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畔,流淌的公共空间

2021-12-03杨佩佩

杭州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

杨佩佩

运河畔的公共空间,是大运河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载体,有着不同的风貌、样态、气质,但却有着相同的运河底色。

包含大运河博物馆、国际交流中心、文化艺术酒店等功能,用地面积5.71公顷,总建筑面积17.7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31.9亿元。建筑方案由赫尔佐格和德默隆事务所设计,已于2020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底建成投入试运营。

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大运河杭钢工业遗址综保项目、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大运河生态艺术岛、小河公园……作为杭州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文化标志性项目,它们都将成为深入城市精神领域的符号,流淌着归属运河的文脉魅力、现代文明以及人间烟火。

当代的空间

空间因其灵活、开放、可变而当代。

一道中国书法的优雅笔触,横画在运河上空,融入城市肌理——“悬停”,是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最为让人惊艳的建筑特点。在纯粹的线条与分明的轮廓之间,深藏着静谧却温暖的内部,散发出一种永恒的气息。

作为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项目,这座“悬浮的博物院”出自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鸟巢设计者)的设计,将成为杭州的地标建筑之一。

而在擅长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的世界建筑大师隈研吾的操刀下,建于1951年的中石化小河油库,将被改造成一座特色文化地标公园——“小河公园”。

保留下来的4个历史仓库和7个油罐,将摇身变成走进大众的展览空间;大型圆形下沉花园,将为零售区带去阳光和绿化……许多灵动的巧思,似乎在努力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占地不到5公顷的小河公园,虽然面积不大,却是一片“小而精”“精而美”“美而强”的公共文艺空间。

把城市文化与运河文化放置于这些灵活、开放、可变的公共空间,我们能看到来自当代文化碰撞的最直白的艺术冲击力。

融合的力量

这里,有文化与综合功能的融合。东达杭钢半山基地,西抵大运河,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利用延伸改造杭钢原有货运轨道而成的观光旅游列车,将景观大道与旅游体验、运动休闲、商业零售等多种业态融合,打造更具历史气息的超级线性公园。

这里,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工业遗存的活化,让空间价值在传统与现代间流动迸发。大运河未来艺术与科技中心的前身是原杭州炼油厂地块。如今,未来艺术与科技中心、艺术与自然公园、全球创意特区、滨水文化空间、创意综合生活方式等诸多功能汇集于此,这里将成为以多样化文化综合体验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展示、体验和消费中心。

这里,更有人与历史的融合。没有文物,又如何讲好运河故事?与法国汇流博物馆类似,京杭大运河博物院也是个“无中生有”的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式的定位打造,让观众也成为这座公共空间中运河故事和环境的一部分,静听历史长河的声音。

公共空间建设中的“融合为要”理念,与运河与生俱来的“包容”是一脉相承的。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内省后沉淀、开放后碰撞、角力后更新的“绽放”,透露出向内而生的觉醒力和吐故纳新的生命力——这便是融合的力量。

生活的本质

京杭大运河,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经久不息地流淌在沿岸百姓的生活里。

这里的公共空间,是每个人所需的共同生活場所。所以,回归生活的本质,可以说是公共空间体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最为重要的内涵。

穿梭在运河边的公共空间里,你能在细节中触摸到建筑回归生活的理念,通过重新塑造公共生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你我“入戏”。

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的“悬停”,是一种抬高12米的架空设计,创造了底层广场空间。它不仅是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将地面空间更多地还给人们,有效利用了城市空间的同时,还带来了丰富多姿的生活体验。

“尊重江南地域性和现场遗存,于山水之间营造当代活力园林,把一个工业锈带锻造为一个生活秀带。”杭钢工业旧址公园总设计师刘家琨所讲述的,是一种关于城市有机更新的全新理念。曾经的这里,作为20世纪50年代全民大炼钢运动的产物,是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座钢铁厂;未来的这里,是一片属于老百姓的“当代活力园林”,在尽可能原汁原味呈现遗存风貌的前提下,让更多人在此休憩、娱乐、生活,在触摸岁月赋予这里的“年轮”中实现与历史的对话。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的本质,不仅是运河文化的底蕴,同样也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实现美好愿景的根本路径——我们要有高耸入云的楼群,更要有绿树成荫的花园、居于其间的人们的笑颜。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
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
历史课程中京杭大运河的相关教学实践
京杭大运河
春意
京杭大运河历史演变和文化遗产价值
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视觉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