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1-12-03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中学杨继平

家长 2021年36期
关键词:古诗文中华初中语文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中学 杨继平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现出来的魅力。且纵观中考语文试题,相关题型上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考察,尤其是一些题目中对于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化涵养的相关考察。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要从学生思想做出改变,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少外来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课堂渗透带来的思想干扰。

一、把握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体会语文教育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它是社会精神脊柱稳固的象征,有助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相关传统文化伦理知识时形成良好的人文价值观念。古文化中提倡的以德取人、以德服人等观念,也能为现代教育事业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个体教学带来良好的价值取向,做出有力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思想保证,从而也让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环境下的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得到有力的保障。例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集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把握。在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首先要建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能够有印象。这种文化印象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背诵上得到提高,学生通过背诵古诗文,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古诗文积累习惯。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于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在生活中能够用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指导自己为人处事。当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集中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为学生进行系统上的讲述,避免由于传统文化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长时间耗时所导致的初中语文教学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性。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的整体性,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进行系统上的相关整理,为学生建立诗词背诵的学习库,指导学生撰写文化论文。

二、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策略,推进语文教育工作进程

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化教育时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相关渗透,需要对学生根基的夯实和阅读量的重新审视。这项工作的推进,需要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计划性、科学性的策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获取和善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多种思维的努力,结合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辩证创新思维、系统哲学思维,使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意念更加明确、态度更加端正。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石,在生活中自强不息的奋斗基石,让这些基石帮助学生在社会现实中对善恶有洞察、对是非能明辨、对文化有敬畏,使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知识薪火相传。例如,教师在对于学生古诗文的引导学习中,帮助学生对于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上。如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背诵,体会古人身上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让学生感受诗人在国事危机中心理上的恐惧和担忧,体会诗人在诗中是如何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串联在一起。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提升自己的爱国之情,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创新学习传统文化方式

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需要传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它是生动而具有哲理性的素材。中国的古文化中拥有大量的故事,它不仅讲述着古人的经历,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而对于当代社会来说,传统文化故事的传唱则需要一种更好的方式,互联网是现代信息传播上最快捷的平台,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传统文化。但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普及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长时间的封建社会相依存的。所以,传统文化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就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思想不符的文化糟粕。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依据时代对于学生精神上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人格上的发展来衡量传统文化的学习标准。例如,教师对学生讲述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弃官寻母》是二十四孝的最后一篇,讲述宋代有个人叫作朱寿昌,在他七岁的时候,生母刘氏由于受到父亲正妻的妒忌,就不得已改嫁他人,然乎母子五十年未曾相见,在神宗时期,朱寿昌已经入朝为官,但在得知母亲的一些线索时,朱寿昌宁愿辞官不做,也要千里寻母。后来,朱寿昌在陕西终于找到了母亲,而这时的母亲已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对于古人来说最荣耀的事情就是入朝为官、光宗耀祖,朱寿昌的行为,是将孝义放在了自身荣誉之上,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子女对于父母的感恩。让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品味其中的内涵和情感,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任务布置,让学生回家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为了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可以积极与家长进行联系,通过家长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强化语文古文化教学能力

传统文化活动进课堂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涵盖甚多,教师组织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以及课堂上对汉服汉礼的规范,都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对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渗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对初中语文文化教学体系的完善和落实,体现出现代语文教育逐步朝着高质量、高标准迈进。例如,在初中语文国学经典赏析课堂开展中,推进落实《弟子规》国学经典进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古诗文经典赏析》的诵读班会,让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在《古诗文经典赏析》中最喜欢的经典文段,在班会上诵读并结合身边的事情进行经典片段内涵的解释。活动开展后,教师组织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并向获奖学生和参与的学生发放印有《古诗文经典赏析》教材中相关语句的精美礼品,让学生在礼品的收藏浪潮中体会传统文化知识的语文之美。优良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为重中之重,它能够填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造成的人文精神世界的空白,防止中华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文化断层”现象,所以,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对于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渗透迫在眉睫。

五、结语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但随着现代化社会中各国文化的开放交流,导致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大背景下面临众多危机,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所引发的学术争端也屡见不鲜。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冲击。教育渗透过程是否一帆风顺,也是社会各层次人士所提出来的质疑和担忧。在初中教学课堂上,教师作为对传统文化的课堂渗透者,要从自身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把握好优质文化和糟粕文化的分界线,让学生的品格能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得到淬炼。

猜你喜欢

古诗文中华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