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产业在河北省围场县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2021-12-01李文忠蒋瑞萍

中国果菜 2021年2期
关键词:围场马铃薯

李文忠,蒋瑞萍

(1.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河北围场 068450;2.河北省承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河北承德 067000)

近年来河北省围场县委、县政府在推动“三农”工作纵深发展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上,借鉴了其他省市的做法[1-3],从马铃薯繁种、品种结构、加工规模、销售渠道以及品牌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究,坚持以“种薯脱毒化、品种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种植机械化”建设为目标,按照提高淀粉质量、扩大鲜薯外销、开发种薯产业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和结构调整力度。在优化区域布局、种薯繁育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种薯基地、贮藏设施、鲜薯外销、品牌打造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使马铃薯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本文分析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优势,提出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建议,以期发挥马铃薯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指导作用。

1 围场马铃薯产业现状

马铃薯是围场县传统的优势农作物,种植已有140多年,从“皇家贡品”到“保命食粮”,再到“第一重点产业”。1997 年围场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马铃薯之乡”。目前,马铃薯产业已形成了产销的完整链条,成为围场种植业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围场马铃薯跌宕起伏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种薯为吃饭到种薯为挣钱的转变[3];技术上从传统守旧到创新集成的转变;实现了“小土豆”到“大产业”的转变,形成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

围场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近几年基本稳定在5 万hm2,占河北省马铃薯总种植面积的1/4。平均每667 m2产量达到2 200 kg,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总产量165 万t,单品作物产量跃居全国首位[4-6]。截至2019 年马铃薯产业已突破23 亿元。目前围场县正逐步实现从马铃薯种植大县向产业强县的奋进。

2 围场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

近年来,围场马铃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得益于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技术创新等几大优势。

2.1 自然资源优势

围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北纬41°35′~42°40′、东经116°32′~118°14′,属于马铃薯优质“黄金产区”,日照量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马铃薯品质好、薯型好、营养元素含量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围场县森林覆盖率高,绿色植被面积大,空气质量优,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围场水资源丰富,境内有伊逊河、小滦河等6 条主要河流,流量为42 亿m3,地下水储量近2 亿m3。围场交通便利,北靠内蒙,南邻京津,距北京340 km,货运汽车当日可达北京、天津、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张家口、济南等大城市。同时,京通铁路贯穿境内,年吞吐量350 万t,通达的交通为围场马铃薯的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技术优势

为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纵深发展,提高马铃薯的产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围场县先后成立了马铃薯科研所、国家级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马铃薯产业技术服务专家团等技术研究、推广、服务等专门机构。组织中、高级技术人员完成技术成果近40 个,制定技术规范和地方标准7 项,示范、推广、集成新技术13 项,围场县在马铃薯产业上已处于全国科技研发、标准制定的领先地位。

2.3 组织优势

围场县委、县政府适时把马铃薯产业列为“薯、牛、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之首。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举全县之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专门成立围场马铃薯产业发展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马铃薯产业发展实践中的组织管理、项目申报、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等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已注册家庭农场705 个,专业合作社3 145 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1 763 人。从事马铃薯种植的大户近700个,脱毒优良种薯应用率达100%,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率达100%。围场已经形成“政府推动+技术促动+社会服务组织带动+产加销贮拉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2.4 品牌优势

围场县曾被评为“全国马铃薯之乡”“全国马铃薯绿色原料生产基地”“全国十大马铃薯主食化示范基地”“河北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先进县”等称号。围场马铃薯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河北省十佳名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知名品牌。这些品牌知名度高,影响深远,不断提升了围场马铃薯公用品牌影响力,使围场县的优质马铃薯及马铃薯深加工产品打通了销售渠道,远销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7]。

2.5 产业链条优势

近年来,围场马铃薯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品质的提升和产量的增加,围场县经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生产、销售、加工、鲜储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条,确保了马铃薯产业的良性发展[8]。生产上形成了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科技化、产品优质化、经营集约化。销售上扶持建设产地薯菜批发和交易市场13 个,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交易销售,消化了1/3 的马铃薯。在深加工环节中,建成工艺先进、环保设备齐全的马铃薯加工企业9 家,年加工能力50 万t,有淀粉、淀粉制品、全粉、主食、休闲食品等系列加工产品,并培育了2 个河北省著名商标、4 个名牌产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为适应市场需求、延长产品供应时间,围场县建成了百吨以上仓储保鲜库(窖)67 个,储藏能力达到150 万t。加之上千个薯民自建的储鲜窖,满足了全县剩余商品的全部储藏,实现了“藏薯增值,提高效益”的目的。同时还吸引、聚集了周边马铃薯产品在围场储藏销售,围场逐步成为中国北方马铃薯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3 马铃薯产业在围场县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目前马铃薯产业正在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在围场县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1 引领作用

围场县紧紧抓住马铃薯这个主导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如建设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有机富硒功能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级种薯脱毒繁育中心、建设北方马铃薯集散中心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紧紧结合起来,互动互助,精准扶贫,并牵头组建了河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推广“政府+产业联盟+龙头企业+专业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引领吸纳了上千家农业经营体,带领10 多万薯农稳定增收,逐步脱贫[9]。

围场县吃透了中央、省、市要求的精神和战略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经济腾飞、环境优化等工作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3.2 品牌作用

围场县在抓优、抓强各种产业项目工作和活动的同时,品牌建设上持续用力。品牌是市场角逐的主要方面,因此要把品牌做大,持续不断地培优做强围场马铃薯产业。目前,围场县马铃薯产业已树立“中国百强品牌”“中国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等多个名优品牌,市场影响力、认可度正逐步提升,近年来正持续打造“十佳名优品牌”“主食化品牌”,在此基础上争取尽快进入国家品牌序列,力争把围场打造成“百万吨精品、百亿元产值、百年老字号”的马铃薯强县。坚持培优做强围场马铃薯的公用品牌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在这些名优品牌的影响下,围场马铃薯鲜品及加工产品不断销售到全国各地,并向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10]。

3.3 服务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马铃薯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大作用,围场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创新服务模式、服务方式,开拓服务渠道,千方百计地为薯农们服务。如农业部门组织科研人员、科技推广人员研发和推广马铃薯先进生产技术,龙头企业重点探索“政企产学研推一体”的技术路线,培育家庭农场、专业生产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进行种植加工和贮藏,提高马铃薯单产,提升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此外,围场县商业部门、扶贫开发部门、电商部门、旅游部门和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办公室等探索的“有机绿色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电商农业、美丽乡村、扶贫开发同频同步”发展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效果明显,创新了服务方式,拓展了服务渠道,提高了服务质量,使围场薯农看到了“薯光”,获得了信心和勇气,更加坚定了做优做强马铃薯产业的信念。

4 马铃薯产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措施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乡村振兴要到2050 年全面实现,这一战略设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视为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因此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也是推动围场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

4.1 突出规划引领

进一步优化乡村振兴和马铃薯产业的长期规划和阶段性规划,用规划指引方向,目标引领未来。把乡村振兴战略与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社会治理、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振兴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目标、一抓到底。在规划修改完善中要坚持突出围场特色,积极探索“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功能农业、电商农业、美丽乡村、扶贫开发同步”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和经营机制,既辐射带动了本县区域的相关从业者,也给产业同行提供了经验[11-14]。同时,围场马铃薯产业活力得以更大程度地释放,马铃薯产业链条被进一步拉长,马铃薯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得更加紧密。

4.2 突出项目带动

实践证明,不论是工业经济、城市经济,还是产业经济、农村经济,项目建设永远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主引擎”,必须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战略定力不动摇,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4.2.1 在招商引资上持续用力

招商引资是补齐围场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时刻都不能放松。围场县应继续强化全产业链发展观念,围绕农业产业链的拉长、延伸,积级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品效益高的龙头型、基地型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与优势农产品相配套的种植基地、加工布局和市场营销体系。

4.2.2 在品牌建设上持续用力

品牌是市场角逐的主要方面[15],因此要把品牌做大,持续不断地培优做强围场马铃薯产业,在维护原有的“中国百强品牌”“中国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称号的基础上,持续打造“十佳名优品牌”“主食化品牌”,争取尽快进入国家品牌序列。最终利用这些品牌把围场打造成“百万吨精品、百亿元产值、百年老字号”的马铃薯强县。

4.2.3 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持续用力

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广泛,包括田园环境建设、居住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文明环境建设等,而且时间长、任务重、难度大。一定要遵循“实际、实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人制宜。宜种则种,宜林则林,宜游则游,集中精力持续加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美丽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旅游带,设立马铃薯观花节、丰收采摘节和活动体验精品园,把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文明建设之中。

4.2.4 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上持续用力

总结落实《围场2012—2020 年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确定《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实现目标的占比,然后取长补短,修订规划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打造产业支撑点,加大家庭农场和园区建设。种薯、功能薯、加工薯、鲜食菜薯合理布局,确定目标,重点打造,使之成为行业“风向标”,提升为国家级马铃薯第一品牌。强化土地流转导向,支持家庭农场和马铃薯园区建设,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引领马铃薯发展方向。

打造高效物流园。真正建成与市场交易、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发布、价格形成、质量检测为一体的规模大、档次高、服务功能强、服务范围广的物流园。使之成为立足围场,连接内蒙京津、服务华北、辐射全国、冲向世界的马铃薯物流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

打造马铃薯文化中心。充分挖掘围场马铃薯“皇家贡品”文化。把清朝皇家设置的木兰围场引进种植马铃薯之后成为贡品的文化底蕴发掘、整理、保护和宣传出来。与休闲旅游产业相结合,定期举办中国(围场)夏秋马铃薯文化艺术节活动,邀请摄影艺术家进行摄影比赛;邀请文学艺术家开展征文、书画展示比赛,邀请有关部委、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高端论坛、学术交流;每年举办一次马铃薯丰收节活动,邀请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举行经验交流、商务洽谈、市场互动、合同预签等重大活动。同时,邀请新闻媒体对各种活动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跟踪报道,以提高围场马铃薯文化的知名度。

打造生态优先的良好氛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采石、采砂、采矿等企业,限期将破坏的场地进行栽树,种花种草,尽快恢复生态面貌;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绿化美化的同时,进一步延伸绿色种植加工的产业链。三是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确保人们“舌尖上”的安全,让人们吃的放心。

4.3 突出人才培养

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同样如此,在人才引进、培育上应加大力度。处理好走出去、引进来、留下来的关系。让农村的优势产业吸引人,让优美环境留住人,让高精端企业引进人。一方面千方百计留住外引人才,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加大本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的培训培育力度,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有荣誉感的职业。

4.4 突出资金保障

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信贷资金的支农模式。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一是深入研究策划项目对口对接,最大限度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二是吸纳社会资本,鼓励下乡创业;三是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打捆撬动使用,重点支持;四是完善小额信贷机制,解决微小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借款难的问题,总之要确保达到资金高收益、群众真受益、多方都满意的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围场马铃薯
娄烦推动马铃薯良种行动
马铃薯有功劳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围场县档案局方志办配合央视完成《中国影像方志·围场卷》拍摄工作
2017,谁的江湖
冀北围场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围场县坡改梯工程助推水利扶贫攻坚的经验与思考
定边马铃薯
马铃薯主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