民的生活与娱乐形式。

三、贵池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之路

(一)扩大宣传范围,形成“名片”效应

当地文化事业单位应建立多途径、多层次的宣传推广机制,一方面开设与贵池民歌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如“陕北民歌”“贵州民歌”“安徽民歌”等)、微博等账号,定期推送民歌知识、演唱视频、活动通知等;另一方面,利用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影响力,强化贵池民歌的宣传效果[4]。例如,琵琶曲《十面埋伏》在张艺谋电影《十面埋伏》中的融入,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艺术性,更使这首民间乐曲名扬海内外。贵池地区群山环绕、景色秀丽,并且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当地政府可邀请近期人气较高的节目组前来取景,为贵池民歌的宣传创造良好平台。

此外,还可以有目的地挖掘贵池民间资源,培育品牌文化节,打造贵池民歌的品牌文化,不仅有利于贵池民歌的宣传,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为人民增收、创收,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繁荣,例如青岛的啤酒节、淮南的豆腐节、哈尔滨的冰雪节等等[5]。当地政府可与现有的“黄梅戏艺术节”“黄山国际旅游节”“巢湖牡丹节”“阜阳火把节”等节庆文化活动合作,或创立自己的贵池民歌主题文化节,以此形成贵池民歌的“名片”效应[6]。

(二)利用现代技术,强化保护工作

早期参与贵池民歌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工作团队由知青、工人和村民组成,文化程度各异,技术落后,导致一部分珍贵资料损毁或遗失。因此,利用现代技术保护贵池民歌势在必行,例如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修复技术、影像还原技术等。例如,安徽省的马鞍山文化馆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数字文化馆,一方面利用现代影像制作技术与3D建模技术进行修护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向参观者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用现代技术传承与保护贵池民歌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不仅可以拓宽传承路径、丰富保护措施,还能够保留本地民俗特色,成为记录民风民俗变迁的历史资料。池州市政府可以马鞍山文化馆为参考,利用现代技术将贵池民歌中无法被物化的文化内容编制成影像,使参观者深刻地了解贵池民歌的精神风貌与艺术魅力[7]。

(三)发挥学校教育作用,丰富实践形式

自2000开始,当地政府就已经开始着手将贵池民歌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但由于缺少实践与演唱机会,贵池民歌在学校中的传承并不理想[8]。学校可以将贵池民歌进行有针对性的创编,例如《今年秧歌长得好》《罗城风光实在美》《粒粒下土,万担归仓》等,教师在歌唱教学时可针对学生的年纪编入相应的舞蹈动作,提升贵池民歌的趣味性。邀请贵池民歌传承人进校开设讲座,面对面教唱[9]。同时,各中小学应积极与当地少年宫、少儿音乐剧团等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贵池民歌演唱的机会。

除义务阶段教育外,高校也是传承与保护贵池民歌的重要场所。地方高校可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开设民歌课程,邀请姜秀珍、钱桂芳、钱秀华等贵池民歌传承人以及相关研究者进校与师生交流。此外,还可以组织师生走访乡间,搜集第一手资料,开展新民歌创作。

(四)促进文旅结合,提升游客体验度

池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景区共三百余个,其中包括国家5A级旅游区九华山、被誉为“中国第一诗村”的杏花村、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牯牛降风景区。随着旅游市场日渐饱和,景区与旅游服务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基于特色文化的体验型旅游已经代替传统的观光型旅游项目,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10]。池州市应以贵池民歌为依托,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旅游资源,以民歌文化为灵魂、旅游体验为载体,提升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例如,在景区增设专用于演唱贵池民歌的舞台,邀请贵池民歌的传承者、专业演唱者和其他爱好者上台演出,表演结束后可设置教唱环节,让游客与表演者互动交流,通过亲身感受使游客切身体会到贵池民歌的独特魅力。

此外,广西的《印象·刘三姐》、陕西的《长恨歌》以及安徽的《徽韵》等实景舞台剧以真实的演出场景、震撼的视听体验日渐盛行,并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曾住池州编著《昭明文选》,李白、杜牧先后在此地留下《秋浦歌》与《清明》等著名诗作,陶渊明、苏轼、岳飞、陆游等文人墨客也都曾驻足此地。池州政府可与相关文化企业合作,打造以贵池民歌为主题的实景舞台剧,利用实景舞台剧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和音响效果以史诗唱叙的形式呈现出贵池民歌的艺术魅力。例如,以池州秀美山水、历史变迁为背景,利用贵池民歌唱腔演唱《秋浦歌》和《清明》,将古诗、山水、民歌融合成吸引国内外游客目光的优美画卷。

(五)创新改编新民歌,注入时代审美特征

贵池民歌是历代先辈智慧的结晶,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其中的某一元素变得不合时宜,应对贵池民歌进行合理改编,使其符合当代审美要求,得到当代年轻人的喜爱。例如,根据客家民歌《送郎调》改编的经典歌曲《十送红军》,一经推出便被广泛传唱。目前,由贵池民歌改编而来的新民歌也备受青睐。例如,由老山歌《慢赶牛》改编而成的新山歌《一枝山花摇清波》,在保持传统民歌自然、悠扬的基础上增加年轻人所喜爱的音乐元素。音乐教师姜建设根据《茶歌》改编的《开园歌》融入了适合小学生的舞蹈动作,极具童趣。在今后的传承与发展中,池州政府应把握时机,为贵池民歌提供参加大型文艺会演和影视剧主题曲改编的机会,以此提升贵池民歌的知名度。

(六)建立民间组织,壮大民众根基

民歌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其传承与保护也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民间性特点。贵池民歌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数量稀少的传承人与专家学者,更需要来自民间的力量。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贵池民歌爱好者自发组建民间团体,为民歌的发展奠定深厚的民众根基。与研究机构相比,民间团体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不断汲取生活素材且表演形式不拘一格,更有利于贵池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虽然目前池州市已经成立了贵池民歌爱好者协会,但其成员大部分为离退休人员,且规模和影响力较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11]。因此,池州市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支持民间团体的建立与发展,鼓励民间团体积极参与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同时,还需在注册环节严格审查,依法取缔以营利为目的的不正规组织。贵池民歌传承人应在民间团体中寻找合适的接班人,以包容的心态与民间团体成员交流,并向他们提供指导和建议。相关学者与专家也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为民间团体提供学术性、专业性指导,带领他们一同深入乡村,搜集第一手素材。

综上所述,贵池民歌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就文献资料与演出情况而言,贵池民歌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传承与保护力度,利用影视作品与综艺节目扩大宣传范围,通过现代技术加强保护与展示工作,结合民歌文化与旅游资源打造体验型旅游项目,依托实景舞台剧与学校教育推进贵池民歌的演唱实践,并在传承中创新改编传统民歌,以此为贵池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输入年轻力量与时代精神,推动民歌文化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池州市民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探析——以池州市石台县为例
谁远谁近?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小小书画廊
善用国学经典文化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