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性探索

2021-12-04房慧敏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21期
关键词:受众记忆情感

房慧敏

【摘要】《故事里的中国》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具有时代记忆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经典作品入手,独辟蹊径,探索出“戏剧+影视+访谈+综艺”的全新节目模式,解开了蕴藏在经典文艺作品中的文化密码,凸显了真普美的永恒价值。其在节目形式的制作、叙事内容的创新等方面,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架起了娱乐、经典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桥梁,借助经典文化符号,让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重返人们情感世界。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1+N”模式;个体化叙事;集体记忆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1.076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涌现标志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传媒的成功结合。近年来,央视着力开发和制作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精品节目实现了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内涵和新魅力。《故事里的中国》立足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背景,以70年来我国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为文本,创新采用“戏剧+影视访谈+综艺”的模式包裹着时代精神和精神内涵,用个体的故事展现集体的记忆,探索出一条崭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为其他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

1. 形式创新:戏剧+影视+访谈+综艺

《故事里的中国》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圆心,选取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林海雪原》、《平凡的世界》、《永不消逝的电波》、《毛女》、《父母爱情》等通过再次演绎经典,让经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重归荧屏,让观众的思绪穿越回那些特殊的年代,从真实、日常的生活中看到主人公的命运以及埋在命运之中的社会历史,让这些经典作品及其精神内核在新时代重新闪耀光辉。而《故事里的中国》不满足于重新还原、演绎影片本身,还在借助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综艺化的创新。不仅仅以话剧的形式在舞台上对经典片段进行复刻,同时也将镜头对准了剧本围读和彩排过程等幕后内容,为观众打通了“前台”和“后台”,让观众了解影视拍摄的准备过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如在节目第二季第六期《战“疫”中的青春》中,用13分钟的时长展示了演员王、丁禹兮等,导演田沁鑫及其他幕后工作人员的剧本围读过程和带妆排练过程,并通过排练过程中田沁鑫导演对演员演绎的反复纠正,制造紧张的氛围和演出能否顺利的悬念,引发观众观看正片的好奇心。此外,《故事里的中国》还从影片出发深挖故事,解读文艺密码。节目中出现的部分经典文艺作品虽然影响深远,但受众未必都理解其中的经典内涵乃至经典产生背后的真实故事。因此,节目组通过对作品的主创人员及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进行访谈,挖掘作品背后真实的历史细节和情感力量,拨开重重迷雾,深描经典。在第一季第七期《横空出世》中,邓稼先院士曾经的警卫员游泽华讲述邓稼先院士在临走前的几个月对爱人许鹿希说:“要是还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这些访谈内容让人物形象和蕴藏在人物之中的精神内涵生动可感,触及人心。

《故事里的中国》创新采用“戏剧+影视+访谈+综艺”的模式,一步步解开蕴在经典文艺作品中的文化密码,凸显了真善美的永恒价值。

2. 叙事创新:宏大叙事的新探索

2.1 个体化叙事

《故事里的中国》以微观故事为切入点,用一个个具体、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串联起中国记忆,勾勒出中国形象,以个体化、平民化的叙事实现了宏大的国家叙事。节目通过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并引发受众共鸣,激发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肯尼斯·伯克所说,故事作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已然成为人们追溯历史、传递情感的载体。《故事里的中国》正是用故事追溯历史、传递情感的范本。第二季第五期《父母爱情》中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平凡生活,如江德福和安杰在舞會相识,江德福的结婚报告被打回以及安杰和江德福妺妹的争吵等情节。虽然只是一个家庭几十年的感情记录,但却将爱情、亲情、家国情怀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在故事里,家国情怀变得具体而幽微;在宏观的社会图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的互为映衬中,国家、民族的沧桑发展与个人人生的波澜壮阔互动,以“小”与“大”之间的张力擦拨着人心,人们能够从个体化的叙事中感受到整个时代的变革。

2.2 仪式化叙事

“媒介仪式”由英国学者库尔德里于2003年首提出。不过在此之前,传播学已经有了从“传递观”向“仪式观”的转向。姆斯·凯为,传播是互动中不断建构出某种意识形态和真实社会的过程,“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参与某个共同性的活动或者某一事项,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活动或象征性符号”。特定的传播活动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受众在这种仪式下形成共同的情感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

《故事里的中国》以戏剧的魅力聚合情感,激活了观众潜在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认同,所以可以说它采用了一种仪式化的叙事方法。其作品所传达出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文化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作品的展演唤醒了观众的文化记忆,成为一种媒介仪式。《故事里的中国》不仅对经典作品进行复刻,也立足当下时代背景,进行了全新的艺术创作。在2020年,中涌现了大批优秀的青年医务工作者,节目组以这些真实的医务人员为原型进行了剧本创作,展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不畏艰险、不言放弃的伟大精神。观众被医护人员所感动,也被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所激励,于是无意识地参与到这场媒介仪式之中,将个体的情感记忆与集体奋斗的历史记忆相联接,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民族”这个集体话语的理解和认知。

《故事里的中国》力图通过媒介仪式将当下人们断裂性的个体情感建构为连续性、秩序性的集体情感,促使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重返人们情感世界的中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柔软方式浇灌人们的心灵。

2.3 舞台呈现诗意美

张世英先生认为,审美意识高于道德意識,所以哲学应诗化,从而使哲学现实化。万物一体之境界即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则意味着摒弃功利,除去人类中心主义,从而超越道德伦理,达到审美的境界。在消费娱乐下,我们的文化一再被娱乐抢占市场。正如美学者尼尔·波兹漫在《娱乐至死》中所说,可怕的不是我们为什么而娱乐,而是我们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好的艺术作品,要基于对的本质理解,与钱权无关,与流行观念无关。《我不是药神》在这一方面是很好的例子。影片中通过尝药者一头连系普通百姓的生命,一头又受到道德法律的考验,而这充满张力的故事中,无不渗透着对人性的呼唤。而这其中的戏剧性矛盾正是该影片最后得称赞之处,是在道德与人性的双重压迫下对道德与人性的超越,从而进入到一种极致祟高的境地,即万物一体的境界。创作者应以该种境界作为创作的最高目标,充分发挥作品的功能,让受众在这一“共同体”中接受感动,熏陶与浸染。《故事里的中国》无论在舞台效果还是其故事内容表达的意境上都呈现出美的效果,令人沉醉的同时又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 守正创新: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探索

3.1 增强观感体验,唤醒文化记忆

《故事里的中国》为了增强节目的观感体验,首创文化类综艺节目“1+N”的模式,大胆运用了戏剧和影视化并行的表演方式,给观众带来强大的沉浸体验,确保观众观看的兴趣,延长观看时间,更好地与故事中的人物共情。此外,节目组在选题方面也突破了现有的诗歌、书信、文物等题材,精心挑选“故事”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提升了文化品位,让节目本身具有内容的可看性。用故事唤醒观众的价值认同和集体记忆,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2 年轻演员加入,流行元素助阵

节目中邀请胡歌、吴谨言、李兰迪等受年轻群体欢迎的演员作为演绎者,生动形象地再现经典故事,不仅弥合了当代受众和时代经典之间的距离,让经典在舞台上以“旧貌换新颜”的方式与受众重逢,同时也“获”了大批年轻受众。此外,胡歌还在个人微博上致敬英雄,让经典作品和革命烈士成为热议话题。《故事里的中国》正是借助受欢迎演员的影响力和精湛演技再现经典的魅力,引导观众探究经典作品,从经典中汲取文化涵养和精神力量。

3.3 引导观众共情,个人联结集体

叙事的创新在调动观众情绪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个人、微观的角度切入,讲一个真切、深沉、动人的故事,把观众带回有着特殊记忆的历史时代,让观众看到埋藏在人物命运之中社会历史的变革,与故事中的人深切共情,通过媒介仪式让个体的情感记忆和历史的集体记忆紧紧联结,让中国精神悄然浸润人们的心灵。

4. 结语

作为综艺节目的新鲜血液,文化类综艺节目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是传播文化价值的得力助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观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对优秀文化符号的再现与讲解,更深处是传统文化对当前现实生活的影响与意义。文艺创作只有展现中国人民的价值需要,才能拥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故事里的中国》借助经典文化符号,创新采用“戏剧影视+访谈+综艺”的形式,深挖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成为沟通古今精神的桥梁:又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将个体情感与集体情感紧紧连结在一起,让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重返人们情感世界的中心,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做出进一步成功探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2]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

[3]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

[4]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5]麦库姆斯和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6]葛兰西《狱中札记》

[7]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

猜你喜欢

受众记忆情感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情感
台上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