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优化策略

2021-12-01秦艳姣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勤工助学劳动教育高校图书馆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劳动教育

摘要:目前,很多高校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三种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优化策略,以期该项工作制度能够实现大学生与高校图书馆的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10-0063-03

1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意义

1.1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教辅单位,人员编制缩紧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缓解在编人员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图书馆鼓励大学生参与图书馆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大学生参与服务工作的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以缓解在编工作人员短缺的问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保障日常业务的正常运转。二是大学生属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他们了解自身的服务需求,能够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大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校图书馆可组织大学生开展贴近他们学习生活、具有较强互动性的服务,提升读者满意度。

1.2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学习场所。对于大学生来说,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参与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查阅资料的技巧,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二是通过参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能够在校内完成社会实践,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三是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有机会获得一定的薪酬,能够缓解自身经济压力。

2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模式

2.1志愿者服务模式

联合国对于“志愿者”的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奉献周围的人甚至世界的活动者[1]。高校图书馆的志愿者即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自愿参与服务工作的人。志愿者大多充满热情,在服务工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乐于帮助他人。但是,志愿者的工作时间不固定,流动性强。

2.2勤工助学模式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的通知,勤工助学工作成为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勤工助学模式即高校图书馆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报酬,以减轻他们在经济上的负担,顺利完成学业。相较于志愿者,勤工助学的大学生时间相对固定,能够长期从事特定的工作,且工作态度更加认真。但是,部分勤工助学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热情,得过且过,不利于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

2.3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模式是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提出的,以劳动代替借阅超期罚款的举措。高校图书馆不收取大学生借阅超期的罚款,而是根据超期时间规定义务劳动的时间,此举能够提高大学生参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的相关实践证明,在该模式下,所有参与服务工作的大学生虽然都能够积极认真地完成义务劳动,但工作时间普遍较短。

3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问题分析

3.1体力劳动较多

高校图书馆允许大学生参与服务工作的内容主要有文明引导、卫生清洁、图书整理、座位管理、报刊装订等,这些工作虽然能培養大学生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但技术含量较低,多为体力劳动,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长期参与此类工作不利于大学生提升个人能力。

3.2大学生能力参差不齐

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大学生往往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各异,在知识面、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很多高校图书馆并不会安排他们参与编目、检索、情报服务等深层次服务。以笔者实际指导大学生参与的“学生馆员带你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为例,有两名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参与此项服务,其中一名是人文类专业的大二学生,另一名是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笔者在培训指导过程中发现,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相关工作技巧和完成任务,实际工作半年后,二者的差距才逐渐消失。

3.3大学生难以持续开展服务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难以长期在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能够在固定岗位持续工作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抽调专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加之业务部门较多,管理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使编制更加紧缺,还不利于其持续健康发展。

3.4过程监管措施及绩效考核机制缺失

虽然很多高校图书馆鼓励大学生参与馆内服务工作,但缺乏对具体工作过程的监管,没有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导致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滋生负面情绪,既不利于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大学生工作和创造能力的提升[4]。

4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优化策略

4.1重视岗位设置

高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5]。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图书馆应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条件,设置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岗位,支持与图书馆有关的学生社团和志愿者的活动[6]。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和规范岗位设置,完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等相关规定;适当增加技术型、创新型岗位,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如设置数据库维护、网站建设、阅读推广、活动策划等临时工作岗位。

4.2重视岗前培训与过程监管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能够帮助他们快速熟悉业务流程、掌握工作技巧,减轻各业务部门的工作压力。负责岗前培训的教师或馆员应负起相应的过程监管职责,持续鼓励、指导、监督大学生做好高校图书馆交付的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高校图书馆应推动大学生岗前培训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坚持岗前培训与过程监管相结合的指导理念,持续强化大学生的业务工作能力。

4.3重视绩效考核机制

高校图书馆应实行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大学生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不断进取,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常态化的绩效考核机制,组建考核团队,明确绩效考核指标,以持续激励大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服务工作[7]。

4.4创新管理方式

为了解决大学生数量多、难以持续开展工作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创新管理方式,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团体自治。笔者认为,可将所有参加服务的大学生按照岗位细分为学生图书编目馆员、学生阅读推广馆员、学生信息咨询馆员、学生文明引导馆员等,并通过自主报名与馆员考核的方式选拔学生馆长,由学生馆长负责管理各岗位的学生馆员,高校图书馆仅需与学生馆长对接工作、安排任务。这种管理方式既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特长,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又能够缓解馆员的工作压力,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任新蕊,刘燕权.美国城市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机制模式及面临的挑战[J].图书与情报,2019(2):100-106.

[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的通知[EB/OL].[2021-08-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505/201809/t20180903_347076.html.

[3]吴新兰,秦鹏生.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制度的价值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90-91.

[4]洪丽.“育人”重于“济人”: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之省思[J].河北科技图苑,2019(6):50-53.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21-08-15].http://

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trs=1.

[6]教育部關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21-08-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 487.html.

[7]赵俊颜.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队伍建设初探: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2019(4):53-56.

(编校:冯耕)

作者简介:秦艳姣(198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勤工助学劳动教育高校图书馆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基于激励管理机制探究高校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助学的持续发展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