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勃拉姆斯《中提琴第一奏鸣曲》分析及演奏

2021-12-01张佳乐

艺术品鉴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中提琴勃拉姆斯奏鸣曲

张佳乐

一、《中提琴第一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音乐巨匠,其创作领域涵盖钢琴、管弦乐、合唱等多种音乐形式,《中提琴第一奏鸣曲》是在勃拉姆斯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室内乐作品,其原型是一首单簧管乐曲。当时勃拉姆斯的赞助者、密友比尔罗特去世后,勃拉姆斯一度消沉,在1884 年5 月维也纳一场音乐会上,勃拉姆斯听到了单簧管名家米尔菲尔德的精彩演奏,重新唤醒了他的创作激情,由此,创作了两首单簧管奏鸣曲,作品受到广泛好评后又将其改为中提琴及钢琴的形式。勃拉姆斯是一位熟悉中提琴演奏性能及音色特点的作曲大师,改编单簧管奏鸣曲时为中提琴增加了双音,并将个别地方的音域将低了八度。虽然勃拉姆斯生活于浪漫主义时期,但是却坚守着古典传统音乐的原则,因此,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融合了传统古典主义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情感,透过其音乐传达的表象仍然能够明确感受到作品中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二、《中提琴第一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勃拉姆斯《中提琴第一奏鸣曲》采用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结构,即第一乐章快速、第二乐章慢速、第三乐章及第四乐章快速的布局,并没有像同时期作曲家那样追求形式创新。《中提琴第一奏鸣曲》的第三乐章由于融入了德奥民间的舞曲,因此,作品带有鲜明的舞曲特征,高贵而优雅;第四乐章采用回旋曲式,主要是由于贝多芬是勃拉姆斯的偶像,他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因此,曲风带有古典奏鸣曲的风格。当然,勃拉姆斯的生活时代是浪漫主义时期,上文中我们也提到《中提琴第一奏鸣曲》融合了传统古典主义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情感,因此,音色有着丰富的变化,旋律既自由坦然,又若隐若现,个人情感色彩十分强烈,既有贝多芬、巴赫等人音乐创作宝贵财富的继承,又为浪漫主义之后勋伯格、德彪西等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三、《中提琴第一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下文针对《中提琴第一奏鸣曲》每个乐章的演奏技巧进行具体分析。

(一)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第一乐章节奏热情,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有着清晰的划分界限,呈示部中整体风格活跃热情,伴有激动、紧张的氛围,引子之后出现主题。旋律音程大跳,风格激扬,在演奏时运弓速度要适当放慢,但需要热烈揉弦并加大运弓密度,以突出低音区音色的浑厚及高音区音色的柔美。副部主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风格委婉柔软,演奏时要注意节奏平均,揉弦频率均匀,力度适中,演奏出旋律线条的完整性与悠远的意境。从53 小节进入副部主题,此时,旋律的节奏发生了改变进入副部主题的展开性乐段,中提琴与钢琴的融合将音乐的情绪发展推向一个高潮。演奏呈示部高潮要合理控制弓速,节奏平均以保证音乐旋律的清晰度。

展开部曲式分为两个段落,以展开部引子为核心的是第一段落,演奏时用复调的作曲手法展开引子与主部主题的动机;以展开部副部主题为核心的是第二段落,从第100 小节开始主题动机进行二度下行模进,演奏时要保持平稳、流畅,尤其是切分音节奏音头要处理的干净利落。乐曲的再现部是一种具有动力性的再现,从136 小节开始呈示部八度大跳进行,此处,演变为琶音形式,演奏时要均匀处理三连音,尤其要保证第一个四分音符音时值的准确性,演奏重音符号时则要强调双音、弱化单音,演奏音头时则强健有力,呈现出一种“软重音”的效果。从第206 小节开始进入尾部,运用呈示部主题材料展示变化,听众会从中感受到一种类似于叹息的语气。第214 小节对比鲜明的八分音符与三连音交替出现,演奏时要速度平均,使乐曲呈现出一种安静的状态,避免减慢演奏速度而使听众觉得有束缚感;第220 小节开始出现第一乐章中最后一段高潮,并以回归引子旋律的方式结束。

(二)第二乐章的演奏分析

第二乐章是带有再现部的慢板单三部曲式,由于《中提琴第一奏鸣曲》创作背景特殊,因此,乐曲的整体基调伤感而优雅,尤其是中提琴演奏部分带有自吟自唱的梦幻色彩。第二乐章第一部分是一个建立在A 大调主和弦上的平行复乐段结构,旋律采用顺分性与主分性结构,在中高音区进行,突出主题的抒情性。此处,要放缓演奏速度,通过轻柔的表达呈现出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同时,为后续乐曲内容的变化做准备。具体演奏时弓毛要紧贴弓弦,换弓时揉弦不能停,将换弓的痕迹尽量降至最少,以突出弦律特有的线条美感。随后的三十二分音符则要给出干净利落的效果。中部为建立在E 大调的单主题展开型结构,旋律自然流畅,演奏时要干净、准确的换弦换弓,保证旋律的流畅性。再现部音域低于呈示部,尤其是主题在伴奏织体、音区等方面有所变化,旋律尾声没有力度记号,因此,演奏时要根据旋律线走势进行力度判断,旋律线上行力度逐渐增强,旋律线下行则力度逐渐减弱,同样要减少换弓痕迹。最后由第一部分主题材料构成的小结尾要用极轻的力度进行演奏,可以靠近指板演奏,保证音乐柔美、细腻,避免音色发虚。

(三)第三乐章的演奏分析

第三乐章是具有奥地利民间音乐特征的“优雅的小快板”,这就是典型的维也纳舞曲风格,该乐章为复三部曲式,主题旋律多次出现。在演奏过程中,第二次主题出现时在换弦处理时要尽量不留痕迹,保持运弓的连贯性,避免使用波弓。呈示部为单三部曲式结构,中提琴所演奏的前8 小节轻快、优雅,后8 小节用钢琴演奏重复主题;然后是单三部曲式结构中稍显严肃的圆舞曲式三声中部。

高音区通过钢琴演奏出主题旋律,中音区则用中提琴衬托出温暖而柔和的旋律。在C 段时中提琴与钢琴轮换交流,注意中提琴的演奏不能打破旋律的走向及流动性。

(四)第四乐章的演奏分析

上文中提到,尽管勃拉姆斯非常推崇古曲主义音乐风格,但是,其毕竟生活于浪漫主义时期,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其作品也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在《中提琴第一奏鸣曲》第四乐章中这种浪漫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第四乐章是奏鸣曲式,风格活泼,A 部分建立在F 大调上,为单二部结构,引子中前三个二分音符具有统领全章的作用,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失落的情绪已经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产生了新的希望。钢琴演奏主题旋律,中提琴奏出三组八度音型,无缝对接引子部分二度音符。从第47 小节进入第一插部B,由原来的F 大调转入C 大调,第一插部采用了8+9 的乐句安排,结束部分扩展为第一插部与第二插部的连接。第二插部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引子材料结合第一插部主题材料后充分展开。演奏过程中运用跳弓技术,发音轻巧、明快,注意控制弓弦距离,太远会产生突兀感;中提琴演奏大三连音的长音时要演奏出小拍子的感觉。

四、《中提琴第一奏鸣曲》演奏注意事项

《中提琴第一奏鸣曲》的演奏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意合理把握节奏细节。节奏是整部作品的骨架,演奏作品时一定要合理把握节奏细节。勃拉姆斯的这部《中提琴第一奏鸣曲》运用的是不规则节奏与织体元素,因此,中提琴演奏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手指控制节奏,演奏时落指、抬指要带有弹性,手指不宜有过大起伏,手指间要快速连接、转化,提高手指的灵活度。合理控制把位,尤其是换把的时候,《中提琴第一奏鸣曲》中跨度有比较多跨度大的音,因此,演奏时要干净、利落的变换把位,避免过多的换把痕迹,特别是在处理跳音、跨度大的音时,要综合把握节奏及演奏细节。此外,节奏细节的控制对手指组合要求也比较高,演奏时要注意指法的连接,以保证作品的连贯性、流畅性。

其次,合理控制作品的整体格局及主题动机。《中提琴第一奏鸣曲》中勃拉姆斯采用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主题动机发展手法,因此,演奏时主题动机的呈现就十分重要。合理控制主题动机与作品整体格局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好的统揽全局,把握作品的情感布局。演奏时要针对节奏、旋律、表情符号、休止符等细节进行仔细分析,掌握不同主题动机所承载的感情与情绪,出现不同主题动机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不仅要把握主题动机,还要把握作品的整体格局,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情绪、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诠释作品。

最后,整部作品演奏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钢琴与中提琴的合作共融关系。虽然《中提琴第一奏鸣曲》是一部中提琴奏鸣曲,但是钢琴在其中的地位与中提琴是平分秋色,钢琴与中提琴相辅相成、互相合作。因此,演奏时要考虑到钢琴的重要角色,格外注意钢琴与中提琴演奏的关系,既要合作共融,又要充满对抗。在该曲中,可以将钢琴比作一处舞台,而中提琴则是舞台上的一名舞者,钢琴与中提琴互相合作、互相支撑。

总之,《中提琴第一奏鸣曲》是勃拉姆斯作品中具有较高艺术性及审美价值的杰出之作,它将中提琴优美、柔和的低音与深沉的中音特点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也是中提琴学习者必学的经典曲目之一,因此我们在中提琴的创作、技术练习及风格演绎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这首作品的精髓,不断提升中提琴的理论知识与演奏技能。

猜你喜欢

中提琴勃拉姆斯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感知、认知与演绎整合下的中提琴表演艺术教学新探——以咏叹调《请让我哭泣吧》创编教学为例
中国交响乐作品中的中提琴作用及其演奏技法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老余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祭献奏鸣曲(组诗)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亲爱的克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