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的启示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

2021-12-04周衍安

职教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赛项大赛评分

□周衍安

受访者:赵志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创新学徒制研究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on Innovative Apprenticeship,INAP)理事会主席。师从国际著名职业教育家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2001年获得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能力测评和比较职业教育,先后出版了《职业教育学习新概念》、《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COMET 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手册》、《Area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Berufspädagogen in China auf dem Weg zur Professionalität》等多部著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赵志群教授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10 余所高校、联邦研究所和著名企业进行过学术交流或合作科研,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际和国内的科研项目,承担过国家、地方、行业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国际发展援助机构的开发咨询工作。

采访者:周衍安,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2015—2016 在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访学1年。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完善高职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办法。评价事关职教的发展方向,评价指挥棒指引着职业院校的办学导向。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的奥林匹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的成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国或该地区的技术技能发展水平。世界技能大赛推动了全球青年从业者(主要是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的提升和提高。赵志群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世界技能大赛采用反映典型工作任务的竞赛题目和真实性评价策略,使用分析性量规及主客观评分标准,这对职业教育的人才评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采访者就世赛相关问题对赵老师进行了专访。

一、职业教育的人才评价:综合性的职业行动、技术性难题、表现性评价方式

周衍安:世界技能大赛不只是考察参赛者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考察其综合职业能力,这要求我们对当代社会中的“技能”有全新的认识,在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中,职业教育研究者如何认识和理解“职业能力”与“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赵志群: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同样也是实现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普通教育的内容载体是科学知识,而职业教育的内容载体是“综合性的职业行动”。职业院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也就是在复杂职业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学习者能在将来的职业工作、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地开展职业活动[1]。一般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交能力和个性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的实质化呈现。学习者只有热爱所学职业领域的工作,有长期从事相关职业的愿望,才有可能提升和发展自身的职业能力。

技能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规则性动作体系,是智力活动和肢体动作相结合的复杂系统[2]。现代社会的技能内涵得到了非常大的扩展。从世界技能大赛的试题开发和设计来看,世界技能大赛所指的“技能”实际上属于“能力”范畴。技能的“能力化趋向”在《欧洲资格框架》等重要的国际法律法规文献中也体现出来。国务院2019年印发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反映职业活动和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因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1+X”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评价,应反映出被试者的综合能力水平,这表明,在“1+X”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设计中,“技能”和“能力”几乎是同义词。

技能包括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两方面,其中如何开展认知技能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3]。动作对象的意念和动作的内在结构无法被观察到,对这些隐性和复杂性特征的评价不能通过技能操作考试实现,这是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的主要技术性困难,因此有必要对技能评价方法开展深入的研究。目前通行的能力评价方法有一些共同特点,如公开性、参与式和过程性等,这对职业教育的技能评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周衍安:目前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职业教育高考制度和高职扩招考试都面临着人才评价的技术性难题,都与职业能力(技能)评价方法有关。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评价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是什么?

赵志群:职业技能和能力评价(为简化表述,下文采用“能力评价”“技能考试”和“能力测评”表述方式)是根据具体职业资格和能力要求,借助测量工具对特定群体进行的测量、评价和评估[2]。职业教育学习者通过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其目的是掌握职业能力,对学习成果和效果的测量、评价和评估就是职业能力评价[4]。职业能力评价技术一直是世界职业教育界面临的难题,因为只有解决客观性、效度、信度和区分度等技术指标的问题,评价结果才能满足质量标准和价值要求。因此,应该从职业能力研究和考试学的角度,对职业能力评价与工作绩效的关联性、职教考试模型建构和能力测评智能化评分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例如,高职院校扩招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关键举措之一。高职扩招将生源扩大到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和农民工等。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探索水平测试等方式,开展学分认定,试点职业适应性面试和技能测试[3]。很明显,这种考试不是基础知识或基本操作技能考核,而是新型的综合能力评价。

职业能力评价既要关注工作任务,更要关注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具体实施评价时,学习者应该有机会设计和评估工作计划,有机会参与评价方案的制订,有机会对工作过程和成果开展批评、反思和评价,为将来在职场中进行开创性的工作奠定基础,当然这种职业能力评价必须重点考虑经济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指标。

周衍安:工作对象、工具材料、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劳动组织的发展,使职业情境具有体现灵活性和不可预知性。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事实证明,对职业能力的证明和确认是非常困难的,操作层面无法对职业能力开展精确测量[5]。您认为目前职教实践中职业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赵志群: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的入学考试逐步向“职教高考”的方向发展,会更多地使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或“能力测试+推荐入学”的考核方法。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这种方式的遴选效果还有待观察。实际调研的结果显示,高职入学考试中有不可忽视的几个关键问题:试题质量不高,没有体现综合评价维度,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无法保障,考试评价标准不清晰,技能评价赋分不科学。高职入学考试中,大部分省份还没有真正开展有效的技能测试,考查内容主要是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目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业评价和学习成果考核是通过课程考试和职业资格鉴定来实施的,这不能满足大规模质量监控的信度和效度要求,也无法推进职教高考的科学实施。一些省份试图通过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来完善质量监控系统,但遇到了方法的科学性和经费的可及性困难。

2002年《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扩大职业技能竞赛的规模和影响力”。但目前很多技能大赛的赛项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难真正反映企业的用人需要,也很难完成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影响技能竞赛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竞赛试题的效度,没有开发出实施简便且效度高的竞赛考核模式,技能竞赛命题的难度被低估。多数技能竞赛试题按照行为主义原则设计,关注技能的熟练程度、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没有关注技术和劳动生产组织方式变革造成的工作性质的变化,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的变化。教育部的调查发现,技能大赛获奖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不足,其综合素质与没有参加竞赛的其他同学相比甚至处于劣势,这说明技能大赛并没有达到其促进职教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目的。原因在于目前技能大赛使用观察法开展技能评价的结果效度不高,特别是在对心智技能要求很高的领域[2],更不容易满足信息化发展对技能考试的质量要求。

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和技能竞赛方案设计的初衷是考察学习者是否具备在困难情境中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即了解学习者是否掌握了“引导行动的知识”。但是,“引导行动的知识”的诊断非常困难。如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哪些知识片段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如何组合知识诊断方法,才能开展知识类型的判断?怎样开展实践性知识和情感类指标的判断?这都需要进行很深入的理论研究。

从宏观看,当前职业院校的学业评价和成果考核方法不能满足信度和效度要求[6],很难基于此进行校际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比较,评价结果不能科学反映人才培养质量,没有构建出评价结果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解释模型,这也使政府在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时缺乏必要的实证基础。

周衍安:从职业教育的现实来看,单单依靠基于观察和标准化测试的方式是不可能完成高技能人才评价的历史重任的,您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评价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典型实验,您认为现在国际上对技能评价技术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界过去实行的双证书制度没有实施下去有很多原因,既有管理方面的也有技术方面的。技术层面主要是证书考试质量不高,技能评价的预测效度很低,证书持有者不能胜任行业企业的工作要求,因此社会并不认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目前还处于试点和试验的阶段。从已公布的文件中我们发现,对评价方式没有统一要求,考试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强调操作技能考试,如“特殊焊接技术”;有的只提到知识考核而没有提技能考试,如“失智老年人照护”;有的既有理论也有实践要求,如“Web 前端开发”。最早颁发证书的“建筑信息模型(BIM)”也仅仅提出“等级考核评价实行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考试方法。我认为,“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须满足信度、效度、区分度和客观性等评价技术的要求。

网络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工业4.0”的诞生。在未来的职业工作中,技术技能人员应该熟悉工作对象、工具材料、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要能准确认识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并做出合理决策。在未来的职业能力评价中,要系统化和整体化处理工作和技术的关系,要特别关注技术敏感性等高层次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能力评价要能满足个人发展和职业规范的双重要求。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界更为认同的是表现性评价方式,最关键的是复杂职业情境中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开放性题目。基于建构主义的表现性评价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标准化测验中存在的问题,但会导致增加组织成本和时间投入,同时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支撑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才能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开发出针对开放性试题的自动评分系统?

二、世界技能大赛的题目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理念、分析性量规、真实性评价策略、主客观相结合的评分标准

周衍安:针对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世界技能组织(World Skills International,WSI)设计了一系列科学和全面的评价方法,对世界技能大赛的试题设计理念进行研究,能为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的科学发展提供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您和您的团队曾经开展了世界技能大赛相关问题的研究,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世界技能大赛的试题设计。

赵志群:世界技能大赛涉及到创意艺术与时尚、运输与物流、信息与通信技术、结构与建筑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社会与个人服务等六大领域,涵盖了大多数职业领域。世界技能大赛每个赛项的试题都是由一组内容相关的题目组成的,也称为每个赛项的“模块”。

如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赛项要求选手在4 天的18 个小时内,完成立体造型制作、服装系列设计、服装设计制版、服装设计制作和服装装饰设计5 个考核模块,这涵盖了服装设计、制版、制作以及装饰的完整过程,检验的是选手“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糖艺/西点制作赛项赛程为4 天,共有四个模块,模块一是糖艺展示作品;模块二是庆典蛋糕制作;模块三是巧克力糖果制作;模块四是甜点制作,此模块作为神秘模块,目的是考验选手的临场技能发挥。

可以看出,世界技能大赛试题的设计理念是基于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因为典型工作任务代表着职业的专业化水平[2]。世界技能大赛的题目一般要提前六个月进行公开,但真正比赛现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会有30%左右的变化,有的赛项还有神秘模块(如糖艺/西点制作赛项),有些赛项的模块还有未知设备(如机电一体化赛项),目的是考验选手的临场技能发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需很高的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及学习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参赛选手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可以看出,世界技能大赛的题目呈现了人文主义的技术观,将社会价值融入到技术设计与技术使用过程中。

周衍安:从世界范围来看,针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结果有效性和工作过程科学性的评价,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量规:整体性量规和分析性量规。世界技能大赛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哪种量规?

赵志群:评价量规主要包括表现标准的陈述、等级和等级“达成程度”三个方面,是为了判断个体完成真实性任务的表现而构建的一套任务表现标准和评分等级,主要分为整体性量规和分析性量规两种类型。

世界技能大赛主要采用分析性量规,分析性量规涉及范围广,内容非常精准,能对细节部分开展准确和详细的描述。比如,第四十四届世赛时装技术赛项满分为100 分,共分了95 个评分小点,其中最大评分点的分值为2 分,最小评分点的分值仅有0.2 分。它对每个细节部分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连“面料铺排是否平整”都被关注在内,被分配了0.2分的分值。它不仅包含对选手工艺技术、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效果表达能力的考核,还关注到了对选手的工作习惯和细节意识的考查。

整体性量规是以整体印象为基础的评分方法,相对简单,较少关注个别细节,而是整体性地考虑所有的任务标准。传统技能考核主要采用整体性的量规,往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概括性虽然好但是评价较为粗放。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就属于整体性量规,它的内容较为精简,评分要点少,概括程度高。2018年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的评分标准共有六个评分项目,28 条评分要点,每个评分项目须依据相应的评分要点进行整体评分。例如,裁判对服装设计模块选手的服装系列款式图进行评分,需要从“设计能力、款式绘制、色彩效果、整体效果、数量要求”五个方面进行整体打分。尽管这五个评分要点占有不同的比重,但在实际的评分过程中并不会被准确计算,评分往往通过裁判的整体判断进行。

分析性量规来源于现场生产实际或产品质量的真实技术标准,它不是简单操作技能标准,目的也不是考察知识的积累水平,而是针对完成情况和技术水平,关注工作过程质量和行业规范要求。

周衍安:从刚才介绍的赛项案例,可以看出世界技能大赛题目展示的是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真实性评价策略,国内学术界对这种评价了解不多,认识不足,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种评价方式?

赵志群:世界技能大赛的试题是来源于现实职业情境中(或类似)的真实性任务,参赛选手须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策略完成这些试题,这样才能考查参赛选手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这种“真实性评价”的特质是[2]: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工作任务,职业活动的整体性,涵盖内容、过程和价值的评价标准体系,按照行业要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不单单是考察知识技能点的学习获得。通过是否能完成真实性工作任务来考查参赛选手的问题解决能力,来考查选手对复杂工作的把握程度,体现了职业效度。

世界技能大赛在设计评分标准的时候,主要是按照行业实际工艺标准和产品精度要求而制定。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或目前的技能高考,主要是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或职业院校制定的教学标准建立评分标准体系。

周衍安:为了克服裁判评分的随意性,针对参赛选手提高评分信度并实现评委打分的可操作性,世界技能组织设计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评分标准体系,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种评分标准体系。

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开放性的表现就是正确答案非唯一性,裁判的个人偏好和主观感受会对评分结果有重要的影响。世界技能大赛评分标准中主观评分与客观评分点的设立,增强了评分的精准度,降低了裁判评分的随意性,提高了评分标准的可操作性。例如时装技术赛项的服装设计、制作与精密部件加工不同,没有客观、精确的评判标准,评判的结果很容易受到裁判个人品味的影响。世赛的客观评分标准有着严格的评判依据,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简单的二进制,“是”或“否”。例如时装技术赛项:选手绘制的系列服装款式图具备可行性,是则得0.5 分,反之则没有。另一类规定有明确的扣分点,如:装饰元素安装得是否稳固,每犯1 处错误扣除0.5 分,扣完为止。主观评分标准是针对那些无法用客观标准衡量的内容。世赛将每个主观评分点分为4 个档次,每个档次对应不同的分值,分别为0,1,2,3 级,分别对应0,1,2,3 分。评分标准的分级可使具有不同技能水平的选手获得不同的分数。以时装技术赛项服装系列设计部分的款式图细节为例,如果选手的作品“细节不准确,制版师不能完成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服装”,就要评为0 分,如果“细节不够准确,制版师只能完成一小部分服装”,就要评为1 分,以此类推,不同制作水平将会获得不同的分值。

再如,世赛时装技术赛项服装设计制作模块中的衣领制作部分共有四个评分点,其中客观评分点一个(0.2 分),主观分评分点3 个(4.55 分)。客观评分点检验的是衣领制作是否满足抽签选中的条件,裁判可以根据作品制作情况客观地得出结论。主观评分点检验的是衣领的造型与完成度,衣领设计难度和衣领制作质量,其每一个评分点都被分为了四个档次,即0,1,2,3 级。裁判可以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档次,这增强了评分工作的科学性,使不同的技能水平在得分中呈现出差异。而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的评分标准关于衣领制作的只有一句,即“衣领平服贴体,左右对称,串口线顺直,止口不返吐”(5.4 分)。它没有客观评分的部分,也没有相应的等级分层,裁判只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完成评分。

对比可知,建立主观和客观互相补充的评分标准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行业的实际情况,有助于考察参赛选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对参赛选手综合职业能力的评判。从评分标准体系来看,世界技能大赛采用了竞赛信息系统(Competition Information System,CIS),包括主观分和客观分,而我国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部分赛项没有明确区分主观分和客观分,参赛选手的成绩主要是由裁判组(评委)来确定的。比较来看,世界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体系更为准确和严谨,是对参赛选手专业技术水准和职业素质的整体检验。

三、世界技能大赛的启发:职业行动能力评价、情境性考试题目、权威“实践专家”组织、开放式的职业资格

周衍安: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各类技能考试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考试理念、考试方法和考试技术等方面还不能支撑职业教育人才评价制度的建立。世界技能大赛作为国际上高水平的技能考试,真实性评价的试题设计策略为我国的相关技能考试提供了哪些启发?

赵志群:从世界范围来看,最开始是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建立技能等级(资格)证书,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的评价方式,如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行为主义的评价方式所指的“技能”是可利用的学习成果,有统一性和可测量性特点;行为主义技能考试是考查“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动作和技巧”。但行为主义的技能考试有天然的不足,因为技术技能有一些无法观察的内在属性,主要体现为可靠性、稳定性和无监督工作的能力,这些行为要素是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但是无法通过观察而进行准确评定。

从教育学视角看,技能考试要关注认知和精神运动领域,甚至个性化特征。根据情境学习理论,从事一项工作所需的能力是在特定职业情境中通过调查获得的,只能使用案例分析或民族志的方法来评估;职业教育特有的工作过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范畴,也只能通过特定职业情境才能识别出来。

高水平的技能考试要在真实职业情境中(按照情境考试方式)进行,这是世界技能大赛的启发。针对不同级别技能的评价方法应有所区别,对初级和中级技能的评价相对简单,而高技能人才评价需使用更高级和更复杂的综合性方法,有时甚至要使用学习档案和工作业绩来评价。基于真实性评价理念的操作技能和认知技能考核范式,对高级别和高技术领域的技能认证,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周衍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关注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而这种综合职业能力只能在具体职业行动中表现出来,因此将来应该考察学习者的职业行动能力。而行动能力的评价离不开情境性考试题目的开发,情境性考试题目与职业工作过程有密切的联系,能对个体职业能力进行评价,这对职教人才评价改革有哪些启发?

赵志群: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职业行动能力:“个体在特定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进行缜密而恰当的思考并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意愿和本领”。行动能力评价,只能在工作中使用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考试形式,考察学习者规划、实施、控制、调试和反思的能力。“职业行动能力”逐渐被社会所认同,这也是职业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能力发展”的表现,反映了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提高。

我国传统技能考试是把复杂工作任务划分成小的子工作任务,有的考试还对考试的硬件设备做一些人为的设定(例如预设故障),这种方式提高了技能考试的可操作和可行性,但反过来却降低了工作任务的难度和复杂性,因为碎片化的子工作任务和标准化测试题目不能展示综合能力的整体性要求。不把综合性任务简化成碎片化的子任务而又能有效的开展技能考试,如何操作和实施?如前所述,世界技能大赛的考试题目和评分方法给予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行动能力评价,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发出科学的情境性考试题目,也就是能观察和确立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案例性任务,这种情境性考试试题既能展示实践价值,又能评价被试者的职业技能(能力)水平的高低。专家智能研究的结果认为:只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中的问题解决方式才可实现抽象化和普世化,这种方式形成的能力才可以迁移到类似的工作任务中,因此对职业能力(技能)的科学评价只能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实现[7]。情境性考试任务是基于发展性任务而开发出来的,即在真实职业情境中进行工作,通过对被试者工作行为、工作成果的观察和对特殊工作环节的解释,评价被试者职业能力的高低;通过解决(或没有成功解决)问题的方式,评价实践问题的解决策略,包括职业学习策略、专业化工作策略和专业合作策略。在理想的情境考试中,被试者应规划形式、制定方案并说明理由,做好实施准备,并实施计划;在口试中,被试者应展示工作的结果,对工作成果和工作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对实施效果偏离计划的情况进行说明。

未来的职教人才评价应遵循“完整的行动模式”,基于计划、实施和评价等完整工作过程,让学习者全程参与,努力化解学习者个性发展的“教育性目标”和行业需求的“实用性目标”之间的矛盾,既应该满足现实需求,又应该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周衍安:世界技能大赛在组织设计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

赵志群:世界技能组织(World Skills International,WSI)在大赛组织设计方面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评价提供了非常好的参照,如世界技能大赛有权威的“实践专家”组织,世界技能组织依托行业推荐遴选权威专家,这样能通过实践专家队伍的权威性来保障题目设计的科学性。世界技能组织(WSI)不断完善每一届大赛的组织实施过程,包括公布大赛技术文件、遴选合作企业、确定技术平台和评判细节等环节,而不仅仅由各“技能评价组织”确定等。世界技能组织(WSI)对比赛过程进行全程开放,让社会各界来观摩,对推动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世界技能大赛赛项设置侧重点与我国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也不一样。世界技能大赛根据职业发展情况设置大赛的赛项,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精度;而我国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重点围绕教学标准及生产实际设置项目,强调工艺难度。

周衍安:目前社会各界呼吁建立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您是如何看待的?

赵志群: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应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与能力评价,改进技术技能人才资格考试与评聘方式,优化考核内容。应构建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业绩为考核重点,注重职业道德的现代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技术技能人才的考评应结合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如由管理部门制定职业标准,行业确定工种标准,企业完善岗位标准,也就是说引入国际上“开放式的职业资格”,既体现统一标准,又满足具体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岗位的特殊需要。

建立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需要确定技能评价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则,要理清楚国家、企业和院校等相关利益者在技术技能评价中的职责,要深入研究行业组织的权利、义务和角色,要深入研究针对“复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策略。

四、结束语

2020年12月人社部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提出应参照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组织制定技术规则和技术文件。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和《关于举办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的通知》也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借鉴世界技能大赛办赛机制,参考世界技能大赛技术赛项文件。因此,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层面的职业技能大赛都认识到应该学习世界技能大赛在竞赛目的、赛项设置、评分标准、考核内容和考核环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谢谢赵老师的精彩论述!

猜你喜欢

赛项大赛评分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基于赛项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模式改革
为国夺金
中职学校工业产品设计与创客实践赛项培训实践探索
全国高职英语口语大赛回顾与反思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