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2021-12-05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学廖晨曦

亚太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古诗文诗词想象

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学 廖晨曦

如今,古诗文教学不重视诵读引导,以“灌输法”为主,局限于解读字词,在断字断句基础上欣赏古诗,学生难以领悟其深刻含义,理解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同时,古诗文教学也不太重视引导学生领会情境,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了讲评上,难以体现出古诗文中传统文化魅力。鉴于此,下面将针对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具体渗透途径展开详细阐述。

一、走进诗词背景

古诗文的创作年代一般比较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应倡导知人论世,以诗词背景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融入传统文化。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古诗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诗词背景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引导他们在诗词创作背景了解中吸收更多的传统文化。另外,日常教学活动中,可引导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与教师提供的进行对比,于对比中牢牢掌握相关传统文化。例如,在《登飞来峰》古诗文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古诗文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向他们渗透传统文化,课前可引导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背景资料。背景资料收集中,有的学生将自主搜集诗人生平资料,自主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其间,通过了解王安石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等事件,增进对诗人思想品质的了解,主动学习诗人身上的精神文化。在这个阶段,还有的学生将自主搜集古诗文创作背景资料,自行解读诗人在1050年途径杭州写下此诗是想表达抱负不凡的思想,表现宽阔情怀。创作背景资料搜集中,学生自然而然能受到较好的熏陶。接着课堂上,可继续为学生简单介绍相关背景材料,说明飞来峰即宝林山,古印度僧人曾称之为灵鹫山。补充相关地理资料,再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细读品味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在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诗词背景,能激励他们学习诗人所传达的精神文化,也可以增进他们对地理文化的了解。

二、善用画面想象

初中学生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针对这个特点,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出示一些图片,请学生结合图片展开想象,感悟诗词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同时,课堂上可鼓励学生闭眼,在教师的轻声诵读中,在脑海中想象古诗文展现的画面,抑或用画笔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以画一画的方式直观展现传统文化。想象是诵读的基础,可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日常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文画面,以相对合理的想象理解诗文,整体把握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但在画面想象中,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想象空间与时间,以收到较好的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文化素养。如在《观沧海》一课教学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展教学,于画中理解曹操昂扬奋发精神。实际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句说说其交代了什么?当学生理解其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以后,继续引导他们展开合理想象,说说向东登临碣石山观看大海,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象?再结合诗文第二句展开想象,说说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其间,学生将想象出海水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的画面。接着,可引导学生品味诗文第三句和第四句,想象并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想象中,学生将联想到诗人看到的壮阔、雄浑场景。最后,可结合诗文中诗人想象出来的景象,请学生说说其表达了怎样的胸襟?画面想象中,通过联想壮阔的场景,学生自然而然能体会到诗人胸怀博大、踌躇满志的精神,深刻体会古诗文中的思想文化。

三、增加情境表演

“教学做合一”是相对有效的教学手段,能改变以往烦琐的讲解方式,显著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实效。课堂上,可在“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导向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情境表演教学活动。情境表演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情境,精彩演出自己对文中传统文化的个性理解,以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情境表演教学中,要根据古诗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人物角色扮演。同时,要利用好音乐、语言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表演氛围,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情境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熏陶,进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例如,在《钱塘湖春行》古诗文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配乐范读诗文,将字音、节奏读准。接着,组织学生一起探究作者由“孤山寺”起、以“白沙提”终的游览西湖行踪,再分析诗文中对湖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几种景象的描写。当学生掌握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特点以后,组织一次情境表演活动。情境表演中,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歌中早春美景的体会,扮演人物角色,边走边为大家介绍自己看到了哪些景物,也可介绍地点、心情,其他学生进行点评。人物角色表演中,可为学生配上愉快轻松的轻音乐。情境表演期间,学生将主动介绍孤山寺所见之景,体会诗人笔下极具特色的早春美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进对诗人身上精神文化的感受。

四、延伸主题情境

日常教学中延伸主题情境,能点燃学生对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为传统文化渗透做好铺垫。主题活动具体安排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精心设计适合的活动主题,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同时活动开展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示他们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以加深对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要注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独立思考空间,请他们谈谈自己在主题活动中的一些感悟,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课堂中渗透的传统文化,积累更多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文教学中,为了增进学生对诗文化的了解,课堂上可以“月亮”为主题组织一次吟诗赋词活动。活动中,先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一些咏月的诗词,和诗人一起赞美皎洁的明月,感受月下美丽的风光,听诗人望月抒怀。其间,有的学生尝试吟诵李白的《静夜思》,有的学生尝试吟诵张继的《枫桥夜泊》,还有的学生尝试吟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当学生吟诵完自己熟悉的咏月诗词以后,再带领他们走进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指导学生自主读古诗。接着,引导学生有情有味地读课文,读透词境。在活动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月亮的别称,如玉弓、银盘、素娥、冰轮、玉蟾等,进一步了解古诗中“月亮”的意象作用。在这里,延伸课堂设计主题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咏月诗词欣赏氛围,增进了他们对咏月诗词传统文化的了解。

五、品读体会意境

古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需要学生自行感知。课堂上,为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可引导他们品读体会古诗文意境。其间,可指导学生以反复诵读的方式体会其意境,品味其传达的传统文化。同时可采取导读方式,指导学生自行想象古诗文意境,在身临其境基础上,深刻体会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另外,课堂上可引导学生细致品读古诗文中的具体字词、诗句,于品读中积累传统文化。除此之外,可以运用对比方式指导学生品读不同风格的古诗文,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以取得较好的传统文化渗透效果,真正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文教学中,可抓住古诗文中对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新奇独特自然风光的描写,引领学生体验盛唐时期边塞自然文化,增进对塞外风光传统文化的了解。实际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品读体会诗句意境。具体教学中,抓住古诗文中第一句对咏雪的描写,引导学生细致品读“卷”“折”二字。文字分析中,学生将探究出诗文中“卷”字正面描写了狂风怒号景象,用“折”字侧面描绘了遍地肃杀景象,写出了风势之猛。接着,可请学生分析“八月”说明了什么,引导他们自主解读胡天下雪时间相对较早。然后,可再引导学生品读“飞”字勾勒出的雪花漫天飞舞意境。意境品读中,学生将透过塞外风光增进对自然文化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综上可知,照本宣科的古诗文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在古诗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走进诗词背景。同时,善用画面想象、情境表演、主题教学,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通过引导学生品味体会诗词意境,促进他们文化素养的提升,熏陶他们养成良好道德情操。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诗词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