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相对穴"的针灸学教学内容改革

2021-12-03王小琴谭代代

医学美学美容 2021年24期
关键词:循行腧穴经脉

王小琴,刘 茜,谭代代,李 涛,蒋 莉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康复保健系,安徽 芜湖 241000)

前言:针灸学作为中医学重要部分,历经数千年发展已经形成独特理论体系,同时针灸学作为一门临床操作性较强学科,任何理论知识学习最终都会服务于临床。但在教学方式上对理论方面知识过于重视,甚至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对相应知识和技能掌握效果较差。为此,在"相对穴"针灸教学中,为提升学生对相应知识与技能掌握效果,应重视对相应教学方式应用,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并利用相应技术设备提升教学效果。

1 "相对穴"概述

"相对穴"指的是位于人体四肢内外侧,或者是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部分针灸腧穴,如内关穴和外关穴、悬钟穴各三阴交、阳陵泉和阴陵泉等,"相对穴"中相对的两个穴位,一个位于阳经,另一个取自阴经,阴阳两穴表里相对。不同于其他取穴方式,"相对穴"采用阴阳相对方式定位、取穴,阴阳相济、互为表里,且操作简单、方便,在调节阴阳方面可取得良好效果。

2 "相对穴"的针灸学教学内容改革

在中医针灸教学中,"相对穴"属于较为重要教学内容,并且掌握难度相对较低,可为学生进行更加深入针灸穴教学内容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但在实际进行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升实践技能效果较差,影响了学生整体针灸学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做好对教学方式内容改革工作,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1]。

2.1 优化教学内容

适合的教学内容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前提,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对针灸方面内容掌握质量保证,因此,在进行"相对穴"教学中,应对以往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转变以往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授课的教学方式,坚持"少而精"现代教学原则,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并根据教学大纲和对学生培养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在具体进行选择中,应将经络腧穴总论、经脉循行、腧穴定位以及主治等作为教学基本内容,突出其中重点部分,并紧抓难点和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从而实现教学内容最优化。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对学生进行"相对穴"教学中,应按照"一条经络-刺法灸法"顺序展开教学,简言之,同时进行经络腧穴和刺法灸法教学,教师在每条经脉循行方向和经络腧穴定位方面知识讲解结束后,并进行经络腧穴方面刺法灸法示范教学,详细说明操作方式、使用效果和作用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相比于以往全程讲解理论知识或全程进行操作方式相比,这种理论与实践操作教学同时进行方式更加利于提升学生对相应内容掌握效果,可提升学生对所学腧穴知识掌握程度,同时可进一步使学生全面、深刻掌握相关内容,利于消除单纯理论操作知识讲述方式引发的负面情绪,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2.3 "相对穴"与经络学教学相结合

在"相对穴"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掌握穴位定位方面能力,经络教学必不可少,且经络教学也是针灸教学中必修课程。为提升学生对"相对穴"位置掌握情况,应将"相对穴"具体教学内容与经络学教学相结合。而经络部分内容中,十二经脉为重要内容。但经脉循行教学内容,基本内容理论性相对较强,且词语古奥,涉及腧穴定位及主治等,对初涉针灸学教学学生而言,内容繁多、枯燥,甚至会影响其对相关知识学习积极性。在实际进行教学中,为保证学生掌握"相对穴"中与经络相关教学内容,应将两者教学结合起来。

一方面,应将经脉循行与腧穴定位结合。"相对穴"是按照体表循行的十二经脉规律,以及腧穴与经脉间关系进行定位。而十二经脉在体表循行中规律具体表现:在上肢手腕部位的手部6 条经脉,依次为"太(太阴肺)、厥(厥阴心包)、少(少阴心)、太(太阳小肠)、少(少阳三焦)、阳(阳明大肠)",两经循行内外侧相对的经脉互为表里。十二条经脉中,心包经与三焦经互为表里,于上肢内、外侧中间位置,循行;肺经与大肠经互为表里,于上肢内、外侧前缘处循行;小肠经与心经互为表里,循行位置为上肢内、外侧后缘。在进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掌握经络中"相对穴"位置以及循行规律方式,将阴阳相对的点(经脉循行线上点)或线(经脉循行线路)联系起来,利于提升对经脉循行以及"相对穴"定位掌握效果。同时这种在经脉走行中讲解"相对穴"方式,将"相对穴"理论知识与腧穴定位相结合起来教学,可提升经络教学直观形象性。

另一方面,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结合。与西医分类和针对教学不同,中医教学中更加重视整体观念。在进行"相对穴"教学中,应以中医整体观念为先导,结合不同经脉与脏腑间归属关系,并配合脏腑辨证理论,对不同经络主治病症进行归纳,及确定经络及与其互为表里的脏腑功能阴阳失调病症。如胃经,其在人体体表循行位置为下肢外侧前缘,归属于胃络脾,其主治病症为消化系统,以及与脾胃有关病症,这些病症均为胃经经过位置。在实际进行教学中,这种通过"相对穴"相关的将疾病及治疗相结合方式,利用优化组合,学生易于快速掌握经脉循行、腧穴定位以及"相对穴"主治病症等方面知识[2]。

2.4 "相对穴"与针刺法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进行"相对穴"针刺治疗中,由于使用刺针类型不同,导致使用的针刺法存在差异。而毫针属于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基本刺法,主要操作方式包含提插和捻转,同时作用效果需要通过在腧穴中操作实现。"相对穴"针刺中需要按照"一阴一阳"、"一边一穴"方式进行针刺,即"对刺"或者是"一针两穴",即"透刺",如对刺内关和外观,或透刺内关外观,并配合提插捻转基本刺法。开展"相对穴"教学中,单独进行理论方面知识或忽视理论过于重视实践操作,会增加内容抽象性,影响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为此,需要将"相对穴"理论知识与刺法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并适当进行讲解"对刺"和"透刺"渊源,以此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对相关教学内容认知。如在讲解透刺法时,可通过讲解其萌于《内径》,金元时期立名,明清时期成熟,当代兴盛等方面内容,既可提升学生对"透刺"针法了解,又可帮助其联系古今,提升中医学素养,利于激发学生在中医针灸学方面潜力。

2.5 将"相对穴"教育与临床病例相结合

针灸学属于实践性较强学科,学生在掌握足够理论方面知识后,通常希望参与到临床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方式验证所学知识正确性以及掌握效果,尤其是操作较为简单的"相对穴"针灸教学。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可提升学生对理论方面认知与理解,且利于提升其在实践方面能力水平,对其今后参与相关针灸治疗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进行"相对穴"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方面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课堂中教师可利用精选、典型疾病案例,引导其对"相对穴"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疾病致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并通过思考与经络之间联系,逐渐掌握治疗方式,这种方式既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实践积极主动性。例如在落枕这一常见疾病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辨证论治知识讲解,并引导其从经络角度进行思考,帮助学生了解颈部经络,如后颈经过的太阳经,并在治疗方案讲解中帮助学生掌握经络中腧穴以及相对应的穴位。这种将现代针灸临床实践经验与针灸名家经典案例及经验联合应用方式,利于提升学生对临床实践操作掌握能力。

3 "相对穴"教学方式改革

在中医针灸学教学中,为提升学生对"相对穴"方面知识掌握效果,不仅应对以往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而且还应对具体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改进,以此为学生进行学习营造良好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一方面,"相对穴"教学处于学生基础知识和简单操作掌握阶段,需要将课堂传授知识与开发智能作为主要教学途径,坚持以课堂教学方式为主,并在课堂中辅助使用手势、挂图、模型和标本等方面进行讲解。另一方面,由于针灸学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为满足教学符合临床需要,还应利用临床实验室等教学条件,进行实践方面教学,辅助理论知识学习。其次,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教学中应结合当下各种先进教学设备,并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利用多种不同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以此提升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其思维能动性培养。最后,利用先进教学工具,提升教学个性化。现代化各种先进教育技术推动和使用,使得课堂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因此,在经络现象、经脉循行以及腧穴层次解剖等枯燥单调、理解难度大内容授课中,应利用多媒体、大数据和微课等方式,将具体内容形象展示给学生[3]。

结论:近些年来,随着中医学发展,传统中医针灸方面知识实践教学成为教学重点,同时在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质量不断提升情况下,要求在学生中医针灸学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对理论方面知识掌握能力,又要掌握相应实践技能。但传统教学方式实施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因此,应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条件,同时还应提升对教学内容改革重视,转变以往单调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性,以及在中医学方面参与意识,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猜你喜欢

循行腧穴经脉
马王堆导引术循经导引基本规律与特征初探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督脉循行考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试论经脉的气与针刺取气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