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解读与演奏分析

2021-12-02李京倍

艺术品鉴 2021年27期
关键词:附点前奏曲印象主义

李京倍

一、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来自于法国美术界兴起的印象风格,以莫奈的“日出-印象”为起点。绘画中的光线,色彩变化在印象主义音乐中,表现为对音色和音响层次的讲究。另外,印象主义的音乐少有非常清晰的旋律线条,就像印象风格的美术作品没有明显的线条轮廓,而是色块点缀而成一样。因此,印象主义音乐更注重和声色彩,音色层次带出来的音乐意境。听完后,能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

相较于古典主义音乐规整的结构框架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冗长庞大,印象主义音乐就显得精致小巧很多。例如夜曲,前奏曲,抒情小品的体裁类型为多见。和声色彩也和之前时期大有不同,突破了传统大小调的束缚,运用了全音阶,中古调式等。还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程例如大七度,三全音,拓展和弦等。这些和声语汇试图打破古典和浪漫时期稳固清晰的和声走向。

印象派音乐的领军人物,就是来自法国的克劳德-德彪西。其实德彪西一度非常排斥别人称他为印象主义。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之所以将德彪西的音乐和印象主义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他音乐中对景色和大自然的描绘,尤其是和印象派画家喜爱的水和光影的意象特别贴合。比如大家熟悉的月光,水妖,西风所见等。同时期的还有拉威尔,拉威尔的音乐结构严谨规整,织体很厚,尤其喜欢把钢琴音乐交响化,把钢琴当成一个乐队去创造庞大丰富的声音。因此,技术上也是艰深困难的。比如他的代表作夜之幽灵三部曲,镜子套曲等等。其他代表的音乐家有萨蒂,阿尔贝尼兹等等。

二、德彪西钢琴前奏曲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是他创作生涯中最成熟阶段的作品,从起稿1909 年12 月到1912 年12 月完成只花了3 年的时间。共两册作品,每册12 首。创作上,与巴赫和肖邦不同,德彪西前奏曲没有调式调性的特殊安排。除此之外,每一首都给予标题,但有趣的是,标题不写在曲子开头而是末尾。让演奏者和听众不会因标题而被束缚想象力,在末尾仅起到提示作用。内容上,德彪西把他最擅长的素材都运用到了:异国风情,自然元素、文学灵感、景色风光、人物刻画和超自然传说。本文将从中抽取较有代表性的几首进行讲解。

三、“雾”

“雾”是前奏曲第二册的第一首,描绘的是自然元素,德彪西运用了很多巧妙的手法。声音上,把轻柔的音色呈现得淋漓尽致,有3/4 的音量标记都在pp,p,piu pp。仅有两三处出现了f。由此可见德彪西想要我们达到雾的轻盈朦胧的意境效果。著名的音乐学家扬凯勒维奇给这首曲子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这是一首如棉絮般轻柔的曲子。结构上,德彪西没有使用规整的结构,而是根据他想在这首曲子表现的意境和画面,把音乐分成了四段(mm.1-17,mm.18-31,mm.32-42,mm.43-52)。此外,“雾”的和声特点十分突出,德彪西在这里使用了双调性,左手是以c 大调为调中心,几乎都在白键,右手在降g 大调,几乎为黑键。这两个远关系调放在一起貌似很不和谐,但是却营造出了一种不确定的,飘忽不定的感觉,使雾的形象更贴切。

从谱面的研究和对声音的想象可以总结出三个对演奏方面的提示:一,触键,从而达到雾的音色。二,层次,左手的和弦进行和右手的音阶琶音是两个以上的层次。三,踏板的运用。首先,没有敲击感的触键。德彪西的音乐把钢琴变成了像没有音锤的一件乐器,该曲的触键就像羽毛扫过琴键般的感觉。胳膊和手腕放松,手指平行触键——用指腹缓慢下键且少放力量。层次方面,左手的和弦进行要比右手有分量,但依旧是轻柔的音色,下键深且控制。在后半部分,和弦的高音勾勒出了另外一条旋律。这时单手做两个层次,手掌的力量偏向右侧,大拇指倾斜发力。踏板在“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营造朦胧的音色,可多用弱踏板。在第二段的八度不建议使用,需要右手的声音亮出来,第三段也不需要,踩了弱踏板不易突出左手的高声部旋律音。延音踏板也可多用且不需要换太干净,德彪西的踏板很长,并且喜欢把不同的和声叠加在一起从而发出非常特别的音效。比如贯穿全曲的双调性,有很多的不和谐小二度在里面,但不需要每一拍都换。

四、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第二个德彪西前奏曲常用的主题是人物刻画,这一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大众非常熟悉的一首。这首曲作品出自作家里勒古代诗篇中的苏格兰之歌。“清晨,是谁坐在盛开的紫苜蓿地上轻轻歌唱?是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有着樱桃色嘴唇的佳人。” 整首曲子短小精致,温暖美好,就如同作曲家想要描绘的这位清纯可人的少女一般。曲子大致分为三个段落(mm.1-16,mm.17-27,mm.28-39),但其实从音乐上来说,是一气呵成的,并没有过多的情绪变化和对比,都是保持一个比较简单纯朴的音乐性格。从材料商来说也比较统一,主要由音阶和琶音的旋律以及平行和弦组成。该曲的和声语汇也凸显了印象主义音乐的一大特点:借鉴了我们东方的五声音阶,再与西方的传统大小调系统相结合,碰撞出了不同的音响火花。

演奏的技巧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乐句的歌唱性,平行和弦的演奏方法以及踏板的运用。乐句的歌唱性需要做到两个方面——连贯性和音色。首先如果想要连贯,速度的选择上则要稍微流动一点,但并不是快。在乐句的进行中,可以进行小幅度的节奏拉伸,尤其在上下来回波动的音型里,可以往前流动一点,这样句子听上去就不会有停滞的感觉,而会带出一种起伏有方向的流动感。如果说“雾”是朦胧的音色,那么“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则需要非常柔美圆润的声音,并且曲子写在大调,是比较明亮的色彩。触键时缓慢地下键,力量适中,感觉声音是往上走而不是下坠,多用小臂和手腕去把力量在音与音之间转移,而不是每一个音都要去发力,不能有生硬敲击的声音。平行和弦在德彪西的前奏曲中非常多见,和古典浪漫派的和弦处理有一些不同,并不需要我们特别强调和弦里的旋律声部。德彪西更追求的是整个和弦所有声部一起出来的效果,声部间非常均匀整齐的声音。指尖高度集中和紧张,先放在所有音的位置上,然后缓慢整齐地轻放力量。最后是踏板,与“雾”的朦胧踏板截然不同,在该曲稳定清晰的和声旋律里踏板则要换干净,太浑浊的踏板非常不适合这首曲子的风格。当和弦解决或者和声更换时,踏板要换干净。在平行和弦进行里,则可以保持住一个踏板,因为是在同一个调性里,没有和弦外音,长踏板可以丰富它的和声效果。

五、向匹克威克将军致敬

“向匹克威克将军致敬”是德彪西从文学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文学和音乐相互之间的影响向来都是非常密切,特别是从浪漫主义开始盛行起来,李斯特很多标题音乐都是根据诗歌创作,比如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但丁读后感,肖邦的叙事曲,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几首等等。这首“向匹克威克致敬”是德彪西向英国大文豪查尔斯迪肯(Charles Dicken)致敬的小曲子,灵感来自于迪肯的小说《匹克威克俱乐部》。这是作家第一本出版的小说,在这之前迪肯就因他的其他著作而名声大噪了。曲子篇幅很小,演奏完大概只需要2 分半钟。整体风格庄严中又带有一点诙谐。此外,这也是德彪西作品里面少有的大篇幅强力度的一首,同时也能听得很清晰调试调性,写在F 大调上。曲子分为四段(mm.1-11,mm.12-30,mm.26-43,mm.44-54),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素材组成,音乐形象上有着极大的反差。一个是和弦进行,例如在开头部分德彪西借用的“天佑吾皇”(God Save The King)旋律主题。另一个是非常轻快,诙谐的附点节奏,成为把乐曲推向高潮的重要元素。

因此,如何弹好气势恢宏的强和弦,以及充满节奏律动感的附点节奏就是本首曲子最重要的演奏技术难点。首先是八度与和弦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创造强而不硬的音色。先放松手臂,抬起手臂并让它自然下垂,在落到琴键上之前集中身体的力量弹出去。如果为了发出强的声音而让身体和手臂僵硬使劲地去发力,那么出来的声音就会干和硬,没有共鸣。如用手臂自己的重量去发声,会得到更强而饱满的音色,更有穿透力,并且会感到很放松不会过于疲累。另一个是附点素材的演奏技巧,则需要非常轻巧,干净透亮的音色。注意三个方面:触键、踏板和指法。触键和离键都需要非常迅速和短促,指尖集中且爆发力强。当这个动机出现的时候不建议踩踏板,当左手是跳音伴奏的时候,需要断开轻巧的效果,当是连奏的时候,则用手指踏板(手指保持音作为踏板效果)。在双音附点节奏的时候,合理的指法设计会使得演奏更为流畅和容易,保持一样的指法“24、13、35”。31 小节手指踏板换到了右手,全部用35 指,附点用12 指。第35 小节开始的双音大幅度渐强,以4 个音为一组,用一样的指法,“24、13、25、14”。在附点双音推向高潮的时候,踩下延音踏板,把所有声音都融合到一起,创造出震耳欲聋的效果。

六、结语

德彪西的音乐语汇对于欧洲传统音乐来说是大胆又充满创新的,通过对他成熟时期的著作《24 首钢琴前奏曲》的简要分析,可以总结出其音乐的几个重要的特点:一,频繁地使用长踏板;二,错综复杂的织体;三,多用平行和弦;第四,双调性等现代和声技法;五,全音阶和五声调式音阶的运用;六,毫无预备地转调;七,曲子里不同的动机会毫无预备地出现,很少使用统一的动机。通过研究后,希望演奏者们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和欣赏印象派的音乐,结合作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演奏。

猜你喜欢

附点前奏曲印象主义
惯性释放在白车身关键接附点刚度分析中的应用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古典重读之七
——力度与时间的游戏(上)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