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前提与实现路径

2021-12-05

长沙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红色价值观精神

彭 陈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1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凝聚着本国本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展现着国家和民族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集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为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资源,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及红色文化,他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文化具有鲜活生动的表现形式,融思想、文化、艺术于一体,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有重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主力军,是党和人民寄予厚望与着力培养的重要群体,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背景下,应深化和明晰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前提和基本原则,构建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实现路径,不断提升和增强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效用和时代感召力。

一 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前提

红色文化不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还凝结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时代精神。当前,运用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不仅符合大学生价值观养成规律,同时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一)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树一帜、各具特色的价值关系和价值观念。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价值观的内在根基,也是整个民族价值观的外在表现[2]。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理念和形态丰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形态,丰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和大庆精神等都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红色文化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孕育而生。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合理认识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及历史局限,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红色文化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和建设

任何一种文化的孕育和产生都必然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并来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具有独特的时代烙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彰显出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其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各时期领导下的社会经济、政治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红色文化真实地定格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瞬间,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和新中国建设过程呈现图像化、具体化的视觉效果,使得人们现在有机会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广大爱国人士壮烈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乐观豁达的积极性格。一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其实也是红色文化的锻造铸成史。红色文化随着革命的推进和发展而不断完善与丰富,革命的开展与推进也深化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当中,党和人民总结了许多伟大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这些都是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红色文化不仅彰显了不同年代丰富多彩的斗争历史,还能突破时空界限,成为绵延不绝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动力,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具有推动作用。

(三)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符合大学生价值观养成规律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战胜敌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崇高的思想资源,体现出中华民族最高的精神追求,是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一方面,红色文化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的历史阶段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自觉树立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与塑造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教育素材和教育载体。从红色文化的构成来看,其不仅包含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革命文献等物质载体,也包括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文化形态。红色文化通过以往真实的历史事件的重现和先进事迹的人物宣传,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宣传平台。另一方面,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也将引领红色文化的发展和转向。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要求红色文化必须凸显出与之相契合和匹配的时代气息,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同步、一致的发展动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支撑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文化的建设发展逐渐成为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也需要一定的理论滋养和精神动力,红色文化作为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优势资源,同样也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同步的发展方向,把红色文化建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明旗帜。

(四)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当前,伴随着新兴媒体、互联网络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呈现出多元思想文化的互鉴与交流,但同时也给当代一些大学生带来价值选择迷惘、文化认同困惑、理想信念淡化等现实处境,少数大学生对于历史人物、革命斗争相关的看法和认识产生了一定的错位和偏移,过分追求自我满足,弱化历史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以上都是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养成迫在眉睫,因此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尤为重要。红色文化的形态特性和时代进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科学借鉴和创新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文化形态,也是中国革命斗争得以取得胜利和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政治滋养和精神动力。对此,加强红色文化的利用与开发,有利于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为丰富、真实的红色文化形态,领会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同时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自觉、自律,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大势和各国综合国力,从而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由此可见,红色文化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对革命斗争与建设的情况有一个较为明晰和直观的了解,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价值观的良好养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二 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必须遵循革命性与时代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等基本原则,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浸染和感化,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一)坚持革命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与建设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同时红色文化也必须符合时代背景而发挥现实作用,其形成和发展是包含革命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过程。一方面,近代以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呼声,鼓舞着一代代的人民群众前赴后继为国效力、为国捐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新中国建设事业当中,以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奋斗目标与艰苦奋斗的精神。上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了红色文化最本质和最深刻的要素,是红色文化在不同阶段、不同群体中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的总体反映。另一方面,由于红色文化多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产物,因此我们将红色文化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时,应当从根源上认识红色文化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中华民族漫长发展历程中产生并具有深刻影响的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对此,我们应当结合本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时代发展脉络,总结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和现实表征,促进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大程度涵养大学生价值观。

(二)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和建设的过程中,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所形成的精神财富,体现着高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又必须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实践层面的价值指南,使其成为包含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过程。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形成的红色文化形态,是倡导人民群众解放、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以及追求个人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文化资源。以上的革命精神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形成的,红色文化形成并作用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无不体现了红色文化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以往形成的红色文化对于国民的价值观养成和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显示出红色文化的科学性。同时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和精神资源,必须紧密结合现实,将其转化为实践活动并作用于广大人民群众。如果缺少实践层面的有力支持,所有的价值理念都将流于表面、失去活力。充分认同是整个红色文化的逻辑架构的连接点,体现了实践主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认知和实践构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共同促成红色文化对广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现实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3]。

(三)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现实作用,既要理清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本质内蕴,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包含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过程。一方面,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形成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与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585。红色文化的产生必然也来源于社会实践,红色文化中饱含中国共产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了获得革命斗争胜利以及建设成就付出的努力,更是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实现个人发展的价值追求。红色文化区分于其他文化最为明显之处便在于“红”。红色文化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瞬间重现在人们的面前,凸显出当时革命斗争年代的波澜壮阔和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并可接触到革命烈士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和乐观豁达的个人心境。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也应当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的红色文化不局限于革命斗争的实践,红色文化的内涵在新的时代得到了扩充,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也可以转化为红色文化的素材,作用于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如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她身上所体现出的为科学事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再如中国外交官在多个场合中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坚决抵制不良言语的恶意诽谤,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 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当前文化多元化、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背景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可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实践转化、更新表达方式以及推动媒体融合等路径,实现红色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最佳效果。

(一)加强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以夯实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内化起点

红色文化常以物质形态、精神形态等形式生动形象地阐发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革命斗争、建设和改革过程当中的奋斗历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红色文化以真实可感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度的解读,符合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的规律[5]。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由于理论研究不够以及宣传方式不足等原因,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的效果仍然有待提升。首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当加强红色文化的文本解读和理论探讨,除了现有的课堂内容以外,应当广泛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其他的方式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高校学院及各教研室应当组织相关的学术讨论,促进红色文化在高校教师群体当中的学术争鸣和理论探讨,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红色文化的理论素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其次,各个地区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加强红色文化的理论挖掘。各个高校可以依托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实际考察和文本整理,进而推出红色文化相关的校本教材,使得红色文化的深刻意蕴及时代内涵最大程度濡化于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最后,要加强红色文化传承人才梯队的培养,人才也是红色文化理论挖掘的重要一环,新时代应当从新角度、新视野去研究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期待,选拔一批懂党史、有激情、有责任心的红色文化传承人。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提供理论指导,为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二)注重红色文化的实践转化,以优化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外化途径

推进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不仅是一个理论层面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实践层面的操作性问题。要使红色文化对广大学生发挥实际效用,除了要让红色文化融入教材、课堂以外,同时还应当让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和体会。一方面,各大高校应当利用社会资源,加强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的孵化和培育。除了第一课堂以及第二课堂的红色文化教育以外,高校应广泛开展红色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福建省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高翔曾说:“以古田会议旧址、才溪乡调查会址、长汀革命旧址群等为代表的八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钩沉梳理这一丰厚的红色资源是我们不忘初心的责任担当。”各大高校应当加强与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和交流,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前往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当时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环境;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走进基层等社会实践活动,拜访革命先辈,学习革命传统,使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等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内心深处,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社会实践的方式可以丰富多彩,以增强服务实效。另一方面,校园是高校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依托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精神建设的融合,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等融合互通,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面和影响力。广泛开展校园红色文化的主题活动,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关的教育活动,如开展红色歌曲合唱、红色诗歌朗诵活动以及红色文化相关的征文比赛,这些都是利用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形式。

(三)创新红色文化的表达方式,以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现实感召力

教育方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使高校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国家、社会以及高校都应努力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探索。首先,红色文化作为一种融物质与非物质形态为一体的文化形态,除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世界性。人类文明是多元的,每个民族都有体现民族特色、别具一格的民族精神。由于东西方思想文化底蕴、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可以将红色文化置于世界之林中,借鉴他国对红色文化的利用和宣传,提高红色文化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现实影响力。其次,以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名人的纪念活动为载体,通过举办红色节日文化活动以增强人们的仪式感,充分利用各种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展示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6]。在富有仪式感的活动当中,人们比较容易受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以及英雄人物的熏陶与感染,从而实现预期教育效果。对此,每所高校都应该尽可能挖掘自身的红色文化元素和特色育人资源,这是促进高校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升理论素养以及价值观养成的重要路径。最后,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必然蕴含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本国国情和社会现状,与时俱进地借鉴流行要素和时代特色,对红色文化的表达方式进行相对应的改造和加工,以发挥红色文化对广大学生的心灵洗礼和情感升华的作用。

(四)推动红色文化的媒体融合,以建构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全新格局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逐渐增大。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9.04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9.3%。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因此,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也就成为当下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主要渠道。首先,推动国家级主流传播平台与地方媒体的跨层级交流合作,我国的文化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应当利用影视作品、公益作品、红色文化数字化体验馆等形式使其承担宣传红色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为红色文化濡化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国家级的主流传播平台也应当积极联手地方媒体,通过信息及时交互共享,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信息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利用。其次,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作用。利用革命专题网站宣传红色文化的理论交流信息与学术成果,利用网站平台进行信息交汇与思想交流,利用微平台关注舆论导向与传播正能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实现“互联网+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格局,促成互联网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传播和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以此有效推进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再次,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应当适应新形势、掌握主动权,通过学校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校级公共平台设置红色文化相关的议题,将红色文化的内容转化为大学生能够理解和喜闻乐见的话语形态,在润物无声的环境中使得大学生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以此有效促成他们的价值观养成。最后,提升红色文化多媒体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历史文化素养,树立传播红色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对图片编辑、网页设计等新媒体制作技术的学习和运用[7],为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提供丰富素材和现实资源。

猜你喜欢

红色价值观精神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