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误”为“悟”,激活学生思维

2021-12-01江苏省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胡芳怡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9期
关键词:错误题目思维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 胡芳怡

学习是思维高度活跃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也是无可厚非的。当错误发生时,教师要具有慧眼识珠的能力,充分挖掘错误中的潜在价值,引发学生认真思考,化“误”为“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最显著的变化就在于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对学生错误信息的捕捉和利用更为显著。在传统教学中,当错误发生时,教师往往会直接忽略或是置之不理,更有甚者,对学生提出严肃的批评、指责,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不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而如今,教师能够坦然地面对错误、善待错误、利用错误,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应有的保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巧借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错误的发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现象,是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展现形式。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将错误问题抛还给学生,同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巧借错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领域对错误知识进行自主辨析,在互相讨论、辩解中获得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一系列题目,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26÷3=?多数学生很快通过计算给出了结果,但有部分同学却将答案写成了26÷3=7……5。面对学生给出的这样的答案,教师并没有直接做出错误判定,而是引导学生对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展开思考,分析、讨论计算中发生错误的真实原因,适时、适当地指出错误之处,并让学生自主总结出:在有余数的除法计算中,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强化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正确认知,教会了学生验证的方法。

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计算中的小错误,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深度挖掘知识蕴含的本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本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借助错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给出的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正确答案,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而这些答案的出现并不是偶然为之,其中必然蕴含着学生独特的思维。基于此种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地发现错误,挖掘、捕捉错误中的亮点,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给学生创造机会深入细致地思考,引领学生自主找出错误发生的原因,尤其是在学生出现意料之外的答案时,教师更要细心倾听、精心指导,促使学生萌发创新的思维意识,挖掘学生智慧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个圆,并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画图过程。结果学生极尽努力地想要画出一个规则的圆,但总是不能很好地画出。教师并没有“激动”,而是顺势引导:大家说一说,为什么不能很好地画出圆呢?学生各自阐述自己不能画圆的原因,教师则适当地展开引导,让学生借助他人的错误对自己的画图过程进行“纠错”,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画出一个圆。经过讨论、总结、操作,学生很快归纳出画圆的方法:“点”固定、距离保持不变。

案例中,教师借助学生不能画圆这个错误,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讨论,让学生借助他人的经验完成自己的操作过程,启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圆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善待错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很多人认为,完美的数学课堂就是没有任何错误发生的教学课堂。殊不知,错误才是使课堂大放异彩的必然经历。学习是一个思维高效活动、积极探索的过程,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错误发生时,教师一味地指责、批评,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根本,且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害怕出错,失去探索知识的信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发生的错误,积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坦然面对错误,深挖错误的产生原因,促进学生思维的快速运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旅馆中有25 间双人间,45 间三人间,问这个旅馆可住多少人?题目内容没有更多的思维之处,极为简单,但却有同学列出了错误算式:(25+45)×2。教师略作沉思后,让错误学生将解题思路表达出来。学生说:是看错了题目,将所有房间看成了双人间。教师紧抓学生思维亮点,引导学生顺着错误思维继续思考,居然发现了全新的解题方法:(25+45)×2+45。教师再次引导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进行计算?又有学生提出,既然可以看成是双人间,那么也可将所有房间都看成是三人间,于是又给出另一个答案:(25+45)×3-25。

案例中, 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的错误而生气,而是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展开教学活动,给学生机会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并从中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将错就错,突破学生思维定式

课堂上错误的发生是屡见不鲜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盲区,限制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思维产生了定式,造成认知发展的错误,而长期如此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高度关注,将错就错,在正视错误的同时,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思维朝不同方向发展,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定,走出思维误区。

例如,在教学《认识千米》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辆汽车行驶了300( )(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一位学生信心百倍地说道:是300 千米。其他同学也附和说:是300 千米。只有一位同学小心翼翼地说出不同意见:我觉得括号内也可以填“米”,一辆汽车行驶了300 米。其他同学面面相觑,有的点头同意,有的摇头否定。教师让这位同学说一说他的想法。学生说道:千米和米应该都是正确的,如果是千米,那么汽车行驶的时间就比较长;如果是米,说明汽车行驶的时间比较短。其他学生认真思考后,同意了上述观点,对千米有了全新的感知。

案例中,教师利用课堂上一个小小的错误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使学生的认知思维不断发生碰撞,突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加深了学生对“千米”的认知,使学生对千米的理解更加透彻。

五、巧用错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各种不同的错误,有时候,教师遇到这些错误会心急如焚,但急于求成的心态只会使学生加深错误,很难改变学生状态。教师应该做的是将错误转化为有用的教学资源,借助错误引发学生及时关注,让学生主动展开思考,通过与他人的思辨、争论实现思维的突破,排除思维障碍,引导学生思维产生新的碰撞,从而使学生逐渐发现错误、排除干扰,实现知识的内化,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学生在单位填写中出现了这样错误:一只公鸡大约重3 克,一个桃子大约重750 千克。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从生活中找出与之相对比的事物,从而展开讨论、辨析。学生认真思考后,向大家分析、解答:今天早上我刚称的体重,显示体重为36 千克,而一个桃子的重量为720 千克,是我体重的20 倍,显然是错误的;一枚硬币的重量大约为1 克,五枚硬币就是5 克,一只公鸡的重量远远超过五枚硬币的重量,所以也是错误的。就这样,学生在思考、对比、分析中找出了错误,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案例中,教师巧借生活现象和事物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认知、理解找出了错误的根本原因,并对错误进行了合理纠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摆正心态、及时引导,化“误”为“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数学课堂的发展。

猜你喜欢

错误题目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错误中成长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追根求源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