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教育中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2021-12-05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

亚太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德育

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 王 焜

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应在各学科、各教育环节中充分渗透德育。科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奠定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学科。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与原理,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培养的重视。现代教育理念下,德育教育及科学素养培养已不再是单独存在的教学模块,而是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和发展的教育,是可以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的教育。德育教育与科学素养培养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相互渗透和提升,让学生在学习和周围世界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及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与态度,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次研究对德育教育中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一、德育与科学素养概述

德育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应加强对学生基本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视,科学素养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成为新时代德育教育的亮点与重点。

科学素养的定义现在尚没有统一的结论,其内涵涉及面较广,包括:(1)在与他人、环境关系的处理时,可以利用科学概念、价值、方法等来展开抉择;(2)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离不开探讨过程及概念学说;(3)可理解个人观点与科学证据的差异,并且可以明晰事实和学说之间的关系;(4)了解科学知识及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5)能够理解社会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是短暂的,在获得充分资料后知识是会发生改变的;(6)学会赞赏他人的科学成就,并能够使用和享受科学;(7)可以持续、终身参与科学探讨,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储备。科学素养是一种“素养”,归根结底是具体的文化内涵。因此,科学素养可以说是科学理性在认知上的内化,其不仅包含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同时还包含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伦理等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和他人、环境的关系,并且促使学生能够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价值来做好相应抉择。也正是因为科学素养的这一特点,科学素养的提升通常会涉及德育范畴。故而,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德育教育中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途径

(一)德育素材与科学素养的融合

德育和科学素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实际教学备课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德育教学所涉及的科学素养题材,尽可能将德育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进行融合,以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合理展开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促使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获得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中学德育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且有很强的真实性、时代性、知识性、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把握教材内容,以之为载体,促使学生更好地认知相关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德育和科学素养提升的有效融合。

比如,在开展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德育教育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周围水域调查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到本地环保部门与水务部门访谈(如果条件允许)、查阅书籍等方式来了解周围水域资源情况。以这样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充分感受水资源的珍贵及来之不易,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理念与认知。此外,通过这种形式开展德育教学,还可以让传统的理性说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实际体验感受,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逐步产生思想情感的变化,对于水资源的相关知识产生更科学的认知,同时了解水资源的匮乏、污染等现象,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科学素养教育,做到德育教育与科学素养培养的巧妙融合。

(二)德育教育与科学活动的融合

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科学素养教育,都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活动,脱离活动而单纯进行口头说教,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同时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合理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并将德育教育和科学活动进行有效融合,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及科学素养培养,实现在德育教育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当前,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活动形式包括信息搜集、参观访问以及社区、家庭或学校科学活动等。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产生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收集活动,让学生在收集信息中增加对探究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亲近自然活动,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的公园、田野、工厂等地方进行参观考察,让学生在实地考察、参观中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地域特点、环境情况等产生更深入、更直观的体验和了解,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在实际考察、参观中对周围的科学事物产生更深刻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种植饲养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眼能力的效果,在丰富学生体验感的同时,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精神生活,达到德育与科学素养教育双重提升的效果。

(三)德育教育与科学评价的融合

教学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知晓自身优势和不足的重要方式。通过合理的评价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及时进行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进而达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步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态度等各方面情况,不能片面地、武断地对学生进行评论,更不能武断地否定学生的结论。故而,在德育教育与科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并且要在评价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发挥德育功能,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探究的兴趣及热情,在无形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德育与科学素养的共同提升。

总而言之,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教育的灵魂,加强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视十分必要。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应逐渐将科学素养培养纳入德育范畴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德育与科学素养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充分焕发德育本色,提升德育教学效果及质量。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蜗牛看牙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