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1-12-03韩美英

河北画报 2021年20期
关键词:剪纸文化遗产物质

韩美英

(作者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是冲突的,利用大数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数字化保护与传统技术相比反而具有更多优势,也能够给人们重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感受传承非遗所具有的意义的机会。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所重视,如何建立完善的数字化传承体系并维护数字化传承所具有的优势是越来越多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所关心的问题。由此可见,本文对传统技术下我国非遗的传承保护现状以及“互联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分析和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一、相关理论的概述

(一)“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在近些年来已经深入地与人类生活相融合,它实现了线上信息与线下产品具体、清晰相联系的功能,也推动了新媒体行业、电商行业等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互联网+”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全新的人类生活理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展现着更科学、更高效、更人性化的人类生活发展趋势。如今“互联网+”仍在高速地发展,对“互联网+”开展的研究仍旧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密切关注,“互联网+”也在通过行业扩展、技术升级等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优秀的发展平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文化内容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更广泛一些,因为它包含一些用语言无法描述、记录的文化传承内容,这些文化随着互联网文明的发展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产生的冲击作用不断地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聚着一个群体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播方式下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方式是刻不容缓的。

二、传统技术下我国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五千年华夏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有关政策中明确指示要大力发展和保护的文化内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至今仍面临一个共性问题,即由于对文化传承人和群体的技艺和能力要求较高而出现传承人稀缺的现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良性继承而面临消失的危险。我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毛笔字、黄梅戏等的继承往往要求继承人有精湛的技艺,对音色、书法笔迹等要求相对较高,目前年轻一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和传承意识普遍较低,继承人的数量和传承能力逐代降低,这些现象都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度的不断增加[1]。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传承方式和手段方面的不新颖、单一化都是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大众面前展示度较低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在目前成年人面临工作、学习、家庭以及来自社会的重重压力下,几乎难以抽出专门的时间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教学,而且专业的文化传承相关技能的学习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培养,这一因素又大大降低了非遗传承的顺利性。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可能仅仅限于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和外出旅游期间的短暂观赏时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传承意义都没有清晰地了解。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展示和提高吸引力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这对于信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多媒体传播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传播和展现能力远远不够。

在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以不断加快的速度消失在我们的世界中,这不仅与现有的展示方式、传承手段不足有关,同样与社会各界以及传承人本身具有的保护意识薄弱有直接的联系[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紧紧相连的,甚至说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提不上它的传承。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文化继承人的传授能力、创新能力较低但保守意识较强,对于目前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非遗保护平台的了解程度不高,甚至不愿意较多接触数字媒体,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一大阻力。

三、“互联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分析

(一)大数据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完整性

目前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通过书籍的形式来记录和保存,但是书籍的坚固性和持久性相对于大数据线上相比来说相对较差,而且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不断改变,通过纸质阅读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能性较低。利用大数据来对有关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记载和不断更正则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动态记录和保护,而且通过网络备份、一键保存等方式能够增强资料的完整性,也能有利于资料在不同的移动设备端进行阅读、传播和分享。通过大数据线上模式的记录和修改,能够将更完整地非文化遗产资料带到下一代人面前。

(二)“互联网+”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管理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背景是全球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内涵的文化之间互相吸收优势,从而形成更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特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点也在不同文化类型的不断融合中发生变化,面对这样的动态变化也应该采取动态的管理模式进行应对。而“互联网+”背景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变化动向、变化趋势都能进行有效地监控和管理,根据不同的非遗文化类型进行针对性地数据处理,从而实现计算机科学决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

(三)“互联网+”有利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新思路

“互联网+”时代多媒体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开发思路。例如如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宣传和媒体信息的审阅标准不断提高,且对于信息内涵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式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通过传播能力更强、吸引力更高的方式来进行传播和传承[3]。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所提供的新思路例如通过电子扫描、短视频等的方式将富有韵味、极具中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搬到荧幕面前,给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更多的机会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轻松的荧幕娱乐之余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夸大了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互联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虚拟技术的利用

数字虚拟技术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向运用范围较小,相关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但是数字虚拟技术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保护某项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原始内涵的基础上,数字虚拟技术给非遗文化作品的传播、价值体现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数字虚拟技术将计算机科学所具有的思维广泛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宣传和保护过程中,故体现了“互联网+”对数字虚拟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途径

(一)非遗保护和传承网络渠道建设

1.搭建“互联网 + 非遗保护”专业化平台

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没有专业的平台对其进行宣传、发扬和组织是妨碍其长远发展的主要原因。例如在传统技术下剪纸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地理的限制,许多对剪纸艺术有兴趣的学生和人士没有办法通过官方的消息获得剪纸艺术具体活动的开展情况,而且散落在不同地区的剪纸艺术家没有办法对渴望学习技艺的学徒开展专业性的传授和讲解,故剪纸艺术在传统技术下发展速度较缓慢。然而近年来通过剪纸专业化平台的构建,不同时间段开展的剪纸比赛、相关活动等都能够通过官方消息传送给更多人,从而通过较强的凝聚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剪纸艺术,人们在比赛、讲座、艺术展等更丰富的活动形式中能够获得更新颖的文化交流体验。

2.非遗传承人与数字化媒体的接触

根据调查发现,一些非遗传承人对数字化媒体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并认为数字化媒体所具有的娱乐性要大于其所具有的专业性,这就是因为非遗传承人对数字化媒体具有的理解偏差而缩小了数字化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的具体应用范围。社会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专门的非遗传承人培训来增加传承人对数字化媒体的接触,并学习短视频、音乐的录制形式,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App等多样化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魅力以及技艺进行宣传。

3.展示空间的多元化

展示空间的多元化可以从全方位记录和全方位展示两方面展开。对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方式是多样的,以书法为例,可以通过纸质版字迹、对字迹的描述、图片以及录像来对书写过程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和书法成品进行记录和保存,图片、录像等记录特点则更真实、更直接。至于全方位展示,则可以以黄梅戏为例。大多数人无法在现场感受到黄梅戏表演所具有的展示魅力,而通过VR技术则能够完美解决这一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所具有的动态化管理、新思路的提供、虚拟技术的利用以及资料记录的完整性等优势能够应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互联网+”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具有更开阔的前景。

猜你喜欢

剪纸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剪纸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剪纸
剪纸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