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以班导师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探析

2021-12-05重庆医科大学

亚太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生

重庆医科大学 黄 凌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21本世纪迄今为止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对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和公共卫生治理体系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疫情中,全国医务人员的最美逆行、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责任担当和令人钦佩的职业素养,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加强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意义重大。进入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医学院校应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作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有利契机,培养有情怀、有担当、能治病救人的医疗战线接班人。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涵

医生是社会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因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而格外重要。近年来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危机的暴发,对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医学生来说,职业素养是医生在所处社会环境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职业世界观等。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为全球本科医学教育提供了指导,是世界各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医生基本素质,涵盖了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科学基本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领域。

我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提出了“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并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医务人员挺身而出,踊跃报名,奔赴“前线”,成为最坚定的“逆行者”。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不计报酬、不畏生死的医德楷模,充分地展现了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这场疫情防控战役正是医学院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大好时机,培养医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道德感,引导广大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满足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后疫情时代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一)各类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重医疗、轻预防”的观念影响着医学教育的发展,体现为临床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育完全分开,几乎是平行关系。不同院系专业间、不同专业间的职业素养教育欠缺整体配合,全科医生和中医药人才缺乏,对于中医药缺乏认知,临床上缺乏认同,影响了中西医结合的开展。医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区域医学教育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医务人员严重缺乏。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还普遍存在与临床医学联系较弱、课程实用性较低、交叉融合课程较少、有医学背景授课教师较少等问题。

(二)学校与医院的职业素养教育协同作用涵待加强

医学教育涉及教育、医疗两个最为关键的民生问题。医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合格医学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既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优良的条件和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学医、从医,也为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医科院校与医院虽有管理上的从属关系,但医院经费独立、运营独立,对医学生的培养处于被动状态。临床医生主职工作繁杂,作为临床教师教书育人难免心力不足,且缺乏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

(三)医科院校系统性职业素养教育缺乏

传统的职业素养教育模式一般依赖于学生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课和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灌输。医学院校针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教学计划中虽然有职业素养相关教育,但比较笼统空泛;医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并没有对医学职业素养提升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随着社会发展,临床医疗过程中医学生医学职业素养教育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

医学院校职业素养教育途径单一,医学生临床知识学习花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学习职业素养相关内容的积极性大受影响。而且,医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容易受自我认知不足、医疗环境不佳等多重因素影响,从而降低职业兴趣,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

三、后疫情时代以班导师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升

(一)在各院系各专业推广班导师制,贯穿职业素养教育全过程

班导师包含成长导师和兼职班主任,是在医学专业教师中选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职业操守、人格魅力、深厚的专业知识的专家教授和中青年专业教师,也正是在这次疫情中冲锋在前的白衣天使。

作为学校和医院、学院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班导师能够在医学生人才培养中引导学生学习,强化学生专业意识以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加强和改进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他们是医学生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指引人,既可以将其职业实践,尤其是抗疫实战生动、直接、真诚地展示给象牙塔里的医学生,又可以在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从新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都可以精心安排班导师可参与的职业素养教育,全程贯穿医学生培养始终。

(二)增加班导师与学生的关联、互动,全方位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充分发挥以班导师为核心的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医学生职业认同、角色认知、医患关系认知,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使医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符合职业素养要求。

依托班导师所在实验室和在研科研项目,组织专题科研培训课程,开展“名医讲坛”、暑期科研训练营等活动,培养医学生科研思维,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训练,并开展专题讲座、撰写心得、科研成果汇报会,培养早期科研意识,着力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围绕“挑战杯”赛事,建立科研兴趣小组,通过提高科研能力对医学领域产生职业兴趣。

从医学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着手,在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中逐步培育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班导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医疗人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过,以及援外医疗队感人事迹,激发医学生珍爱生命、守护健康的使命感,提高医学生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职业敏感性;对医学生进行传染病防控基础知识的教育,普及穿脱隔离衣、七步洗手法等传染病防控基本技能,以及消毒隔离的基本知识,潜移默化地把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知识融入对医学生的教学工作中。

(三)以班导师促进医教协同,完善医学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运行机制

完善医学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运行机制,要按照有利于发挥医教协同做好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优势、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原则,加强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强化医学院校对附属医院医教研的管理,保持医学教育完整性。附属医院要把医学人才培养作为重大使命,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积极推动班导师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建立班导师工作激励机制,将其工作量作为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工作考评和绩效分配的重要指标。

完善医学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运行机制,要形成“学校搭平台,院系建项目,社团搞活动”工作格局,确立“实践、人文、创新”的人才培养定位,围绕“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展开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效途径的探索。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更是医学教育的绝好契机。医学职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性,要求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医学院校本科教育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使命,在后疫情时代,要顺应时代发展,以疫情为教材,增强医学生对医学的理解,不断探索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具体的方式方法,做好高水平本科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深入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