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2021-12-05申世明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思政

申世明

(太原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3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现实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国家从多个角度创新,打造全新的发展计划,培养出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阶段各项工作的指针,引导人们实现情感认同,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奋发图强、苦学本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水平,实现全面发展,报效祖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促使现阶段的高校注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才的价值意识[1]。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勇挑时代重担,敏锐捕捉世界发展变化,在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多元化的大潮中保证政治方向正确,将一腔热血转化为切实行动,实现自身的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增砖添瓦。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现状

(一)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载体不充足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以思政课堂为主要平台,以思政课程为主要的载体,深化价值观主旋律,明确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但其实不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各专业课程同样也要讲课程思政,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因为每门课程都存在为了谁,为谁服务的问题。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载体不足,还需丰富其他课程作为载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方法较为单调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与当前多元的社会发展契合不足,需要进一步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以及全方位化,优化其育人方式,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践行价值观,需要不断地对内容开展探索[2]。大部分高校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白地传达给学生,以填鸭式、灌输式教育为主。因为内容较单一,方法较古板,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个别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影响了培育的效果。

(三)部分教师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命感较为淡薄

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只要讲好专业课就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不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属于德育教育,学生的专业素质再优良,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约束,有可能用在违法乱纪的事情上、有可能用在损害他人利益、国家利益上。有些大学生学了计算机知识用在金融诈骗上,用在制造病毒敲诈勒索上,这都是德行出了问题,价值观出了问题。所以,所有高校教师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四)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对学生的情况缺乏了解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2000年以后出生的,呈现出鲜明的个性,比较敏感、喜欢新奇的事物、喜欢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来探索未知领域,注重利用自主化学习来提升知识水平。部分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过程中,一刀切、一把抓,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也影响到培育践行的效果。应掌握现阶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呈现出的特点。保证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健康向上,引导其树立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五)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不紧密

当代的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在课堂上通过课堂教育获取书本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们有极大的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在大学里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这些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不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原则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对于人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应保证其观念全面渗透,实现入心、入行,与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相契合,要遵循基本的教育原则,引导人才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的核心理念是重视人本身的价值,尊重其人格尊严,关心人、依靠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氛围和条件。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学习阶段是其成长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将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在“硬件”上完善校园的各种设施设备,方便学生学习生活;在“软件”上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与时俱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遵循情感认同教育原则

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只有内心认同和情感欣赏才能真正将某个事物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在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现阶段的情感认同教育原则,将其与理论认同教育相契合,形成全新的发展体系。用榜样的力量,弘扬真善美,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与升华;同时用部分反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警示,批判假恶丑,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想,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3]

(三)遵循文化与传统并重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其精神与本质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强大的助推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应不断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洗礼心性,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需要结合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确分析其蕴含的思想,形成完整的内容,不能丢弃根本,让当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发展,展现出独特的思想,成为优秀的人才[4]。

(四)遵循教育评价与反馈并行原则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实效,不能走过场、一阵风。应跟踪培育和践行的实际效果,优化评价机制,科学进行评价,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形成全新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遵循相关的准则,明确教育的方向,保证教育内容的健康性、科学性,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实事求是的进行调研,获取一手数据。全面开展系统评价,做好整体引领,加强反馈机制的作用,发挥长效机制的优势。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运用严格的标准来约束自身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策略

(一)以思政课为核心辐射其他课程,全方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阶段,高校的思政课堂仍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但思政课课时有限,思政课教师有限。其他专业课程也要结合课程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劳动法》课程在讲解劳动争议处理时,可以渗透和谐劳动关系,《经济学》课程在讲投资收益时,可以渗透富强的价值观,等等。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点,其他课程为基本点,点点相连,由点到面、由面到体,构筑立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全方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可以针对某些政治时事热点开展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讨,分析事件蕴含的政治元素,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扩大思政课程的教育渠道,扩大其范围,利用多元化的渠道进行优化,打造新格局,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

(二)用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方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书面上的几个字,它的内容可以拓展到社会行为规范、公民的道德规范等诸多方面,在拓展时可以结合具体领域灵活应用。如涉及我党治国理政时,就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结合2020年11月16日、17日召开的全面依法治国会议精神,领会精神、传递价值。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也不只是课堂教师向学生单一的传授,要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多向沟通。针对一些问题,可以采用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抛出一些思辨性问题,由学生发表看法,然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明白道理。如抛出“老人跌倒扶不扶”的案例,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引导,最后归结到“友善”价值观,升华到社会公德心、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用更加鲜活、更加形象化的表述方式,与典型案例、生动故事结合,与传统文化、当前时事结合。如谈到民主,就可以结合2020年底美国总统选举,于我国民主制度对比,结合抗疫阐述我国制度的巨大优势。结合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讨论诚信,结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谈爱国。可以利用一些新媒体,如微信、抖音、短视频、微博等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星可以占据流量,核心价值观更应该占据流量,用系统化与碎片化结合的方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正能量健康的东西多了,自然没有低俗、媚俗内容的容身之所。

(三)增强高校教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

高校教师普遍学历较高,有7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很多老师具有博士学位,还有很多教师具有海外学习和交流的背景。高校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宽阔的视野,他们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必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信仰者和忠实的践行者。但也有极其个别的高校教师缺乏信仰、师德沦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抛之脑后,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还有些高校教师觉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结合略显牵强,这就是淡化核心价值观的表现。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应该勇挑重担,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光自己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并且用鲜活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四)了解大学生,走进大学生

通过向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书面问卷或电子问卷都可)、举行座谈会、个别交谈、提交建议书等方式了解其现在关注的热点,了解其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最不满的事情、最困惑的事情,了解其职业生涯规划等信息。对这些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潮、个性。有的放矢,进行引导其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一些专业化的心理测试量表,发现心理有一定问题的学生,及早介入治疗,防患于未然。

(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

在高校中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有学校层面的、院系层面的、学生层面的,有官方的活动,也有学生自发的活动。参与这些活动,大学生得到了成长和锻炼,是他们的第二课堂,当然也应当是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不可忽视的阵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迎新晚会、毕业晚会、五四青年节晚会等结合起来;与辩论赛、模拟招聘赛、创业创新大赛、相声小品大赛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校园、文明教室、文明宿舍等活动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认知实习、中期实习、毕业实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笑声中、在比赛中、在实践中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在这些鲜活的参与性非常高的活动中,应凸显出其自身的主体优势,突出其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五彩缤纷的方式进心化行。

(六)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

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光是高校和教师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学生的实习单位、工作单位、媒体、社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都要参与其中,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些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信息共享,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大数据的优势,形成协同育人模式,一体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营造全新的育人氛围,以促使学生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好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有效的继承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实现完美的统一,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

综上所述,培育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高校在内的多方主体参与。全方位优化其培育路径,从多个角度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实践于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