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分析

2021-12-05苏州大学研究生院

亚太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大运河长三角协同

苏州大学研究生院 胡 玮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合理划分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长三角地区大运河文化保护带建设是整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工作量最大、复杂性最高的一段,但是长三角地区是拥有全国最丰富的高等教育创新资源区域之一,这为新时代我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优质的人才和智力基础。新时代,长三角区域高校如何利用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政策,以系统创新的方式,借力打力,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同时打造区域协同一体化的样板,成为一项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课题。

一、高校协同创新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引入高校协同创新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在需求

中国大运河历经2500多年,经过历史上多次的修复和治理,最终穿越了京、津、冀、苏等六省二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已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且具有重要价值的水系大系统。然而,大运河系统的组成相对较为复杂,导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本身包含了许多复杂的要求,比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除了大运河自身的治理之外,还包括了大运河带沿岸的堤坝、闸,以及大运河沿岸的各种寺庙等遗存建筑。尤其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分为不同的建设带,散落在不同的城市和省份,这就决定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能只是单打独斗,而需要不同城市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协同,共同发力。

然而,当前高校在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还是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由于顶层规划设计缺失的缘故,高校在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的过程中往往缺少联系与沟通,在申请研究课题项目的过程中存在多头申请以及重复申请等问题,导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资源分散、力量分散、能力不强、效率不高,研究效果和成果应用总是不尽如人意。此外,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相关研究组织形式,大部分还是“散兵游勇、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方式。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寄望于通过相对封闭的研究活动,在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取得竞争性优势,使得高校在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效率难以提高,相关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难以加快进行。

(二)高校协同创新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外在保障

高校协同创新为大运河焕发新的生机注入新活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绝非某一所高校就能承担,多元高校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助推大运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加强高校间协同,有利于释放大团队、大平台等具有创新活力的元素,深化不同高校在大运河保护过程中深入协作,进而为解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重大复杂问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实力强,但是互相之间的重合度相对较低,结构相对较为优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展协同创新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加强高校间跨区域联合开展大运河保护工作,将有利于破除各省市各自规划保护、各自开发利用的不利局面,同时,也将有利于各地间合作解决大运河保护和治理中的共性问题,为大运河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扩大效益外溢作用。例如,2018年6月6日,由北京物资学院、南京邮电大学等大运河沿线高校、中央有关政策咨询部门、大运河智库发展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长三角区域高校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优势及其特点

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一)长三角区域高校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优势

一方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打破了长三角地区区域协同创新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内创新要素、人才资源、政策保障等方面互享互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高等教育层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破除了区域分割、资源垄断、人才流通不畅等现实障碍,为长三角地区高校加强协同协作、联手参与大运河协同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另一方面,大运河纵贯长三角地区1300多公里,流经长三角地区15座城市和近百座古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也为大运河探索“生态共保、文化共兴、协同共治”提供了政策指引。

(二)长三角区域高校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特点

一是人才流通,构建学术共同体。大运河沿线高校打破人才壁垒,区域内的高校通过人才资源互享互通得以实现,高校之间围绕一个或多个课题,依托整合之后的人才、学科、平台等方面的优势,统筹发力,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研究成果,这相较于当初高校单打独斗以及恶性竞争的研究模式要高效很多,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实质性的成果。

二是文化兼容,打造宣传舆论阵地。高校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传播大运河文化的主力和生力军,大运河沿线高校通过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将蕴含地域特色的大运河人文精神进行有效兼容、引导,形成新型、和谐的文化氛围,构建大运河文化宣传舆论体系,将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三是目标协同,形成大运河任务导向。高校协同创新能够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共同目标,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并完善协同共享创新机制。大运河沿线的高校可以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学科、人才、科研平台等优质资源,率先打造协同创新发展的样板,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的加入,共同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三、长三角区域高校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

结合大运河遗产保护的特殊性以及国家规划要求,加强高校间的协同创新,形成以高校为基础,长三角区域协同为指导,大运河文化为桥梁的多元、立体、综合的研究圈迫在眉睫。高校需要在转变观念、统筹规划、改革机制、搭建平台四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一)积极转变建设的观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快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校首先就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提高政治站位,用开放和包容的眼光,充分认识到高校之间的合作对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转变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属于社科研究的固化印象思维,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共同目标,推进跨学科、跨学校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新的路径。

(二)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高校协同创新,必须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的协同创新规划有利于高校在协同攻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中,更突出计划性、规范性与时效性。因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的高校协同创新,要坚持科学规划为引领,统筹协调各方,通过政策保障推动资源有序协调。

(三)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高校要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传统合作之间的壁垒,进一步加大高校内学科资源、人才资源、平台资源之间的互享互通,从而充分激发出高校协同创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活力和创新力。此外,地方政府在针对高校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果评价过程中,要改革评价的指标和模式,更加突出协同的重要性。

(四)进一步搭建高质量的平台

要进一步推动高校间主动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大运河文化产业联盟”等协同平台,通过发挥平台的优势,加快推进高校间资源的有效整合,为高校间相关科研资源实现高质量的共享互通提供专门的保障。

猜你喜欢

大运河长三角协同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放歌大运河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