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2021-12-05王慧晶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王慧晶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属于人文类课程,在理工科一统天下的高校教学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积极思考如何做好应有的德育工作,在教学中把爱国主义、民族大义、家庭观念、个人品质都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到润物细无声。大学英语课程普及面广,学习时间长,思政责任重大(几乎每个学生都要接触外语老师),所以引导学生在语言和文化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具有中西方文化对比能力极为重要,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推广。

大学英语课程是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上,尤其对西方强行输出的“全球西方化”价值观要保持警惕,坚持选择符合中国文化价值导向的内容。英语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学中过去有很多内容是单一了解国外的国情、社会和文化,很容易误导学生“西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指导方向包括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外国,同时学习中国文化,并且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国传统价值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教会大家如何用英语宣扬中国文化的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言行,并将中国文化向世界推介。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里面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目标提出要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形成广泛共识。通知还提到重点内容包括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立德树人绝非一日之功,高校要做好进行课程思政工作的长期准备,要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要多维度厘清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1]无论多么重要的理论知识,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无论如何精彩的活动内容,我们必须首先要把握好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讲求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在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实现育人育德的目的,要注重价值引领,知识导向,全面发展。要确保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专业知识与德育的融合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要始终围绕育人的主旨。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文章思政元素、制定加入思政目标的外语教学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实践展示、组织主题创新活动和鼓励学生作志愿者服务等路径实现。

(一)挖掘文章思政元素

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中,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各大出版社在打造优秀英语教材上做了大量功课,出版了很多优秀教材,有些教材甚至有配套课程思政课件,这些都为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创造了有利条件。通常目前各高校选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兼具时政特色与文化底蕴。在使用时要注重育人因素的挖掘与转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识点,要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一堂课必须将重点思政元素融于语言教学活动中,保证一课一得。一个单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政主题统领课文、视听说内容与活动、练习设计、最后的产出性任务与项目。”[2]

(二)制定加入思政目标的课程设计

在上课前制定带有思政目标的英语教学课程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教材内容,挖掘不同主题思想,做到整体设计合理,能切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能合理安排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第二,列出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以及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第三,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形式与活动。带有思政目标的教学设计要细化到每个单元。以《英语畅谈中国文化》为例,第一章介绍孔子的思想,思政元素包括家国思想、孝道和礼仪;第四章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庆祝方式,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家庭观、亲情观和婚恋观,乃至深厚的家国情,与西方相关节日作对比更能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五章在学习了各地风味美食之后,思考哪些食物具有地方特色,富有代表性,适合向外国友人推荐;同时鼓励学生动手学作美食,提升自身生存技能;第七章是关于中国古今不同时期服装的发展和特点,通过对比中国旗袍与国外裙袍的特色与优势,了解风靡一时的旗袍的各部位名称及制作技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总之,要找到教学与思政的结合点,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理解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创新教学理念模式

虽然学校鼓励创新教学模式,可是部分教师总是怀揣一套固有的教学方法不变,所以理念转变要优先落实。一定要突出学生为中心理念,加强教学互动,广泛应用启发式、讨论式、任务式、体验式、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在讲授的基础上,要加大学生发言比例,体现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个人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成绩,在团队活动中感受协作,互相帮助。此外,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大学英语课程不断拓展教学路径,加大课程信息技术含量,使用多种网络平台资源如U校园、Ismart平台、FIF测试、批改网写作系统等。丰富课程多模态教学手段,利用好学院购置的慕课资源,通过实践课和混合式教学改革,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加大学生语言展示环节,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新媒体时代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改革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如音像资料、公众号、各类学习APP等网络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地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3]通过开拓线上教学,将课堂延展到学生课余时间,建立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将原来只在课堂见面的传统师生关系改变成以手机软件和网络平台为纽带的全天候互动关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插入语言教学。

(四)开展学生实践展示

学生实践展示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感染力,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一定要在内容上注重思想价值引领。以《英语畅谈中国文化》教材为例,在第一单元“孔子的智慧”中,培养学生能用英语描述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对中国教育先哲及四书五经等经典作品有所了解。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出关于孔子的主要思想和相应名言,动手查阅资料,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在第四单元“中国节日”中,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同时可以与西方某些国家文化进行对比,加深家国之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由于课文内容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借此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实践活动借用某大学文学老师的作业题目,让学生思考“如果贾宝玉感染了新冠肺炎,那他最有可能传染的三个人是谁,并说明理由”。这样的题目结合时事运用知识,生动活泼。在第五单元“中国饮食”中,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饮食的能力。内容可以拓展至中国民族饮食风俗,中国菜肴的翻译方法,或结合文中袁枚的美食观介绍自己的美食观。本单元实践活动可以设计为介绍八大菜系的特色,或者根据网络教学视频或文字,选取自己喜爱的一道代表菜在家学做,图文展示,锻炼动手能力。在第七单元“中国服饰”中,培养学生使用有关服饰的句型和词汇介绍中国服饰的发展史。在了解了主要朝代代表服饰的特点之后可以对深衣、汉服、旗袍有效区分。在实践活动里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学到的旗袍要素,给家人或朋友设计一款“中国旗袍”,手绘或计算机设计均可,成果定会令人惊艳。书中还有关于中国传统工艺、中国功夫、中国建筑等章节,有关于中国农耕文化、“阴阳”理论和建筑奇迹的深入探讨。不管哪一章节、什么主题,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就是要用英语思维,多动手多动脑。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观看潮流电影(英文版或带有英文字幕),如《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等,撰写英语电影观后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教学评价。实践证明,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是无限的,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可以用起来。

(五)组织主题创新活动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思政元素的结合也要做到“无缝衔接”。教师在传达知识的讲授技巧上努力创新,学生可以感受到;在创建学生之间新型互动关系的活动里,学生可以感受到;在鼓励学生体验多向度的社会生活,品味生活之美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在一些以口语、写作、翻译等以输出为主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拍摄照片、剪辑图片、加入音频及制作视频等方法,创新展示形式。稍加启发,学生就可以自己发掘并制作出富于时代特色、体现各地风貌的作品。老师们还可以利用微信群或平台评论区分享感悟,进行“学思践悟”优秀或热度评选等活动。这些作品和经历都自然地唤醒了学生内心对人对己对家乡的热爱,增强了历史使命感,从而达到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每年的“英语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组织的中国文化演讲比赛、舞台话剧表演和英语微视频展示等相关主题活动,也不断强化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理想、法治教育等内容融入英语教学的效果。

(六)推荐课外志愿服务

常言道“学以致用”。知识的学习要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使学生明白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锤炼心志,养成品性。 建议学生利用团日活动、假日活动、“三下乡”等形式持续开展奉献爱心、服务社区、扶弱助贫、支教乡村小学等公益活动,用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将课本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志愿者活动中,倡导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推动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积极传播文明理念,倡导文明交通、文明出行、文明服务行为。简言之,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外语学科在跨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中西文化对比甄别方面的人文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厚植爱国情怀。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何种教育,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学习者发展的需要和身心特点。”[4]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更注重教学设计的思想和立场。内容渗透之外,更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时自觉运用方法观和大局观。目前,一些教师缺乏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主动加入课程思政的意识。[5]教师在思想上要注意自我职责的定位,要区分教书匠和教育工作者内涵。育人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包括道德情操,有正确的三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健全人格,发展智力。其次,在内容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是政治内容的任意拓展,或者为了课程思政而将知识碎片化。教师要注意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把握,教学中要理解思政点不等于知识点,仍然要以专业内容为重,要注意保持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相得益彰,同时解决好教书和育人问题。第三,在形式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是政治课的替代品或翻版,不宜采用灌输的方式直接宣教,这样容易引起听者的逆反心理,“思政味”太浓,而且也不宜节节课搞思政。

总之,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实现课程里挖掘出的教育元素能自然地被学生接受,认为相关内容就是课程的一部分,从而内化,引发情感共鸣,产生内动力,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