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问题分析与实施对策

2021-12-05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李文杰魏晓洁崔娟娟

亚太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李文杰 魏晓洁 崔娟娟 赵 炎

近两年,在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中,均指出,高职院校要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依托优势特色专业,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加强专业群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近两年,在教育部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基础上,各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纷纷启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并投入大量建设经费支持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各高职院校更是把专业群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任务之一,着力精心培育、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群。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个别高职院校对专业群建设的内涵、组群逻辑理解不透彻,建设路径把握不准确,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不清晰,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有的甚至只是停留在传统的专业建设思想上,并没有真正形成“群”的建设观念。专业群建设盲目追风往往会适得其反,值得深入思考与分析。

一、专业群建设基本思路

所谓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几个相关专业及其专业方向组成的专业群。各专业组或各专业培训体系可以始终在同一方向完成基础实践教学,由若干专业技术基础为相同或相近的表现为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技术能力,并能覆盖某一特定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专业组成的一套。这一观点突破了专业相似性概念的束缚,直接指向了专业群体的目的和意义,使得专业群体可能是相似的,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专业群组建重点根据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以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组建。专业群的组建并不是若干个专业的简单拼凑,也不是以群的名义切割教育资源。

对于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目前倾向于相同或相似专业的机构进行联合,并没有打破壁垒学校和学校之间的组织系统,专业群建设和规模优势不强,集群效应不大,专业群与产业群、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强,与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对应能力不强。建议专业集群建设要突破原有的体制机制,开放体制,克服传统专业集群概念的局限。

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集群效应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势必要开展产业对接紧密、产教深度融合、核心专业辐射带动性强的专业群建设,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群逻辑关系,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群组群逻辑不明确

专业群组群逻辑有围绕专业岗位群、产业链、共同的学科基础等多种形式,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应当选择专业建设基础好、最能代表学校专业建设特色水平、具备带动群内其他相关专业发展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部分高职院校在选择核心专业时,盲目地把新专业作为核心专业,新专业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产业发展的需求,但是在群内不一定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的院校把专业群组建错误地认为是几个专业的简单组合,就像儿童堆积木一样,有的甚至把二级学院开设的所有专业罗列到一起构成专业群,较少考虑跨院系、跨学科的组合。专业与专业之间缺乏关联性和互补性,专业建设资源无法得到共享,专业集群效应难以呈现。

(二)专业群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领会专业群建设的内涵,没有把专业建设提高到“群”的建设高度,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专业建设基础上,出现类似科研管理中“重立项、轻过程、轻结项”的现象,未建立与专业群建设相匹配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缺少对专业群建设管理更加微观的认识,缺乏从“群”的角度考虑组织结构重构、人员配备调整、实训资源分配、管理制度修订与制定等,专业群负责人职责不明确,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群的建设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与成效。

(三)专业群建设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专业群建设的依据、计划、实施过程和成果的具体体现,是专业群建设的检验标准,也是专业群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查询,仅检索到不到10篇论文,且多数论文仅侧重于专业群建设中的部分评价内容,如课程考核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缺少一套科学规范且具有指导意义的系统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缺失、不完善,必将使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出现建设目标偏离、建设任务不具体不明确、建设成效难以评价等问题,专业群建设仅停留在表面。

(四)专业群建设缺乏特色与创新性

山东省发布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文件中指出,除了“打造区域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了“校校有特色”的建设要求。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高职院校需要重点考虑如何突破同质化阻碍。根据自己院校多年来的办学积累、历史积淀,凝练学校自身的创新与办学特色,与专业群建设高度契合,从而达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立在国内外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服务产业领先的高水平专业群。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施对策

(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

高职院校应精准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与战略需求,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综合化、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等趋势,对院校所在区域重点行业、产业等开展调研,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与时俱进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专业方向、专业规模,以促进专业群协同发展、整体提升。一方面通过建立专业基础宽平台,实现专业群建设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优势,打造模块化教学设计,开展不同专业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分层特色培养,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有效对接。

(二)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引导专业群建设

只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引导专业群建设发展,明确建设目标和重要工作任务,取得评价建设成效。评价指标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内容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各方面,把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群建设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创新管理与运行机制,保障专业群建设

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专业管理模式,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探索“以群建院”的组织模式,通过矩阵式管理或目标管理方法,制定专业群负责人制度,健全专业群建设考核、评价、激励等管理制度,定期监督检查,通过真正的跨学科、跨界融合的专业群建设产生“鲶鱼效应”,为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改革提供实践经验,为专业群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高职院校一定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与管理模式,开放思想、勇于创新,紧密围绕区域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从而构建以核心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专业体系,为学校的发展带来集群效应、效率效应和效益效应。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