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州市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2-04孙慧敏张玉冰

粮食问题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滨州市粮食安全流通

孙慧敏 张玉冰

摘要:粮食安全对于国家安全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文章全面梳理了滨州市粮食安全主要成就,系统分析了滨州市粮食安全基本现状,从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客观反映了滨州市粮食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障滨州市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健全流通储备体系;三是加强粮食消费管理;四是建立安全预警系统。

关键词:滨州市 粮食安全 生产 流通 消费

引言

开展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滨州市粮食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面临重大挑战。及时全面掌握滨州市粮食安全发展现状,客观准确研判分析当前形势和现存问题,积极探索保障滨州市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一、滨州市粮食安全概况

(一)滨州市粮食安全主要成就

1. 粮食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滨州立足全市粮食实际情况,坚持实施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近几年,滨州市培育了以西王、中裕、香驰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初步形成千亿级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群,且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2]。以2018年为例,滨州市粮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6亿元,税收达59亿元。

2. 现代生产体系基本建立。近年来,滨州市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性文件,有效加快了滨州市农村土地的流转进程,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地规模化经营程度起到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2018年,滨州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63.9万亩,占适宜流转土地的63%。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基本建立起了现代粮食生产和经营体系。

3. 粮食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借助绿色优质粮源和先进高效粮食产业,近年来,滨州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召开了全国第一个粮食产业经济现场经验交流会;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全国粮食行业高度认可滨州粮食发展成绩,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滨州模式”。滨州“粮食品牌”成功叫响全国,成为滨州一张“新名片”。

4. 粮食产量实现稳步增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滨州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50.5万吨增加至2020年的370.23万吨,增长7.3倍,年均增长2.85%;粮食亩均产量由1949年的53.9公斤提高至2020年的420.64公斤,增長了7.8倍,年均增长2.94%。

(二)滨州市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1. 粮食生产基本情况。滨州市各级政府大力推广规范化播种技术、深耕深松、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宽幅精播等关键技术,为粮食产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作物育种能力明显提高,每年均有多个新品系参加国家或省品种试验。与此同时,粮食优势品种逐渐形成规模,其中优质强筋小麦师栾02-1面积52.4万亩,济南17面积33.3万亩,占全市小麦面积的20%。从品种结构看,粮食生产结构属于单偏型,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数据显示:2020年,夏收作物均为小麦,无大麦等产量。秋收作物中,玉米种植面积445.99万亩,占秋粮种植面积的96.71%。可见,滨州市粮食生产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谷子、豆类、薯类等占比均较小。

2. 粮食流通基本情况。滨州市粮食购销总量、总购进粮食总量、销售和转化粮食总量等指标均在山东省前列,粮食流通正向现代化迈进。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滨州市粮食流通环节仍有很大文章可以做,与实现粮食流通改革和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的要求仍存在一定距离,滨州市仍然面临着粮食库存较高、流通成本较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亟待破解。

3. 粮食消费基本情况。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粮食消费与日俱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膳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选择优质、绿色、健康的高端食品消费。其中,部分粮食品种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些优质品牌的粮食产品供给不足,长时间存在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粮食市场的稳定性,对城市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二、滨州市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生产环节

1. 自然资源的客观限制。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性资源,也是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滨州市可持续增产能力提速缓慢,耕地质量有待提高。全市现有耕地土层薄、耕作浅、肥力低,大多数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2%。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存在投入粗放等问题,造成农业面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水资源也是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供需矛盾、污染普遍,浪费严重等。滨州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58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2.3%,属于缺水性城市。粮食生产长期以来受制于水资源数量束缚,产量水平难以有效提高。

2.“三低症状”引发恶性循环。一方面,滨州市粮食生产规模偏小,种植比较效益低下。由于粮食价格不乐观,扣除物化成本和自用工成本后,实际收益比较少。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分散经营效率低、成本高,直接压缩了粮食的收入;另一方面,对现代化生产技术掌握度较低,部分种粮群体主要依赖祖辈传下来的传统种植经验来生产,难以熟练和正确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延缓了高端技术的推广和先进机械的使用;再一方面,粮食产品质量较低。尽管滨州市已经在粮食品种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来看,在粮食新品种研发和推广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3. 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整体看,滨州市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灾害能力较差。滨州市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风雹、洪涝、低温冻害等,对粮食生产形成较大危害。尤其是滨州市夏季降雨较多,秋冬降水量较少,极容易造成春旱、夏涝、晚秋旱等灾害。近年来,虽然各级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有所加强,但缺口仍然较大,全市部分农田水利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存在部分新建设施建设标准不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4. 科技支撑力度有待加强。科技协同创新不够,关键技术难以有效落实到位。滨州市农业科研单位弱而散,研究低水平重复问题较为突出。粮食产业相关企业科研力量不足,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科研单位与产业企业衔接不紧密,协同创新不够,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弱。农业机械研发创新不够,农机农艺融合程度较低,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完全到户、到田。再加上目前留乡务农人员知识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弱,粮食增产关键技术难以普及到位。

(二)粮食流通环节

1. 政策保障作用仍有空间。制定科学的规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是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必要之举。目前,政府在为粮食流通产业提供政策支持特别是金融支持方面的力度仍然不够,存在收购资金不足、市场主体单一等问题。因此,政府要大力拓展粮食流通环节的政策保障作用,及时顺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服务市场客观需求。

2. 粮食储备基建发展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成为制约和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滨州市部分县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现象普遍;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农民因为缺少晾晒场地而被迫减少种植规模;粮库建设滞后,很多地方粮食“无处安放”,或被安置在安全性较低的简易露天粮仓里。整体看,粮食流通渠道仍然不够畅通。粮食流通环节多、战线长,存在产销脱节现象,流通成本增长快,整体效率有待提高;物流交通压力大,现有物流技术、承运设施、科技水平等都难以适应粮食流通需要[3]。

3. 粮食流通产业难以满足需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是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必要前提。目前看,活跃在滨州粮食市场上的流通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尽管民营企业有其经营灵活等多个优势,但也存在规划性不强、稳定性不高等不足,从一定程度上看,当前的滨州市的粮食流通产业难以给区域粮食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三)粮食消费环节

1. 人口持续增长的影响。人口数量的趋势性增长,是造成市场需求刚性增长,最终导致市场供需矛盾,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滨州市常住人口392.3万人,比2018年增加0.05万人。基于当前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率,粮食消费将保持持续上涨趋势。结合滨州市现在的粮食生产能力,在未来年份里或出现粮食缺口,粮食安全将面临一定挑战。

2. 消费需求在发生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们膳食结构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从而带来消费需求的快速变化。近年来,食品安全越来越受重视,人们倾向于选择优质、绿色、健康的高端食品消费。其中,部分粮食品种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导致供给不足,必须长期依赖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滨州市粮食市场的稳定性,对城市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3. 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目前,滨州市正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截至2019年,滨州市城镇常住人口为228.45万人,城镇化率为58.23%;乡村人口数量为163.85万人,占比41.77%。城镇化的加速,造成农村地无人耕、城市粮食紧俏现象。同时,城市的扩张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农作耕地,耕地面积的减少使得粮食生产失去了基础,进而影响粮食安全。

4. 国际环境的客观影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等的关联度更强,融合度更大。近年来,世界粮食价格波动剧烈,国际粮食市场风云变幻,对国内粮食市场的有序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作用,直接影响了我国粮食的整体供求平衡状态。以中美贸易战为例,由于我国粮食进口来源不够稳定,部分粮食作物依赖且受制于美国及其盟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与此同时,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加之干旱和沙漠蝗虫等病虫害的影响,导致粮食市场预期进一步恶化,引发了全球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和担忧。

三、保障滨州市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1. 破解自然资源束缚。耕地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要素,耕地红线就是生命线。要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1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底线,统筹土地规划与管理,健全完善“占补”政策,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要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原则,合理科学创新经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同时,要做好“水”这篇文章,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条件。数量上,要坚持开源节流相结合,做好客水的使用和雨水的收集工作;质量上,要加强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做好水污染监测工作,确保农业用水质量。

2. 根本扭转“三低”局面。一是多措并举扩受益。一方面,出台更符合滨州市实际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政策;另一方面,规范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定价机制,减小农民因土地租赁和人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带来的压力。二是人才兴粮抓培训。一方面,重点关注“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新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在农业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大力培育“粮工巧匠”。通过邀请农业专家现场讲解、借力信息化发展利用多媒体远程教学等手段,使农民有机会、有门路学到知识、得到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三是品牌引领提质量。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鼓励各粮食品牌推行更高质量的产品标准,积极培育发展自主品牌。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让“高质量”成为滨州市粮食产品的“标签”。

3.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以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种植环境,稳步扩大农业投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稳步扩大先进生产设备的使用范围,从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率。同时,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和粮食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加速中低产田改造速度,扩大标准化农田建设规模,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

4.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推进发展的第一动力。滨州市政府要精准发力,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全面升级农业生产全流程的应用技术,加强重点项目支持,发挥促进服务作用。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准的农业科研队伍。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升级粮食生产各个环节的应用技术。重点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攻克核心技术,争取尽快在提高产量、提升质量、增加收益、改善环境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以此增加粮食供给,保障粮食安全。

(二)健全流通储备体系

1. 强化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当前,国际环境风起云涌,自然因素变化莫测,国际粮价的大幅波动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直接表明,强化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滨州市要尽可能实现粮食储备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拓宽粮食仓储业的经营和服务范围。要立足地域实际,优化储备整体布局,合理调整品种结构。科学确定粮食储备的分级目标,确保粮食安全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最大限度发挥粮食储备作用,提高粮食储备运行效率。

2. 完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一方面,加快粮食物流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进程,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信息共享,打通粮食流通渠道,提高物流实际效率。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步伐,为粮食生产和销售提供交易平台,根本上解决产销脱节现象;另一方面,重点做好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健全质检、金融等配套服务。加大物流项目资金的投入,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性保障。通过对中间流通环节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逐步减少中间流转环节,降低粮食经营成本,采用先进技术藏粮于技,集成一批绿色全程机械化标准生产模式。

3. 逐步完善粮食发展政策。加大对粮食流通产业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推动粮食流通,增加粮食流通产业全流程资金补贴,积极扶持粮食龙头企业发展,让粮食流通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政府的“阳光雨露”,能够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政府要通过完善粮食流通产业政策,来实现调控粮食市场的目的,以此保障粮食安全。以保障农民收入、企业利益为基础,进一步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科学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完善生产补贴制度和价格保护制度,有针对性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及时性。要健全金融保险支持政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重点加大对支农再贷款的财政贴息,积极引导资金流入农村。加快发展形式多样、模式科学的农业保险,规范建立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降低信贷风险,让金融政策惠及粮食生产、流通全过程,为粮食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提供多元化、立体式金融服务。

(三)加强粮食消费管理

1. 科学优化消费结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窝头咸菜”到现在“肉蛋奶菜”,从“吃得饱”到追求“吃得好”,滨州市居民消费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经逐步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消费需求已呈现出明显的新变化。滨州市要结合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形势,在现有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探索前进,促进粮食消费不断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提高品牌产品的质量水平,积极培育发展自主品牌。

2. 适应消费需求变化。要保持市场敏锐度,找准粮食消费需求的变化方向,注重优质、绿色、健康的高端粮食生产。要坚持粮食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以其消费意愿为导向,从产业链的源头开始,经过层层环节把关,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确保供应的粮食产品优质健康。及时迎合个别粮食品种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增强区域粮食市场的稳定性。要结合滨州市实际,大力改善食物消费品结构,立足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更加符合居民科学养生规律的食物品种,从而减少疾病的威胁。

3. 加大粮食安全宣传。要正确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积极响应党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制止餐饮浪费”号召,大力营造节约粮食的社会氛围。滨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组织本地粮食企业、粮食质检机构、科研院所,面向学校、社区居民等社会公众举办开放日、主题实践等活动;组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群众等进粮食企业、进粮库,宣讲粮食政策和安全形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粮食储备管理情况,增强粮食安全的忧患意识,切实践行“光盘”行动。

4. 正视国际环境影响。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呈现严峻形势,2020年上半年,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宣布了暂时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的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全球一旦出现粮食危机,我国势必会受到国际粮食市场的“辐射”。中国对于国际粮食贸易市场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当正确、客观、准确认识国际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现状,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国际市场,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切实保障国家粮食贸易安全。

(四)建立安全预警系统

1. 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安全预警。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突飞猛进,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粮食安全预警应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如卫星监测、定位观测等。目前,遥感技术已经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覆盖全国的耕地变化、作物(下转第51页)

(上接第39页)种植面积、作物长势、产量估计等信息,也能够实现对主要糧食产区粮食生产情况的实时监测。因此,政府要积极运用此类技术,以此整体掌握城市粮食生产情况和影响因素,以此根据观测结果指导粮食生产,服务生产主体。

2. 建立完善粮食安全监测系统。中国是首个推出粮食遥感监测云服务的国家,因此,要充分借力互联网发展,建立完善粮食安全监测体系,重点做好粮食产量、供需量、库存量、市场价格等的监测,将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信息汇总集合,形成信息网络,及时传递给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构建更高层次、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让全中国人的饭碗,在科技支撑下得以端得更稳、更牢。

3. 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应急系统。要以各级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主体,建立粮食安全应急保障领导小组,定期会商粮食生产、流通、安全形势,准确宏观调控,合理制定政策。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及时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应急保障合力。做到即使出现不安全因素,也会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局势,确保整体安全,真正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粮食应急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杜萌.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之我见[J].粮食问题研究, 2017(1):10-13.

[2]万景春.“滨州模式”引领粮食产业开启循环经济模式[J].中国国情国力,2017(10):74-76.

[3]高玉华,王瑞林,刘贵倩.改革开放以来滨州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历程与启示[J].齐鲁粮食,2018 (10):10-18.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滨州调查队)

猜你喜欢

滨州市粮食安全流通
滨州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开赛
最美还是夕阳红
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路径思考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
春天是一位染色师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双色镶嵌流通纪念币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