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题式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021-12-02王德明

江苏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议题建构

王德明

议题式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议题式教学要求在一定议题引领下,以学科内容及真实情境为载体,以思辨、两难问题为连接学科与情境的纽带,以探究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为体验,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议起来,打开思维、放飞思想。教师应鼓励学生摆脱书本的束缚、大胆地怀疑质疑、探索新知识新领域、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一、议题式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人的直立行走,还在于人类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人类出生以后面临的不仅仅是解决吃穿等物质生活上的问题,还需要通过学习去培养和提升思维,尤其是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存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保姆式”的包办代替、“一站式”的标准答案等现象,不仅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被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培养。而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2017 年版课标”)中“自主”是一个热词,例如,强调让学生拥有自主发展能力,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辨析思考、自主探究等,这一切都表明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议题式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路径

哲学家笛卡尔就特别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经过四个步骤:第一步,摆脱书本的束缚;第二步,大胆地去怀疑;第三步,发现可靠的知识基础;第四步,摆脱怀疑,重建思想。这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书本知识和前人经验,培养学生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拥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摆脱书本的束缚

凡是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对教材都会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教材伴随着我们求学的全过程,帮助我们从一名无知无畏的孩童成长为一名拥有初步知识、初步认知能力、初步理解和分析能力的人。诚然,从“无知”到“知”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讲解,但如果一味地灌输教材知识只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无法摆脱的“拐杖”。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摆脱书本的束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在教材使用方式上进行变革。

1.做教材的主人。

做教材的主人,需要师生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也就是要根据学情、教师自身特点以及课堂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演绎和改编,避免学生对教材的“水土不服”。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是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科课程内容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结构化建构的,这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学科课程内容依据学科逻辑进行专题化、体系化建构,从而深化对学科课程内容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对结构化的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情境化改造,使学科课程内容走进生活,实现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通过议题整合教材知识及学科内容之重难点,并在一定议题的价值引领下,以驱动性、两难性、挑战性问题为桥梁,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性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问题与开展活动,在学科课程知识的运用、与情境素材“情”“景”交融中实现学科课程知识向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转化。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学生是教材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教材不再是课堂的“圣经”,学生对教材可以进行演绎、取舍、改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在教材的基础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2.开辟第二课堂。

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实践中使用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2017年版课标将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形式理解为课堂上的思维活动、探究活动以及离开课堂、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要求采取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学习学科内容。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议题式教学除了议题的设定与价值引领外,还需要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实践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上,要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

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更切身的体验,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运用并验证教材中获得的知识,在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中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也加深了其对社会的认识,摆脱了书本的束缚。

(二)大胆地去怀疑

在高阶思维中,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1.质疑是活动生成的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中,师生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问题以及生成的两难性、争议性、思辨性的问题,除了有一个价值引领性的议题,整个探究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谁会提出什么样的观点,产生怎样的问题,提出什么样的质疑。除了生成还是生成,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有固定的答案,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发挥引导作用,确保学生的探究没有偏离议题,也没有背离正确的价值方向。当然,即使教师参与探究,教师的观点也不该是“一言九鼎”,因为教师提供的也只是一家之言,仅仅是一种想法而已。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观点也可以公开质疑和反对。

开放性、思辨性、争议性、两难性、综合性的问题更多强调的是我们思想碰撞的过程,而不一定要有一个确切的结果,对过程的追求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去生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固执己见”,在质疑中表达“不同政见”,以此促使学生在争议与质疑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2.质疑是正视差异的要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个性差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肯定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认知能力,但因为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仅来自不同的学科,还来自不同教师对教材的演绎和解读。由于教师间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差异,也会导致学生获得的是一些没有经过甄别,可能是不成熟的,甚至是经不起检验的、真伪混杂、主次不分的知识。面对这些知识,学生如果不加鉴别全盘接受,就无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议题式教学中注意通过怀疑与批判建立独立思考,并对已经积累的知识进行筛选与整合,进行反思与思考,做出学生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思想上、学术上讲求绝对服从、完全一致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需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允许别人保留意见,而不是一致通过。这样,我们在差异中坚持辩证思维,在发展中坚持历史思维,在共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允许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以批判的态度促进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三)发现可靠的知识基础

所谓可靠的知识,从绝对角度来看应该是真的知识、真理性知识;从相对角度来看,应该是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能够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帮助的知识。因此,学生需要对来自不同教师、不同学科以及不同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盘点、筛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环节,整理出对自己而言可靠的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通过质疑,教师帮助学生根据真伪主次进行整合取舍,把别人灌输给学生的成见缺陷等知识排除掉,只留下可靠的知识。

1.运用实践来验证。

教师要帮助学生采取谨慎的态度来对待新知识、新思想、新观点。凡是没有被证实的观点,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都有理由存疑。议题式教学并不排斥活动型课程,相反可以将两者深度融合。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的第二手资料回到实践中去。一方面认识正确与否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也需要学以致用,发挥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经过大胆质疑,以及在验证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分类汇总,再经过去粗取精环节,知识可以被分为真与伪两类。有些知识在验证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这类知识就是可靠的知识,需要优先保留下来,另外一些知识在验证中被证实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这类伪知识就需要从知识库里剔除,这也是学生质疑和实践的最大成果。

2.依据体系来筛选。

自己成长过程中通过被灌输所获得的知识总是杂乱无章的,缺乏体系和结构,且有些知识并非是我们所需要的。教师传授的知识即使经过验证被证实是真理性知识,也不一定都是自己需要的知识,不一定可以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议题式教学还要求学生经过去粗取精,根据自己的认知发展对已经掌握的知识有所取舍,建构可靠的知识基础。

(四)摆脱怀疑,重建思想

摆脱书本束缚、大胆质疑以及发现可靠知识基础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摆脱怀疑,重建思想,也是为了培养和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可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是一个结果,本身也是一个过程。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环节,在全部知识中保留正确的真理性知识,在真理性知识中筛选出对学生来说有价值的知识,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二次开发和重新建构,在摆脱怀疑的基础上重建思想。

学生需要在可靠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完全属于自己的知识及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建构使那些碎片化、浅层化的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整合在一起,使其遵循逻辑规律呈有序化、优化的态势。为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那些不可靠的知识以及关联不大的知识,全都连根拔起,对那些剩下来的毋庸置疑的知识进行优化建构。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环节,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按其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017 年版课标基于高中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等特点,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通过议题式教学对课堂进行新的建构,加大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力度,通过真实的辨析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创建有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开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情境探究的开展,还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力,使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

当然,议题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离不开学科课程内容,不要把摆脱书本的束缚理解为放弃书本、远离书本。大胆去怀疑不等于怀疑一切、反对一切、打倒一切,而是要坚持辩证思维去批判、去否定、去创新。同样,发现可靠的知识基础与重建思想,需要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培养和运用。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议题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