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立医院中医药传承发展与综合改革探索

2021-12-04李舜音陈立生

现代医院 2021年5期
关键词:病种公立医院中医药

李舜音 陈立生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不仅凝聚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智慧,还蕴藏了“天人合一”独特的健康养生理念[1],历史更是见证着其延续数千年仍保有的顽强生命力;中医药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作战斗的经验史[2],且中医药拥有独特且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独特的诊疗技能与疗效,是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医疗保障[3]。传统中医学重在“简、便、验、廉”,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与健康中国的理念十分契合[4]。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防疫战绩,其中中医药所发挥的优势与作用功不可没。自古以来,中医对瘟疫这类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5],又随着生活水平与人民的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以“治未病”为理论精髓之一的中医理论受到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推崇,且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如何推动中医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有效、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反复思考与不断探索[6]。笔者在医教研工作中,对公立医院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进行了以下探索与思考。

1 制定中医临床路径,规范化管理中医优势病种

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在治疗慢性疾病、疑难杂症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常见疾病和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设定各科室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有利于协调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公立医院中医药服务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1.1 成立专门小组,健全机制,完善制度

公立医院针对中医优势病种进行规范化管理不仅能发挥中医特色、规范诊疗行为、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还能促进重点学科的中医特色发展,因此在公立医院对中医优势病种进行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7]。公立医院要想让中医药发展走可持续道路,必须自上而下从思想上统一认识到临床路径是优势病种规范化管理的必经之路[8],成立职责分工明确的专门小组,健全管理监督机制,不仅能保证优势病种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还有利于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优化中医药服务,促进公立医院中医药的蓬勃发展[9]。

由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组、指导监督组、临床工作组等完整的临床路径网络体系,并由医务科牵头部署,共同制订《临床优势病种管理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如何选择病种、详细的诊疗方案、优势病种临床执行表单的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流程等。同时,管理领导组负责优势病种临床路径的总体统筹规划、设立目标任务及奖惩制度;指导监督组负责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各个科室优势病种的管理流程是否规范,督促临床工作组保质保量完成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并从中医特色评分、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经济收益等方面进行评价;临床工作组由各个科室临床医生组成,是优势病种临床路径的主体成员,负责对优势病种进行筛选后严格执行中医临床路径,记录执行情况、是否存在变异、变异原因的分析与处理,每个月由专人总结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查找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和优化临床路径,使之与临床实际高度契合。

1.2 落实到各科室,设立优势病种,专人专管

根据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发掘每个科室的优势病种,其中普通科室选择至少1个病种纳入中医优势病种管理,院级、县级、省级医院及重点发展科室选择至少2个病种,而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专科的科室则至少提供3个优势病种。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常见疾病和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科室科主任与临床医生群策群力,结合各个临床科室的中医诊疗设备、中医技术人员分布、常见疾病特点等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诊疗规范的中医优势病种管理办法,即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各科室设立1名科室实施人员负责每周汇报科室收治中医优势病种的实际情况,确保临床医生严格按照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进行辨证施治。

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不仅凝聚了众多临床医生的智慧,结合了中医特色与优势,还体现了医院领导的“中医药强院”的管理目标,因此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非“头脑一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所形成的管理办法,而只有在临床工作中严格地进行,才能发挥其规范的效力。将科室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完成度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到绩效考核内容中,通过绩效奖励的方式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由指导监督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各科室的临床路径实施情况,严格查明是否存在本该纳入却未纳入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管理的优势病种,或执行过程不规范,一经发现将对主管医生进行通报批评,同时科主任受连带惩罚。只有奖惩分明、赏罚有度,才能让作为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实施主体成员的临床医生严于律己,提高其对临床路径工作的重视程度,让中医临床路径更加规范、有序地实施[10-11]。

2 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

公立医院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中医人才,而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医院对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与人才梯队建设的任务艰巨,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显著的成效。

2.1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规划长远目标

作为公立医院的科教科成员,应认识到临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高校教育,须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强调对现有人才的因材施教,让每个人在专业领域均各有所长。同时,在分配规划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岗位时,必须结合医院未来发展规划、现有医院人才类型的实际情况,才能实现人才的个人价值,又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因此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规划长远目标至关重要。借鉴医院以往人才培养机制或成功案例,对中医人才量身定制符合实际情况的长远目标,建立完整的培养、考核、选拔机制,充分调动不同层次人才的的积极性,出台人才管理的明文规定,根据人才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相关的培养、考核、选拔制度,加强对人才约束与管理[12]。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要素,公立医院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中医人才的培养不是填鸭式教育,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通过座谈会、匿名问卷等方式了解他们的职业规划、价值观、兴趣、实际需求等,注重人文关怀,树立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另外公立医院应持续增加针对中医人才在职教育的经费,促进各医院之间相互提供优势学科平台鼓励医生进修,全面提高专业素养与技能。公立医院中医药的发展还需要中医药管理相关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加强中医思维培养、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以及创新创业能力[13]。

2.2 打造师承教育平台,传承教学理念

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教育质量的好坏与中医药人才培养效果息息相关,在高校中,中医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理论认识、认知方式、素质教育等。当中医药学生完成高校教育进入临床后,中医人才培养的任务便落在了医院医务科、科教科、临床科室等身上。“师承教育”是强调中医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一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在临床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困惑与难题,“惑而不从师,终为惑也”,此时名医的指点非常关键。由此医院在培养中医人才方面应尽可能提供广阔的以名中医“师带徒”为主要形式的师承平台,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名中医从业行医多年,医道涉猎广泛,从学于名师,有如站在巨人的肩膀,薪火相传,传承名中医的医德医风,继承和发扬中医“大医精诚”的思想。

3 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以推广中医药文化为己任

3.1 培育中医药文化自信,坚持薪火相传

中医药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是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心”。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近年来却受西方科学主义冲击,中医药命途多舛,随着新时代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产业,中医药发展势头渐猛。只有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才能推动公立医院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只有培育中医药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只有内心坚定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才能在临床诊疗活动中自觉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14]。可以通过扩大中医药文化消费,提升中医药文化认同;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中医文化自信度,发展新型中医文化业态;提升从业者素质;体现当代先进文化,重视社会效益等路径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15]。

3.2 打造、宣传公立医院品牌效应

随着网络传播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五花八门,以什么样的形象如何宣传自身中医文化成为公立医院推广中医特色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重点与难点。“酒香也怕巷子深”,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逐渐增多,信息传播与普及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宣传形式为各大公立医院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网络对本地区、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宣传医院的中医特色品牌,以新颖的内容、良好的氛围、正确的中医价值观等吸引人们的眼球,提高人们对公立医院中医药文化的关注以及兴趣,从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为医院带来良好的口碑及可观的经济效益[16-17]。“名医坐堂”往往是公立医院对外推广自身的名片,当公立医院拥有受群众信任与喜爱的名医时,能显著增加门诊量,形成良好的口碑,提升医院的形象。优势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则成为公立医院创立品牌效应,提升自我形象的关键点,实现患者“一传十、十传百”、“慕名而来”的良性连锁反应。

3.3 推广中医药知识,推进中医药服务进社区

近年来国家领导对中医药发展愈来愈重视,相继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为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张伯礼院士认为中医药传承应从娃娃抓起,中小学生思维活跃,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设立“看图学药”、“种植药圃”、“尝”百草、“制作香囊”等有趣的课程活动,让中医药知识走进中小学课堂。另外将“木火土金水”、“阴阳学说”、“风寒暑湿燥火”等中医药元素融入中小学生教育读本,为青少年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为中医药传承培养一批强大的后备军力量,营造良好的中医社会氛围。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代表元素,结合地方产业实际情况,塑造中医药文化与当地种植作物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品牌,不仅能带领当地人口脱贫致富,还能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领略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象的一半及以上,合理利用社区医院资源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而推进中医药服务进社区,更是我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的重要内容。凭借着“简、便、验、廉”的优势,中医药在广大社区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公立医院的服务对象离不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公立医院为主导力量,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走进社区,有利于建立医疗服务内涵丰富、极具中国特色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18-20]。中医药服务进社区这一医疗改革不仅使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形式多样化,还能面对面向群众宣传中医药、宣传医院文化,让群众深刻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扎根的同时提升医院知名度,促进中医药的蓬勃发展,一举三得。

4 结论

中医药不仅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21],中医药作为我国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内容,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尤其近期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功不可没,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是顺应健康中国的必然趋势,公立医院应该利用和把握好当前的发展机遇,重点突出优势病种的规范化管理,以“名医”为名片打造公立医院中医特色品牌效应,注重中医人才培养,顺应推进中医药进社区的主流,共同继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病种公立医院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新病种”等十五则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我国全面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