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重点群体精准化就业指导与帮扶研究

2021-12-05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刘博秒

亚太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刘博秒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全球疫情仍不容乐观,我国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受到疫情对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较以往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形势,相应地,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也亟待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调整工作认知与方式方法,尤其针对大学生中的重点群体进行精准化分类指导与帮扶。本研究试图构建基于“三全育人”机制的就业工作思路,提炼并加深对重点群体实施就业指导与帮扶工作。

一、“三全育人”和高校就业指导与帮扶的内涵关系

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三全育人”首次被党中央定位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重要工作机制。“三全育人”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主体要素(全员育人)、时间要素(全过程育人)和空间要素(全方位育人)的相互作用和依存下,形成运作机制,同时三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广义上来看,“三全育人”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育人思想,它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将“三全育人”机制运用在就业指导与帮扶工作中具有适用性,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更能突出就业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特点,更强调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核心,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培养的理念。

二、大学生重点群体概念与精准化就业指导与帮扶的重点内容

当前高校毕业生群体包括“90后”甚至是“00后”,在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社交媒介等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毕业生,求职观念不断转变,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针对大学生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的推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进行精准化的指导与帮扶。所谓大学生重点群体,是指在就业中存在各类问题与困扰的学生,结合实践经验与学者的研究结果,按照问题类型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迷茫型毕业生,这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前途感到迷茫,求职目标不明确,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行动力欠佳;第二类,自卑型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对面试缺乏信心,加之曾经面对多次求职被拒之门外的窘境,变得害怕参加招聘面试,有的学生甚至拒绝参加招聘;第三类,固执型毕业生,这部分学生涵盖考研、考博“二战”学生,主要面向某一地区岗位求职或是某一类型岗位求职,不考虑其他备选就业领域;第四类,回避型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对于走向就业岗位不感兴趣,回避就业话题,或当下阶段不以求职和就业为目标。

针对上述四类重点群体的就业指导与帮扶工作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针对迷茫型毕业生,需要运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知识,帮助学生聚焦目标、探寻资源、制订计划,检查其行动效果并定期追踪;针对自卑型毕业生,需要深度辅导并结合时间维度问题,挖掘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在过去的经历中的高光时刻,再引导学生行动起来,激发他们的潜能,探索走向成功的可能途径;针对固执型毕业生,需要了解其内心做出决策的真实原因,并衡量其真实原因是否是恰当且可以实现的,如不是,还需要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可以开展“职场面对面”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并重新确定对自己和职业的认识;针对回避型毕业生,需要了解其家庭背景、求学经历、价值观等,并判断其拒绝走向职场的选择是否是合理且有益的,如不是,还需要对其价值观和择业观等进行校正,帮助其走出舒适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

三、高校就业针对重点群体的精准指导与帮扶存在的困境

第一,就业课程效果弱,就业工作仍然是“临门一脚”来发力。自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或者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以来,各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类课程,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课程不断改进。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效果与大学生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存在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工作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在缺少前期有效的求职技能、职业意识等培养的基础上,很多学生在即将毕业的一年思考人生的前进方向,与此同时可能还存在毕业论文、科研成果等多重压力,在紧张的毕业季做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第一份职业选择,“临门一脚”的发力会大大降低人才的合理配置。

第二,学生的自我认知力不足,学校的就业指导“大水漫灌”来推进。现行教育制度对大学生锻炼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弊多益少,学生在漫长的求学阶段对于未来思考不足。“学了什么知识?拥有什么本领?将来可以做什么工作?”这些实质性的问题,仍然是很多高年级学生困惑与逃避的话题。与此同时,高校的分类指引工作并未建立,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以群体性教育为主,一线的就业工作者往往能够判断学生的去向目标和就业能力,并相应地辅助学生求职,但受困于一线就业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学生不愿意表现求职弱点等原因,仍然存在深度辅导和精准辅导“漏洞”,往往临近毕业尾声,才发现部分学生存在求职目标不清晰、求职精力不足、就业能力偏弱等问题。

第三,价值观教育作用不足,学生抗拒“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明显。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求职市场“内卷”明显,社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期望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考研、考博热愈演愈烈,以及考研、考博“二战”现象、学生“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均有所上升。在确有成功先例的情况下,毕业生家长和毕业生认可考研、考博“二战”及“缓就业、慢就业”行为。大批毕业生在成长过程中少有“迫于生计、极度贫困”的困扰,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他们的就业观念由“生存”转变为对“价值”的关注。这一类现象在固执型毕业生和回避型毕业生中较为常见,给高校做好就业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战。

四、“三全育人”机制下的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指导与帮扶的思考

在前文讨论的基础上,基于“三全育人”机制的指引,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情况,提出有关精准就业指导与帮扶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整体性观念

持续拓宽就业工作人员概念,多维度构建就业辅导机制,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在求学阶段需要发挥校内导师、职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系主任、杰出校友以及学长学姐的作用,帮助学生能够在求学中多角度、多层次获取充足且丰富的专业前景、职业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从认知上提升对自己和职业的认识,从意识上认识到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二)注重系统性引导

拓宽就业指导课程外延,将各类实践课程或项目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帮助毕业生了解外部世界,将毕业前的“临门一脚”转变为“持续思考”。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问题在于完美协调其求职意愿与个人能力,避免“眼高手低”和“过度谦虚”的情况出现。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是相割裂的,而专业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是毕业生走出去的大好时机,如果能够结合专业和社会实际,沉淀职业思考,将大大提高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和职业幸福感。

(三)加深全面性帮扶概念

注重指导与帮扶工作的针对性,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帮助学生树立大局观,全面衡量自身和外部世界,尽可能合理匹配自身能力和岗位需求。在具体工作中,应配备合理比例的就业工作人员,成立不同的指导小组,建立学生就业档案,根据学生的求职能力、求职意向、择业观念、个性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编入不同求职指导组,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满足学生的不同求职需求。发挥资源共享机制,使得有共同方向的学生相伴而行,发挥朋辈力量。面对日趋激烈的求职市场,高校还要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素质,定期开展关于求职择业心理问题的专题讲座和心理疏导工作。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