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脐环穴医治黄褐斑的理论探讨及其作用

2021-12-04覃姣玉黄康婷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脐部黄褐斑脏腑

覃姣玉,黄康婷,廖 娟,宋 宁,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黄褐斑(chloasma)亦称肝斑、蝴蝶斑、黧黑斑,病属“色斑病”范畴,是发生于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斑,多见于女性,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亦可累及眶周、前额、鼻部,损害多表现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边缘一般明显[1]。西医在临床上治疗此病多以药物、导入胶原蛋白及水光针、激光等光电治疗为主;对于民族医学来说,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较全面且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常以各类汤药、针灸及中药药膏、面膜或腹针等治疗黄褐斑;蒙医以服用其特有的蒙药红花十三味丸、吉祥安坤丸、十三味红汤等来治疗此病[1]。

壮医理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实践中常采用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等治疗此病,但是采用脐环穴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较少,作者在跟师学习中发现,针刺脐环穴治疗色斑类疾病(以黄褐斑居多)疗效较好,具有简、便、验、廉的优点,患者满意度及配合度较好,故本研究探讨采用脐环穴治疗黄褐斑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

1 壮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现代医学将黄褐斑的主要病因大致归结为内分泌因素、精神因素、其他疾病(妇科病、慢性病等)、皮肤长期受紫外线照射、外用化学药物刺激等[2]。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女人面生黧黑斑》载:“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宜朝服肾气丸,以滋化源,早晚以玉容丸洗之,兼戒忧思动火劳伤,日久渐退”[3],这是中医早期对黄褐斑的认识。壮医学将黄褐斑称为“来累”(壮文:Raizlaej),认为黄褐斑、雀斑(来累)都同属于色斑病范畴,其产生都是由于三道阻塞或功能不足、气血虚衰、面部皮肤失养,或因龙路、火路道路不畅或失充,毒邪趁虚而入,其病机实质为道路不畅,气血偏衰[4]。

2 壮医对脐环穴的认识

据《彭祖小续命论》记载:“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壮医认为脐部是人体内部系统的一个特殊网结,是人体的“微诊系统”,是人体整体的缩影,是全身血脉的汇集点。脐环穴是壮医针灸的特定穴,位于脐周,主要分为脐内环穴和脐外环穴两类。在脐眼的外侧旁开0.5寸作一圆环,称脐内环,将这一圆环,以神阙穴为中心,按方位取穴,在北方、正东北方、东方、正东南方、南方、正西南方、西方、正西北方8个点上取穴,称脐内环八穴;脐外环穴则以脐眼(神阙穴)的外侧缘旁开1.5寸作一圆环,环线上均是穴位,以脐眼为中心,南北东西各取一穴,共4个穴位,即脐外环穴,亦称脐周四穴[5]。不同的脐环穴分别与不同的脏腑器官相对应。针灸脐环穴可以通调三道两路,并且能治疗与脐部相对应的脏腑疾病;且脐环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同一个穴位,用于虚弱者有调补作用;对于热毒壅盛者有清热解毒作用;对于气郁者有疏解作用;对于肿块者有袪淤散结作用等,从而产生调气、解毒、补虚、祛瘀等治疗作用,最终实现气血均衡,促进天、地、人三气同步[4]。

3 脐环穴对于治疗黄褐斑的作用

3.1 脐环穴对于治疗气血虚衰所致黄褐斑的作用

气血偏衰是黄褐斑发病的基础之一。《难经·本义》曰:“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相臾,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可见气血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壮医同样重视气血,壮医“嘘”(气)、“勒”(血)理论就提到“气血都来源于咪隆(脾)、咪胴(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气血充盛畅达则百病不生,气血失和则百病由生”,此与中医的“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津血同源”等理论相符。《金匮钩玄》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说明气血平衡调畅的重要性。黄褐斑多因气血化生不足、老年体弱气血虚衰,气血不能濡养面部皮肤所致。故在治病过程中壮医尤其重视调理气血,调气、补虚即是黄褐斑的重要治疗大法。

《针灸大成》称脐部为“气舍”,《三指禅·丹田解》云:“脐下有丹田,有活见之处,而不可以分寸计,人之动气,根于两肾,生于丹田。”《备急千金要方》曰:“泄痢不禁,小腹绞痛,灸丹田百壮,三报,穴在脐下二寸,针入五分。”可见脐部与气的联系密不可分。壮医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发现脐部不仅是龙路、火路的一个特殊网结[2],还连通着谷道,与气道、水道密不可分,其中谷道又是水谷精微之气消化吸收、化生气血的重要场所;龙路是体内运行血液约束血液运行,并将血液等营养物质运行至身体各处的通道,故脐部与人体气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三道两路之精气皆注于脐,针灸脐环穴不同穴位点可以作用于相应的脏腑部位,从而达到调气补虚、调节气血均衡的作用,故临床上在治疗气血虚衰证所致的黄褐斑时,常取脐内环穴(心、肝、肾)、下脐行穴、曲池穴、合谷穴、曲泉穴、三阴交穴、复溜穴等随证加减。

3.2 脐环穴对于治疗道路不畅所致黄褐斑的作用

3.2.1 治疗三道阻塞所致黄褐斑 谷道是饮食消化接收、精微输布的通道,更是糟粕排泄之道;气道是人体一身之气化生、输布和储藏的主要场所;水道是人体水液化生、输布、运行及贮藏的重要通道[6]。三道及其枢纽脏腑之间必需相互制化协调,最终才能达到天、地、人同步。壮医认为谷道、气道、水道均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若三道阻塞,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实现同步而使百病从生。当谷道阻塞瘀滞时,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行其道,人体摄入的饮食无法被正常消化吸收,从而影响气血化生及运行,浊气上逆、气血瘀滞于面部均可导致黄褐斑的发生;气道是人体一身之气升降出入的场所,若气道发生阻塞,可使气机失畅,吸清呼浊等呼吸运动功能失常,人体一身之气无法正常传输至颜面部或浊气不降反逆于上,邪毒随上逆之气入侵颜面部而发生黄褐斑;水道是生成水液、运输水液、调节体内外环境平衡的通道,其主司水液浊物排出,若水道发生阻塞,引起体内水液输布排泄障碍,使水湿或浊液停留于体内,就会产生痰饮、湿浊等病理变化[3]。当水道阻塞时,其产生的水湿、痰饮等郁滞于颜面部,而发为黄褐斑。故调气、通调三道是黄褐斑的治疗原则之一。

《备急千金要方·积气第五》曰:“奔豚上下,灸四满二七壮,穴挟丹田两旁,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脐下横纹是也。”可见脐部不仅与气息相关,还具有良好的调气功效。脐部又与谷道相连通,水道与谷道同源而分流,气道、水道运行输布均需经过脐部,三道之精气均循龙路、火路注于脐部,故刺激脐部相应的位置,可通过龙路、火路等道路系统的传导,调节相应脏腑组织病变,使三道气盛畅达,从而达到调气、解毒、通调三道的目的。临床上常用脐内环穴(心、肝、肾)为主穴,配合合谷穴、膈俞穴、大椎穴、梅花穴、气海穴等治疗三道瘀滞所致黄褐斑。

3.2.3 治疗脐环穴与两路不充及瘀滞所致黄褐斑 壮医认为人体有两路,即龙路、火路。龙路、火路均通过大小不一的网络分支结构遍布全身肌肤、脏腑、骨肉和孔窍。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三气同步的平衡[6]。龙路的充盛及运行需要依靠咪心头(心)、咪叠(肝)、咪钵(肺)、咪隆(脾)及咪腰(肾)等脏腑的共同调节,当心、肝、脾等脏腑疏泄藏血、统摄行血、化精生血等功能失常时,龙路网络受损、功能障碍,使龙路血脉虚衰,或血液运行不畅发为瘀血,导致血液及精微物质无以正常输布至面部发为黄褐斑;火路是人体内信息传感的通道,对外界变化的感知及适应依靠五脏和“巧坞”的调节,只有在五脏的功能正常调节下,外界的变化和刺激才能通过火路传至“巧坞”[4],人体才作出相应的反应。当五脏失常,气血不足、失于调达、气机郁滞时,可使火路及其网络发生阻滞,导致三气不能同步,面部道路失于濡养或瘀滞而发为黄褐斑。故调气、化瘀亦是治疗黄褐斑的重要治则。

脐部是人体的特殊网结,脐周血脉又为龙路、火路的网络分支,是治疗全身疾病的窗口,故刺激脐环穴,以其特有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以较为有效地治疗龙路、火路发生的病证。故临床上常以脐内环穴(心、肝、脾、肾)为主,配以曲池穴、合谷穴、曲泉穴、三阴交穴、发旋穴、风池穴等治疗疾病。

4 结语

综上所述,黄褐斑的病机大致为三道功能阻塞或不足,气血虚弱,龙路、火路失充或瘀滞,即道路虚损或道路瘀滞。脐部是人体三道两路必经之路,三道之精气均循龙路、火路注入脐部,故通过针刺脐环穴可达到调气、补虚、通调三道、祛毒、化瘀等作用,从而治疗黄褐斑。鉴于壮医针灸脐环穴在临床上治疗黄褐斑能取得的良好疗效,探讨脐环穴在黄褐斑治疗中的理论依据,不仅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诊疗思路,还有利于发扬优秀的民族医学,为壮医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脐部黄褐斑脏腑
Q开关1064nm激光联合光子嫩肤治疗黄褐斑效果观察
面对黄褐斑,中西医治疗有方法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专栏
穿露脐装注意事项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感染性脐炎的局部护理
标本兼治黄褐斑160例
重视新生儿脐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