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No.12
——追雪》演奏技法研究*

2021-12-02王心依

艺术品鉴 2021年33期
关键词:颤音八度李斯特

王心依

一、李斯特与超技练习曲《追雪》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和钢琴教师,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精英之一。

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丁,六岁起学习钢琴,十六岁移居巴黎,后来在瑞士、英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开启了自己的表演生涯。李斯特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中,《匈牙利狂想曲》是其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李斯特是十九世纪少数的以钢琴家和作曲家而著称的音乐家,即使在众星云集的今天,李斯特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之一,他的许多钢琴作品仍然被广泛运用于音乐会演奏。

《追雪》是《超技练习曲》中第十二首作品,创作于1826 年,标题名“chasse-neige”是充满诗意的法语,“chasse”有追赶、追逐的含义,“neige”指雪这一事物。整首曲目用密集的音符映刻出冷风和大雪交织的缩影,表现出了作曲家对暴风雪的恐惧及对追求光明的热情,整首作品采用了高超的方法和诗一般的意境,营造出青春少年沉浸在雪天里的快乐和追雪时的无限乐趣。

二、《追雪》曲式分析

《追雪》是一首混合曲式结构的作品,为带再现性质的变奏曲曲式结构,图示如图1。

图1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第十二首曲式结构图

A 部分(1-8 小节)为主题部分,可以分成两个并列关系的四小节乐句,由主调降b 小调主和弦上开始进行陈述,主题旋律多使用下行音阶。和声部分由主和弦开始进入,中声部使用快速的音程跑动进行,低声部加入波浪式的短线条旋律。a1乐句在a 乐句的基础上丰富加厚了织体声部,旋律声部翻高了八度,使旋律和织体涵盖的音域范围更广。第8 小节结束在主和弦,巩固了主调的调性,呈收拢性乐句结构,完满终止。

B 部分(9-24 小节)为对比乐段,在第9 小节时使用I 级和弦连接b 乐句,b 乐句采用新的乐汇构成,使用新的音乐材料,为副主题乐句,与A 部分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第10 小节出现离调和弦,22 小节采用直接转调的方法转到E 大调上进行。25 小节第一拍使用E 大调的主和弦,为完满终止。

A1 部分(25-37 小节)为变化再现的乐段,采用的音乐材料来自A 乐段,在此基础上转调到B 乐段E 大调的同主音小调e 小调上,并在e 小调上进行变化发展,在a3 乐句转调进入F 大调,37 小节结束在F 大调的主和弦上,为收拢性乐句结构,完满终止。

B1 部分(38-48 小节)不仅延续了a3 小乐句F 大调的调性,在旋律部分使用B 乐段的旋律,加入了大量的半音阶进行。

连接部分采用直接转调的形式转到降E 大调,很好的连接了上下两部分的调性转换,旋律部分多使用半音进行,52 小节转回主调进行,为接下来主题部分的再次出现做出准备,自然连接到主题部分。连接部分虽然短短四个小节,但是在调性的转换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A2 部分(53-56 小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主题旋律,并且,在主题旋律的基础上进行缩减变化,中间使用复调式的写作手法,除了上下两声部外,中间加入双手柱式和弦交替进行作为中声部,调性还是在主调上进行,对开头部分的调性做出呼应,所以为减缩变化再现部分。

B2 部分(57-68 小节)使用B 部分的音乐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左手部分快速的跑动变化,所以为减缩变化再现,68 小节使用主和弦进行完满终止,收拢性乐句结构,后连接11 小节尾声部分。

结尾的Coda 部分使用的是A 部分的旋律进行变化,是尾声和再现的结合,75 小节开始高声部使用主音和三音的持续进行,78 小节使用I 级柱式和弦转位进行,最后停留在主调主和弦上结束,为完满终止。

三、《追雪》演奏技法分析

《追雪》是一首集音乐性与炫技性于一身的练习曲大作,演奏者只有具备高超的手指技术和强烈的音乐感知力才能将作品演绎出理想的音响效果。在该作品中,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巧妙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了对“追雪”这一景象的描绘,技术手法上以颤音技术的变化发展为主,融合了八度、半音阶、双手交替击键、八度及和弦远距离大跳等多重技术点,将作品的演奏难度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一)八度

李斯特在作品中经常使用大量的八度技法,有时为了丰富旋律声部的层次,有时为了丰富和声的浓厚感。《追雪》这首作品中的旋律声部包含了大量的八度音型来加厚作品旋律声部的层次,演奏者不仅要清晰的弹奏出每个主旋律,且要把每个八度长音连接起来塑造成连贯的旋律线条。

以第9-10 小节为例,李斯特将旋律声部由之前的单音线条转变为八度音程的衔接,从而加厚了旋律层。弹奏第9 小节的八度时1、5 指指尖要牢固,保持手腕平稳,不要上下垂直晃动,应当用大臂带动手掌向旋律行进的方向画圈移动。落键时要稍作缓冲,下键速度不可太快,否则声音坚硬机械,也不可太慢,否则声音柔软无力,但整体速度要在统一的节拍里进行,切不可向后拖延。演奏上方八度旋律时要把前一个八度的状态保持到下一个八度,不要被中间伴奏部分切断,需使它们连接成为一个大乐句,在第10 小节后再做出乐句收尾呼吸的感觉。在保持音方面,对于手较小的演奏者来说,1、5 指可以不保持住高音,实际演奏时只弹奏每拍开头三十二分音符的音值便离键,剩下的利用踏板达到保持音的效果,从而游刃有余的在八度和八度之间行进。

(二)颤音

整首曲子是小调色彩,颤音要演奏出寒冷荒凉的感觉,李斯特首先采用了单音之间的交替演奏,如乐曲第1-2 小节,内声部是三度颤音,手腕、胳膊和身体状态需极其放松,注意力在手指的第一关节,使第一关节带动手指灵活交替,感受到丝滑柔软的触键感觉。触键时用指腹而不是指尖,且手指应当贴键弹奏,这样才能避免弹出颗粒感较强的音效。此时的颤音应当在p(弱)的力度基础上,营造出低声细语般的神秘感,并且与高声部相辅相成,不能遮盖高声部的旋律。在练习时要慢练,仔细揣摩并控制好每一个音符的力度,并在持续的颤音进行中保持住音色,做出不漏音、力度轻柔均衡、源源不断的向前推动进行的音色效果。

第22 小节的内声部变为和弦与和弦之间交替的颤音,从伴奏织体来看,乐曲达到了第一部分的高潮,此时高声部仍然是八度音型,所以内声部伴奏对烘托音乐氛围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演奏和弦交替式击键时,许多人为了抓准和弦,手腕和手臂容易僵硬,导致声音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只剩下机械的和弦衔接。演奏这种音型时,手臂应当仍然保持放松,以手掌为中心、手指第一关节为支撑点牢牢地“站”在琴键上,轮流将左右手手腕灵活放松地抬起带动手指起落。平时慢速练习时要快速准确地找到每个和弦的手位,身体微微向前倾斜,双脚撑住地面,把身体和腰部的力量坚实的传输到手指上,利用手臂的重量和身体的发力弹奏出强有力的声音,从而达到“着重加强每一个音”的力度效果。

(三)半音阶流动

作品中采用了半音阶来描写冷风夹杂雪花阵阵吹过的情景,有时描绘的是冷风一瞬而过,有时描绘大雪席卷而来。

48 小节是左右手快速波浪式的半音阶跑动,预示了狂风卷集着大雪呼啸而来的场景。演奏这部分时手腕和手臂切勿僵硬,手腕稍稍上提,左右跑动时用指尖和指腹的结合处触键,这样可以避免较强的颗粒感。这里主要采用1、2、3 指触键,要注意1 指从下方穿过时要迅速,做好与2、3 指的衔接,避免出现速度不均或力度不匀的听感。

此外,每次起伏到波峰最高音或波谷最低音时需要自然流畅的过渡,不要着重强调最高音或最低音。遇到cresc.(渐强)时,要慢慢地把后背部的力量通过大臂传到手指上,上行和下行需要一直渐强直至顶峰,中间不要泄气或过度发力,需一气呵成。

(四)主题旋律的表现

首先,乐曲开头部分的旋律在右手和左手轮流交替出现,右手的旋律音结束在第2 小节开头的降e 音,旋律上方有保持记号,紧接着旋律由左手低声部无缝承接过去,旋律声部采用了顿音记号,落在第3 小节的bB 音。由于旋律的音型不同,此处应当在第一小节做大的吸气,在第二小节做大的呼气,使两个小节构成一个完成的乐句,若是以每小节为单位进行呼吸,则会使顿音音型的旋律沦为单独的个体,失去了与前后旋律的联系。以此类推,到第8小节都采用这种呼吸方法。

第31 小节开始的旋律同样是轮流出现在高低声部,旋律走向是层层递进的,首先在高声部采用下行的旋律,在31 小节结尾时左手突然切入传递了旋律线条,第32 小节在低声部旋律即将结束时,旋律层又冲向了高声部,旋律开始的位置层层上升,此时应当分别在左右手做出各自的小的乐句呼吸基础上,融合成一个大的乐句,主题旋律在左右手不间断的交替传递中不断高涨,直到冲向顶峰,大的乐句呼吸才算结尾。

良好的音色是让作品富有生命力的催化剂,不同的情绪氛围需要不同的音色效果。例如,乐曲开头高声部标示了许多充分保持记号,旋律需要贴键且缓慢的深下键,在琴键上停留时间稍微长一些,将旋律揉到琴键中去,而低声部的顿音旋律则需要略带弹跳感,与高声部旋律在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对比。

乐曲第53 小节开始是左右手八度音程交替级进,此处1指和5 指应当牢牢地撑住手掌,找到八度最准确的距离。弹奏时手腕放松,挥动大臂带动手掌进行位置的变化,下键时胳膊需放松,采用自由落体的重量,手指扎实地落在琴键上,不要过度发力敲击键盘,否则声音不集中,音色干裂刺耳。此处的音乐术语“strepitoso”意为吵闹地、喧哗地,左右手应当快速交替行进,旋律为低声部八度音程的连接,高声部随之附和,身体重心应当稍稍向左靠,使低声部的旋律更加坚实有力,旋律主次清晰,演奏出扎实饱满浑厚的旋律线条。

四、结论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追雪》是一首集高难度技术和强烈画面感于一身的大作,李斯特娴熟的运用和声变化,使作品在曲式和声中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作品中丰富的技术点与旋律线条的塑造相交融,使得作品的难度提升到了较高的层次。作品中的主体颤音声部与旋律音共同构成了旋律层,演奏者需较好地掌握乐句呼吸、远距离大跳衔接、手臂和手腕的灵活运用等技术来塑造作品的旋律层线条,故若想将作品的音乐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就需要钢琴学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本文希望可以为学习该作品的钢琴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从而更清晰的梳理作品的演奏思路。

猜你喜欢

颤音八度李斯特
孤岛自鸣:流连与放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颤音问题研究
浅析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专业教学中颤音的应用
八度法在钢琴演奏中的难度与训练措施分析
春天的证词(外二首)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保持肃静
论巴松Vibrato技术
爱之梦
Elght Below《零下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