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表达与塑造:都市传说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以广州“荔湾尸场”传说为例

2021-12-05徐金龙林铭豪

关键词:荔湾都市广场

徐金龙 林铭豪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都市传说(urban legends)也称为当代传说(temporary legends),定义的名称已说明都市传说与传统传说的区别:地域上的城市性与内容上的当代性。但都市传说是否一定要与现代都会城市这一特定空间相关联,则存争议。陈冠豪认为,都市传说不是相对于乡村传说,而是相对于传统传说。国外学者以工业化作为分水岭来区别传统与当代(都市)民间传说的差异,但对国内都市传说发展背景而言,无法以国外“工业化”的时间段作为定义当代的标准。[1]归因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程度,都市传说的开展空间实际上并不局限于大城市,J.H.布鲁范德在其标志性著作《消失的搭车客》中所搜集整理的都市传说,也不乏背景为城郊地带的故事。总而言之,在城市化程度足够高的大城市,都市传说与当代传说两者的概念基本可以等同。新近发生,依托于城市语境,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流传,是这类都市传说的普遍特点。

广州“荔湾尸场”传说是典型的都市传说。自1996年荔湾广场建成后,不久,该传说就在互联网上兴起,与“上海龙柱”传说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两则都市传说虽由当代元素组成,却有着鲜明的传统性,体现出一定时空下的城市现实,甚至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荔湾尸场”传说虽然较“上海龙柱”传说更具惊悚性和灵异性,但从中可以发现故事成型背后隐藏的民间元素,对理解民间心理以及城市文化有一定意义。

一、亦真亦假:“荔湾尸场”传说的逐渐成型

都市传说既为民间自发创作而成,其故事的逐渐完整化必然会呈现出一个线性的过程,尤其是杂糅在故事中的各种灵异怪谈之说,甚至会依附于现实的事物,使得都市传说呈现出一种“真实性”,只要流传的地域及时间维度足够广泛,都市传说最终能演变为城市文化的另类部分。在互联网检索的结果中,笔者追溯到“荔湾尸场”一词最早见于公共讨论空间的,是一则2003年12月31日发表于天涯社区的帖子《今天在“荔湾尸场”遇了“鬼”》,帖子开头就写道:

嘿嘿,今天去了上下九逛街,顺便重新参观了一下荔湾广场,鉴于前一段鬼友们发帖说这里鬼气重重,所以俺颇为留意附近的情况。刚走近商厦,俺先留意这“荔湾广场”四个字,果然如鬼友所说,那“广”字写得特别像“尸”字,偶和偶的同学就开始窃笑。(1)《今天在“荔湾尸场”遇了“鬼”》,http://bbs.tianya.cn/post-16-542155-1.shtml,03-12-31。

虽然其中并无详细介绍“荔湾尸场”传说,但首段点出“荔湾尸场”的名字由来——荔湾广场主体大楼牌匾的草书体“广”字看起来类似“尸”字——另外,发帖人提到“鬼友们发帖”,证实“荔湾尸场”传说早已有之。但因在网络平台检索不到比该版时间更早的有关“荔湾尸场”传说的内容,因此,“荔湾尸场”在2003年前是否已形成具完整情节的版本,不得而知。而从帖子评论区如“人吓人,吓死人”“小朋友想象力就是丰富”等留言态度中可推测,此时“荔湾尸场”传说仍不完整,该都市传说仅为一个简单的灵异话题,为部分人所知悉。

“荔湾尸场”传说的逐渐完整化并在网上广为流传,是在2006~2008年。天涯社区2006年一则名为《灵异(转载)》的帖子中出现了后来盛传的“荔湾尸场”传说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内容。

从那里开业至今已经死了七个人,有的莫名其妙坠楼,有的在夜总会被杀,但仍然有一个空缺,也就是说要死够八个人才能解。原因是在广场动工的时候曾在地基下挖出过八口棺材,而这些棺材并不是凶灵,恰恰相反是镇压邪气的,而被挖走之后,那些脏东西就无法被镇住。(2)《灵异(转载)》,http://bbs.tianya.cn/post-329-36144-1.shtml,06-06-30。

这是“八口棺材”的内容首次出现在“荔湾尸场”传说中,另外该文也提到了后来频频被用来佐证传说真实性的关键事实:非正常原因的死亡人数,荔湾广场自2004年起发生过多起跳楼死亡事故。但在这个帖子中,“荔湾尸场”传说的情节依旧比较单一。

直至2008年11月,天涯社区出现了《揭秘广州灵异邪地之首(荔湾尸场)》一帖,“荔湾尸场”传说才真正完整。在此帖中,传说首次有了连贯的开头结尾和真假难辨的细节,使“荔湾尸场”传说的观念真实性有极大提升。由于原帖内容较为冗长,笔者姑且将基本情节归纳为两部分:A.先后有四任心术不正的地产商为开发土地,不惜伤人性命,后离奇死亡,从此,未完工的荔湾广场灵异事件频发;B.最后一任开发商挖到八口棺材,他枉顾高人指点,未将其妥善安置,最后死于非命,从此,荔湾广场命案频发。在该故事中,作者不仅完整讲述了“荔湾尸场”传说的来龙去脉,同时很多穿插其中的细节亦真亦假。在A部分中,提到地产商为广州建筑集团老总“谢某”,甚至提及火灾日期为“1993年8月”和“造成12人受伤,100多人无家可归”等具体数字,这极大充实了传说的可信度。而B部分则具体讲到高人为广州六榕寺主持,对八口棺材的具体外观等细节也有所着墨。经此,“荔湾尸场”传说可以说正式定型,同时以其“真实性”获得了公众信任,这从帖子浏览量及留言便可见一斑。在此之前,有关“荔湾尸场”的帖子少且关注度低,但该帖却获得了高达5万次的阅读,超过200条回复,其中,很多留言者还煞有其事地讲述自己在荔湾广场遇到的怪事,令人更觉真实。此后,网上层出不穷的有关“荔湾尸场”的文章也基本沿用这个故事模板,只是在细节上有差异。

都市传说一般与鬼魂引发的灵异事件相关,依具体内容又可进一步分类。马星宇曾将校园恐怖传说分为“风水传说”“闹鬼传说”“与真实事件相关的‘现实’事件传说”三类[2],“荔湾尸场”传说则在一个传说中杂糅了这三种特征。风水:“八口棺材”是“地理龙脉所在”,以及被民间各种讨论的荔湾广场风水不好;闹鬼:传言枉死居民复仇引发的怪事;现实:真实发生的荔湾广场人员伤亡事件被民间解读为亡魂寻找替死鬼。因此,“荔湾尸场”是较为典型的中国都市传说。在完整版故事中,起源历史部分的内容事实上很容易证伪,如广建集团开发荔湾广场并不属实,所谓的“乱葬岗”“八口棺材”等骇人听闻的故事也没有为主流新闻记载,但广场建筑风格的独特性及积年累月所发生的每一起真实的死亡事故仍不断被融合为传说的材料,又使其愈发成为一个“有一定真实性”(based in truth)[3]的都市传说。这与“上海龙柱”传说不同,“上海龙柱”传说是建立在历史基础上并已经完全定型的故事,但“荔湾尸场”传说则因荔湾广场新发生的社会新闻反复进入公众视野并更新内容,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都市传说,虚构与非虚构的成分相融,最终令都市传说获取了观念上的可信性,也使得这一传说具备广为流传的故事性。

二、民间表达:“荔湾尸场”传说的多元母题

都市传说作为民间叙事的一种亚类“传说”,其产生和传播都基于真实的社会环境。按布鲁范德的说法,一个传说若能同时兼具“强烈的故事吸引力”“实际信仰的基础”以及“训诫意义”[4],就能作为活着的口头民俗一直存在于日常文化中,而训诫意义是都市传说能够引人注目的关键原因。“人们花时间讲述和聆听传说,不仅仅是因为奇异有趣的情节,更深层的原因是传说传达了真实的、有价值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信息,换言之,这些故事是以吸引人的方式传达给我们的颇有深意的‘新闻’。”[4]从“荔湾尸场”传说的故事逻辑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隐藏在这则灵异故事背后的现实意义。

(一)“鬼灵复仇”的训诫意义

考察“荔湾尸场”传说的成型过程可发现,最初这一都市传说的雏形仅为对草书体的“广”和“尸”二字在字形上的主观扭曲,但在2008年演变为一个带有中国神鬼特点的灵异故事。其故事主要人物为加害人与被害人,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荔湾尸场”各类神秘事件本质就是“冤魂索命”,这涉及到复仇以及替死鬼两个中国传统叙事中的母题。复仇母题是“荔湾尸场”传说核心的部分,在上文的故事A部分中,四任开发商的暴毙皆因其行不义之事,尽管在故事中并未明确“鬼”的主体,但在网传中也出现了“鬼姐姐,今天你不穿红衣服啦”(3)《揭秘广州灵异邪地之首(荔湾尸场)》,http://bbs.tianya.cn/post-free-1459327-1.shtml,08-11-12。的描述。在故事B部分中,“八口棺材”直接被解读为不祥之物的释放,“鬼”这一形象在“荔湾尸场”传说中尽管描写不多,但足以令读者感受到其力量,结合四任开发商纵火、拆迁导致工人死亡等情节,“鬼灵复仇”主题在这则都市传说中得到了强调,也符合中国人理解的“冤有头,债有主”,带复仇意图的特点。为何要以“鬼灵复仇”作为线索呢?在该传说中,故事起源于征地开发,地产开发商不顾民间意见,如地处乱葬岗、百家聚集等因素,强行开发,导致有人被害,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数十年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开发商忽视民间利益而造成商民对立的新闻。荔湾区作为广州的“老西关”,是历史最为悠久、人员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自90年代逐渐进行旧城改造,其中也引发了不少的民间冲突。2007年的钉子户新闻就发生在广州荔湾区康王路,2008年定型的“荔湾尸场”传说以地产商经历谈起,不论是有意或无心,都能够与其时的部分民间情绪结合。“鬼灵复仇”带来的惊悚性也加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民间印象,这种藉由都市传说所承载的恐怖色彩,实际上是民间对强拆行为的愤怒和忧虑情绪得不到合理途径宣泄后的另类表达。

(二)“替死鬼”的解释功能

2008年版“荔湾尸场”传说的A部分通过“鬼灵复仇”带来的悲剧已表现出明显的训诫意义,以故事逻辑看,B部分又提及“八口棺材”,显得累赘,且过分强调带有民间宗教色彩的“棺材”“符咒”等意象,虽然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但却削弱了现实性。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异变呢?

笔者认为这要回归“荔湾尸场”传说的成型过程考察。2006年版“荔湾尸场”传说中便提到“八口棺材”的由来,在此版本中,“八口棺材”是为了证明传说能够解释现实既已发生的死亡事件,对应2004年以来荔湾广场发生过的各类命案。在2006年之前,网上没有与“棺材”相关的“荔湾尸场”故事,2006年版本的出现应为民间基于现实二次创造后的结果,事实上在2008年版以及后来的“荔湾尸场”传说中,也有对现实中荔湾广场发生过的命案进行更新总结,作为佐证荔湾广场“邪门”的内容。在2006年版本中,“八口棺材”的故事与现实命案相映照的内在逻辑体现了中国民间的“替死鬼”母题。替死鬼为中国鬼故事的一个常见类型,鬼借助他人的死亡获得转生,是这类故事的核心情节,而2006年版的“荔湾尸场”传说中也提及需八条人命才能消除厄运。“民众日常生活中,‘替死鬼’故事为某些地区日常生活禁忌提供了具体的诠释,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这些地区特有的生活秩序。”[5]“替死鬼”解释的出现在民间心理中强化了荔湾广场作为灵异场所的身份,尽管此时传说结构还较为简单,不能体现出明显的训诫用意,但它却和现实事件相关联,对2004年以来主流媒体没有过多报道的命案做出了解释,“非正式的谣传和传说填补了专业新闻报道所留下的空白,这些丰富多彩的‘真实’故事(尽管通常是虚假的),可谓是当今高科技世界中传播的民间新闻”[4]。都市传说在此成为一种民间自发性的新闻,给予民间对于特定事件的求知欲和其他复杂情绪发泄的空间。

(三)未竟的“神人救世”母题

由此可见,2008年版“荔湾尸场”传说复合了2006年的版本,“八口棺材”的故事成为开发商经历的结果,同时,2008年版还对2006年版提及的“八口棺材”内容进行了扩充,在其中附加了诸如高人指点、破坏龙脉等与“上海龙柱”传说相似的内容。“上海龙柱”传说的基本母题为神人救世,但“荔湾尸场”传说是一个没有完成的“神人救世”传说。在“荔湾尸场”传说中,由于六榕寺主持的意见没有得到落实,安定秩序并未建构,广场依旧是灵异场所。“荔湾尸场”传说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吸引力和话题性,在当下持续传播,也归因于此。相比“上海龙柱”传说,“荔湾尸场”传说本质上就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传说,因为荔湾广场在现实中仍时有命案发生,最初为解释命案由来的故事自然就能够一直依托于现实素材而得到新诠释,这样与现实的直接互动赋予了“荔湾尸场”传说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若将“上海龙柱”传说视为一种过去式的都市传说,“荔湾尸场”传说则是现在式的,这样的都市传说都指向同一种功能,“一般市民的经验理性根本无法深度把握城市的巨变,他们有限的科学知识和逻辑能力也相形见绌,不敷所用,于是转而在‘生活世界’里借助于传统文化,凭借自己熟悉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母题,以文学的方式来阐释这个世界,赋予新建筑以迥异于其实用功能的文化意义”[6]。作为广州辉煌一时的中心地带,荔湾广场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加上命案频发,荔湾广场作为一个商业中心的确又有很多能为民间所关注、揣测的素材,种种因素促使民间乐此不疲地对荔湾广场进行传说式的想象和解读,而2008年定型的“荔湾尸场”传说则通过首尾连贯的故事给公众的想象和信任提供了模板和依据。在不断传播中,“荔湾尸场”传说既成为唤醒公众对荔湾广场这一城市地标文化记忆关注的信号,又因其故事传达的“善恶有报”价值观成为一种训诫符号。依托于都市传说,特定的地点完成了在民间记忆中的建构,成为一个联系着城市文化与历史的符号式存在。2020年2月,有媒体报道广州政府规划拆除荔湾广场,引发网民对该传说的热议,也不乏有人将“荔湾尸场”传说视为有保存价值的民间故事,可见,不管“荔湾尸场”传说未来发展路径如何,荔湾广场本身已成为民间记忆和城市文化中难以抹灭的存在。

三、民间塑造:“荔湾尸场”传说的题材化趋势

按钟敬文等学者的研究,民间文学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特征,而“口头性”为其本质。都市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类型,其流传的关键环节也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笔者曾利用社交媒体对50位居住在广州或佛山等珠三角核心城市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都对“荔湾尸场”传说有所了解,甚至很感兴趣。他们中又有过半数的人接触“荔湾尸场”传说的原始契机来自于朋友或第三人的讲述,少数人表示是从网上偶然得知,或出于其他目的进行地方调查时发现该传说的。大部分人表示对“荔湾尸场”传说的完整了解是通过查阅网络文章、观看相关影音资料实现的,这说明一般人对特定都市传说的首次接触大多数源于口耳相传,符合传说作为口头文学的“口头性”特点。而笔者在访谈期间发现,不同的人在复述“荔湾尸场”传说时是有明显差异的。以2008年版“荔湾尸场”传说为参照,在复述该传说时有人不能厘清故事情节,有人在细节还原上出现分歧,这可能与他们在了解传说时接触到的文本差异相关,也可能不乏主观上对原传说进行了变形。实际上,即便是网络上有关“荔湾尸场”传说的诸多文章,内容也并不总是一致的,如2008年版中提及的“六榕寺”也有被说成是广州华林禅寺的,这体现了都市传说的变异特点。同时,不确定色彩所带来的吸引力和可塑性也是传说能够不断流传的动力之一。都市传说作为口头文学,接受方同时也是二次创造者。

“荔湾尸场”传说在不同群体中的流传能够达到何种程度,难以论证,但从在大众传媒平台上能够搜集到的信息来看,该传说在网络上已拥有覆盖原始信息的影响力。以百度搜索为例,以“荔湾广场”为关键词,能够检索出来的信息基本都是有关“荔湾尸场”传说的文章或是求证真伪的提问,可以说,“荔湾广场”这一地理名称在网络上等同于“荔湾尸场”都市传说。在天涯社区、百度贴吧、豆瓣等具有群聚性质的平台上,有关“荔湾尸场”传说的讨论、文章数不胜数。以百度贴吧为例,以“荔湾尸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17年至今直接相关的帖子与留言,总和超过5千条。而在更受青年群体欢迎的视频网站Bilibili(哔哩哔哩)上,仅2019年就新增了多个介绍“荔湾尸场”的视频,其中发布于2月19日,名为《广州都市传说“荔湾尸场”深入实地解析》的视频播放量已超过50万,并有过8千条弹幕留言,可见,定型于十多年前的都市传说不仅可以拥有持久的吸引力及话题性,同时,以有别于传统书面文本对传说进行民间塑造的形式,也颇受青年群体的关注和喜爱。与同为经典都市传说的“上海龙柱”传说不同,“荔湾尸场”传说在网络上的传播范围与热度已经使其出现题材化的趋势,除了传说本身经由转载、分析、问答等形式在网络上传播外,“荔湾尸场”传说开始作为一个题材出现在网络文学、影视作品中。在起点中文网上,作者“我会修空调”在其连载作品《我有一间恐怖屋》中,就曾以“荔湾尸场”传说为背景塑造出“荔湾镇”;2014年上映的国产恐怖片《探灵档案》中的多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被设定在荔湾广场;2016年上映的惊悚片《八棺索财》则直接以“荔湾尸场”传说中的八口棺材情节为线索。作为都市传说的“荔湾尸场”传说经由艺术加工,其影响之大,使故事超出传说本身,逐渐成为一种可供反复创造的题材原型,这是“荔湾尸场”传说作为都市传说在当下及未来传播的趋势,也反映出作为民间文学的都市传说在大众传媒时代的价值。大众传媒既是民俗事象得以在现代社会广为传播的强势载体,同时,都市传说蕴含的吸引力、文化意义又反过来成为大众传媒加工的基底,为大众传媒中的艺术作品提供创作元素,这种互动关系给都市传说的传播提供了可持续的路径,也彰显了都市传说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

四、结语

都市传说虽为当代民间文学,但它和过去的传说一样,拥有传统叙事母题以及民俗意义。在科学技术日渐成熟的时代,现代人之所以能接受并乐于传播带有神鬼色彩的都市传说,除了猎奇娱乐的消遣心态,也是因为都市传说是基于现实环境而形成的,骇人听闻的情节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主流语境中缺失的大众诉求和情绪。如布鲁范德所言:“我们讲述的传说,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希望、恐惧和焦虑心理的反映。”[7](P7)都市传说归根到底源于民间,最终也保留在民间,是独属于民间文化记忆的部分。也正是因为这种深植民间的特性,都市传说拥有了与大众传媒产业进一步结合的可能。在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都市传说已成为影视产业应用中较为成熟的题材。都市传说作为较晚才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研究方向,学界研究尚少,如何看待都市传说在现代产业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更关键的是,正视都市传说的产生与流传,是我们理解地域现实与民间心理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荔湾都市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童画荔湾
童绘荔湾
68亿!300米地标! 华夏幸福斩获荔湾白鹅潭地块!周边房价高达10万/㎡
插图书法《赠英雄》
广场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