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大蒜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1-12-03陈德西何忠全向运佳骆永亮郭云建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蒜薹蒜头大蒜

陈德西, 张 鸿,何忠全,向运佳,骆永亮,韩 琦, 郭云建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2.成都市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成都 郫都 611673)

大蒜(Alliumsativum L.)属百合科葱属蔬菜,蒜叶、蒜薹和蒜头均可作蔬菜食用,大蒜还可入药,被称为“地里生长的青霉素”,广泛应用在食品、畜牧和医疗行业中。大量的传统医学实践和现代生物医学实验从不同层面和维度证实了大蒜的保健和药用价值[1]。大蒜产业是四川省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产业发展已有300余年的历史[2],大蒜常年种植面积在2.7万hm2以上,产品远销国内外,每667m2经济收入可上万元,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生产主体小而散,土壤连作障碍突出,死苗黄苗现象普遍,病虫害发生严重,蒜薹和蒜头收获时间集中,劳动力缺乏,人工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深加工薄弱,市场销售渠道单一,品牌效应不突出等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大蒜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四川省大蒜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1 产业发展主要优势

1.1 气候适宜,区域特色优势明显

四川省地形多样,有湿润的盆地、山地气候和冷凉且光照强的高原气候等,适合大蒜的生长,栽培区域较广,形成了以彭州、什邡、郫都区和温江等的盆地产区,内江、雅安的山地产区和黑水为代表的高原产区。其中,新都、彭州部分乡镇栽种青蒜苗多,内江地区以蒜头型大蒜种植为主,其余地区以苔头两用大蒜为主,且四川生产的蒜薹质量优、上市时间早,蒜头的大蒜素含量高,经济价值高,区域特色优势明显,相继形成了彭州大蒜、田家大蒜、德源大蒜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2 品种多样,稻蒜栽培模式占主导

四川多样的气候造就了大蒜丰富资源,形成了许多特色优势品种。有叶用型的新都软叶,有蒜头型的田家大蒜,有苔头兼用的红七星、温二早等;有蒜薹较早的正月早,迟熟的青蒜和什邡灰叶子等,目前生产上用的主要品种有10余个,为大蒜品种的合理布局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国苗用蒜种、河南、江苏、湖北等早蒜蒜薹蒜种及云南省独蒜蒜种提供了丰富的种源[3]。稻蒜轮作模式是我省大蒜生产的主要特点,其中稻蒜轮作区域占据了85%以上,在8~9月水稻收获后,稻田土壤翻耕后播种大蒜或稻田土壤不翻耕而直接种植大蒜,以芽前除草的方式通过除草剂除草,并利用收获后的稻草覆盖大蒜。翌年4月底5月初蒜头收获后,再进行水稻种植。

1.3 种植效益相对稳定

大蒜的种植收益主要来源于蒜薹和蒜头。四川省生产大蒜的大蒜素含量高,国内外需求数量较大。西昌、汉源、金堂等地蒜薹早,错开了国内5月份的蒜薹高峰,蒜薹价格较高,可达40元/kg以上,仅蒜薹收入就可达5000元/667m2。红七星、温二早等品种的蒜头因在省外独头蒜率高,在云南等地作为蒜种,很受欢迎,一般达10元/kg以上。蒜头产值可达5000元/667m2以上。大蒜的经济效益每667m2可上万元。

1.4 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生产和消费国。国内大蒜人均消费量从2001年的5.76kg增长到2018年的12.63kg[4]。在四川省,大蒜是火锅、回锅肉等特色川菜与百姓日常佐料,初级加工品包括糖醋蒜、蒜粉、蒜片、蒜泥、蒜米等消费需求旺盛。大蒜油、大蒜素等用于医药、调味品、化妆品、添加剂等大蒜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给大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大蒜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投入大,劳动力成本高

大蒜产业在农资及劳动力投入等总成本高,从播种到收获全程人工操作平均总成本在5000~7500元/667m2。其中包括蒜种用量150kg左右,蒜种投入1000~2500元,肥料、农药投入1000元左右。大蒜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工约30个/667m2,工价基本在100元左右;劳动力短缺,特别是集中在播种和收获蒜薹与蒜头时期。在生产成本结构中,土地成本占15%左右,蒜种和农资投入等占比45%左右,劳动力成本占比40%左右。农村大部分劳动力进城务工,种植大蒜的人员已经老龄化,大蒜生产受劳动力的制约日益显现。

2.2 品种杂乱,产量不稳定

大蒜品种主要为农民自留种,经过多年的种植,大蒜产区品种杂乱,品种特性退化严重,在生产上表现大蒜带毒率高,病虫害发生重,蒜瓣小,产量低。即使纯正品种,年度产量也极为不稳定,主要表现为死苗回苗情况严重,叶枯病、白腐病和黑头病等发生频繁。主要原因一是连作障碍严重,蒜种上带病虫率高,特别是叶枯病、叶斑病、黑头病和根螨等严重。二是大蒜生产主体小而散,大蒜生产最主要的生产模式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由于劳动力往城市的迁移,农村劳动力明显不足;农户文化水平低,种植技术水平传统落后,大蒜产量极为不稳定,年度间差异很大。

2.3 大蒜机械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难度大

大蒜生产主要环节包括分瓣选种、耕地播种、除草施肥打药以及收获贮藏等。大蒜除耕地机械化普及较高之外,其余环节机械化程度低。主要是农户使用大蒜作业机械,投入成本较高,支出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机械化服务组织相对较少,全程机械化的组织就更少。另外,一些机械适合北方平原沙地,对四川很对大蒜产区的粘性较重的稻田土和丘陵区适用性差,适合本土大蒜生产的机械较少。

大蒜标准化体系包括大蒜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标准体系,即包含生产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贮藏加工标准等。目前国家现行的有大蒜生产技术规范和大蒜冷藏标准;行业标准主要包括大蒜油、大蒜良好农业操作规程、大蒜等级规格、无公害食品大蒜生产技术规程等。我省目前现行的地方标准仅有大蒜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田家紫皮大蒜种植技术规程。在大蒜的生产种植及机械化种植与病虫害抗鉴方面还缺乏标准体系。绿色和高品质的大蒜生产标准化技术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在大蒜的质量安全还存在一定的隐患。

2.4 大蒜贮藏和加工技术薄弱

大蒜蒜薹采收后,一般直接进行销售;蒜头除一部分鲜销之外,目前贮藏多为自然晾晒方式。大蒜蒜薹和蒜头的贮藏保鲜技术十分薄弱,面对大蒜蒜薹售卖价格十分不稳定的情况,蒜农束手无策。蒜头自然贮藏占地较多,且病虫危害损耗大,不利于大规模的生产。在加工方面,蒜薹和蒜头通过腌制等方式粗加工较多,而大蒜精深加工企业少,产品少,产品的附加值没有充分体现。另外,大蒜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蒜薹主要为鲜销,蒜头则一部分鲜销,一部分贮藏后做蒜种,一部分由经销商分销到云南等地做蒜种。 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一旦经销商少且压价,效益风险较大。电商、物联网等销售模式较少,大蒜品牌少,品牌效益不突出。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

3.1.1 种质创新 大蒜品种是大蒜产业发展的基础。大蒜特用品种要不断丰富,加大叶用蒜、苔头兼用型早熟品种和迟熟品种的培育;加强抗大蒜叶枯病、叶斑病和白腐病等抗性品种的选育。在收集丰富大蒜种植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有性杂交、生物技术、基因测序、大数据等新科学技术手段,创制出一大批新的品种资源,在大蒜的生育期、抗病性和丰产等方面进行改良。依托科研院所,建立大蒜良种良繁基地,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巩固和提升优质种源地位。

3.1.2 种植技术创新 种植技术创新是大蒜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大蒜蒜种处理、大蒜田有机质提升及土壤改良、大蒜减肥增效技术、大蒜病虫害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大蒜的机械化栽培配套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解决大蒜重茬、低产、低效和产品安全等问题,提升大蒜品质,提高大蒜的种植效率,提升农户种植技术水平。在种植技术纵深方面,提高大蒜与西红柿等蔬菜套种、与果园立体复合种植技术,研发蒜黄高产技术和独蒜率高种植技术等,并结合现代数字化经济,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种植管理效率。

3.1.3 大蒜贮藏和加工技术创新 要做到蒜苔和蒜头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进一步提升大蒜的产值,大蒜的贮藏和大蒜深加工技术研发与创新要跟进。蒜苔保鲜时间延长、贮藏设备、工艺流程等需进一步优化;需开发简便、高效的贮藏方法与配套机械,解决传统贮藏损耗大、占地多、效率低等问题,以适应规模化、机械化和高效化生产。大蒜在保健作用、食疗价值和农药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在开发调味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生物农药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上下功夫,以提高大蒜产业整体效益,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3.2 加强扶持力度,打造区域品牌

大蒜产业属于四川省优势特色产业。各重点产区应做好大蒜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县域规划,政府应在政策、金融和组织方面给与大力扶持。建议出台全省大蒜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大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保障生产基地旱能灌、涝能排,基地用水得以有效保障。在农机方面,除在购置上加大补贴力度外,可推广 “农机融资租赁”模式。扩大政策性保险范围,推广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尽可能降低因自然灾害和低价销售造成的风险。组织、引入并激励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攻关、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产业人才。

以质量为引领,加强大蒜品牌建设。引进和培育大蒜生产的优秀组织、合作社、企业或公司。以科技支撑为基础,标准化生产为准绳,切实在大蒜的绿色、生态上发展;建立大蒜溯源体系,提高大蒜的质量。注重产地认证、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注册与品牌保护。利用网络直播、电视、报纸等多种途径进行品牌推荐,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3.3 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多业态发展

大蒜产业是农民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众多资金融入到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集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国家农业产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和职业农民等经营主体,着力固根基、发扬大蒜产业优势、补足短板,将大蒜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大蒜核心示范园区,将现代农业的不同元素、资本和人才注入产业园区,示范引领带动。利用大蒜产业区域的文化与旅游资源,将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形成产供销与文旅紧密结合,催生产业与电商和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促进大蒜农产品加工与农村服务业的融合, 推动传统的大蒜产业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附产物利用、旅游开发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富民大产业。探索多种经营主体组合模式, 引入现代工业技术、装备、设施等, 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发展高效农业, 促进生态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植物工厂等快速发展, 一产与二三产的融合度不断提升。借助现代的5G与覆盖大蒜全产业链的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大蒜产业的多方融合。

猜你喜欢

蒜薹蒜头大蒜
拔蒜薹
种植大蒜要注意啥
抽蒜薹
今年春天,我养了一株蒜
大蒜养生法
蒜薹供过于求 价格偏低
种大蒜
防病抑咳话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