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实践及其启示

2021-12-05河北省三河市第二中学

亚太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梁思成梁启超爱国

河北省三河市第二中学 康 冉

梁启超先生不仅是学贯中西的才子、救亡图存的政治家,他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也非常成功。“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教育佳话。本文主要探究梁启超先生的家庭教育实践及其启示。

一、爱与尊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

或许是受到传统的“父为子纲”“父父子子”等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父亲常常以威严的形象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在中国古代尤甚。梁启超却是一个对子女非常慈爱的父亲。他在写给孩子们的书信中毫不掩饰对儿女的爱和想念,常亲昵地称呼他们“宝贝”“可爱的孩子们”等,为他们取有趣的小名,称呼女儿为“司马懿”,称呼小儿子为“老白鼻”,对子女疼爱的感情流露得如此直接。

从梁启超家书的字里行间,读者不难感受到梁家非常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他在信中对孩子们说:“你们这些孩子真是养的娇,三个礼拜不接到我的信就噘嘴了。”儿子梁思忠写了六页长信劝他卫生,他回应:“好啰嗦的孩子,管爷管娘的,比先生管学生还严,讨厌讨厌。但我已领受他的孝心了。”可见梁家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平等的交流氛围。“庄庄,你胖到这样怎么了,我们现在都想象你的身圆溜溜的样子。”梁启超对儿女的亲切、慈爱从这些书信中可见一斑。

梁启超还是一个开明、民主的父亲。他希望女儿梁思庄学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却发现女儿并不喜欢,他说:“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适,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据吴荔明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记载,在女儿梁思庄的记忆里,梁启超永远不会去强迫他的儿女们,总是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二、家风的熏陶是孩子品格高尚的基石

家风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动。爱国情怀、俭朴生活、崇尚知识是梁启超传承给子女的优秀家风。

(一)爱国情怀

无论是早期领导戊戌变法,还是后期为开启民智、塑造新民而积极奔走,炽烈的爱国情怀贯穿了任公先生的一生。他曾说:“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他在家书中教导孩子们,“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他反躬自省,“我感觉我的工作,还不能报答社会上待我的恩惠”。他希望女儿思庄学生物学,在给女儿的家书中写道:“学习生物学来填补国内空白,做父亲的帮手不好吗?”他由衷地希望女儿所从事的专业能够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对女儿的建议中亦可见他拳拳的爱国之心。

梁启超先生一生未变的爱国情怀,实实在在地融入梁氏后人的血脉之中。梁启超子女中有六人曾求学海外,但他们学有所成之后,无一例外都选择回国建设国家。梁启超的子女有的热心公益,有的投身革命,有的专注研究,有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虽然成就不同、专业各异,他们都心载国家,在服务社会、贡献人民的道路上巍然前行,这离不开父亲梁启超的谆谆教诲。梁启超去世时幼子梁思礼尚为四岁小童,他在晚年回忆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二)俭朴生活

梁启超自己出身于耕读之家,常常告诫孩子要俭朴生活。“你们寒士家风出身,总不要坏自己的家门本色。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以后困苦日子,也许要比现在加多少倍,拿现在当作一种学校,慢慢磨炼自己,真是再好不过的事。”他希望孩子们成长于寒士家庭里,形成端正、良好的品格,自立自强。“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以自豪者。……吾亦绝不再仕宦,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

梁启超在这方面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在书信中亦常言及“汝等颇知习劳苦学俭朴,吾心甚慰”。抗战时期,梁思成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致力于学术,乐观地生活,从不以生活为苦,从未意志消沉,赢得了国内外学者一致的崇敬。这也是梁门家风的生动诠释。

(三)崇尚知识

梁启超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业,常常提点孩子们“学业切宜勿荒”。长女梁思顺曾得到梁启超亲自指点传授诗词文章,家学深厚。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梁思庄在他的资助下远赴海外求学,广见世面、增长阅历。他还为家中年幼的孩子们聘请了优秀的家庭教师传授国学知识。

1.经济上的支持

梁启超是民国名人,梁家却并非十分显贵之家。梁思成等人在国外念书,费用不菲,在梁启超写给长女书信的只言片语间,可知他常常需为国外求学的子女筹措学费。“家中存款已罄……惟下半年思永由欧往美,尚拟给他旅费千元,本年费用已稍觉用力了。”为了子女能接受西方良好的教育,他尽心竭力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2.精神上的鼓励

除了经济上的支持,梁启超还有对子女精神上的鼓励。女儿梁思庄未能立进大学,他细心安慰,“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女儿学业上的进步,他深深肯定和鼓励,“能在三十七人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儿子梁思成对未来的苦闷,他悉心开解,“千万别心生厌倦,一厌倦即退步矣”。

3.方法上的指点

梁启超自己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学识渊博、著作丰富,子女能得他亲自指点,真为幸事。他告诉女儿梁思顺读书不必死记硬背,需注重理解,“以后受学只求理解,无须强记。非徒摄生之道,即求学亦应尔尔也”。梁思成车祸住院,梁启超希望借此机会儿子可以修身养性,敦促他沉下心研读古文,并教之以方法,“取《论语》《孟子》,温习谙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荀子》颇有训诂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荀子集解》”。

在梁启超的培养下,长女梁思顺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梁思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永毕业于哈佛大学,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梁思庄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另外几位子女入大学求学时梁启超已去世,但是也都就读于燕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名校。梁家子女最终都成为时代栋梁离不开梁启超对教育的重视。

三、“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子女顺利成才

两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践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资质禀赋、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施行不同的教育。梁启超可谓深得其中精髓。他对孩子们时时关心、细致观察,并及时沟通交流、加以引导。

长子梁思成学习建筑专业,梁启超忧心过于枯燥,使孩子失去生活的乐趣,他在信中提醒儿子,“所学太专,应分出些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稍为多用点工夫,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他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变成沙漠,要来何用”。在他的影响下,梁思成多才多艺,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在艰难的岁月里依旧坦然笑对人生。

梁思忠学习军事,梁启超甚为担心,他在信中与长女探讨对他的教育,“思忠呢,最为活泼,但太年轻,血气未定……,他所择的术——政治军事——又最含危险性,在中国现在社会做这种职务很容易堕落。……这种教育方法,很是困难,一面不可以打断他的勇气,一面又不可以任他走错了路”。梁思忠最终学有所成,是优秀的爱国军人。

四、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实践的当代启示

在梁启超的培养下,“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绝非偶然。在子女教育方面,梁启超是值得今天家长们学习的楷模。

第一,应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高质量的陪伴,使孩子身心健康。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阳光自信,热爱生活。第二,注重品格培养、关心学业,使孩子德才兼备。先为人,再为学。家长是培养孩子高尚品格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孩子的成才不能仅依靠学校教育,父母首先要重视子女的学业,鼓励他们进取向上,克服学习路上的困难,和他们共同进步。第三,因材施教。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为人父母,应细心去关注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他们调整心情,发现孩子身上的才华和天赋,引导孩子扬长避短。

梁启超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无疑是成功的,是值得今天的父母们学习的范本。但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父母们需要注意的教育细节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反思提升,才能不辜负美好的生命,将可爱的孩子塑造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猜你喜欢

梁思成梁启超爱国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跟着梁思成游正定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梁思成:没有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