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施路径与行动策略
——以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校为例

2021-12-01□林

中小学校长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丝路课程学校

□林 霞

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在二战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它最初是为了促进国家间的理解、维护国际社会和平,后来被各类区域性国际组织、各民族国家所关注,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也拓展为培养全球素养的未来公民。[1]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并不断深入参与国际公共事务,国际理解教育成为21 世纪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早在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就有相关国外经验介绍和基本理论探讨的学术论文,然而专门的实践探索类论文主要在近十年出版,这类论文主要关注校本课程、主题活动或环境建设如何促进国际理解教育。[2]杭州市南肖埠小学立于时代之需,着眼于国际化城市建设趋势,从2013 年起就积极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主动构建“丝路春雨”特色课程,通过课程创生、空间突围、“云梯”搭建三大路径,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

一、南肖埠小学百年历程与“一带一路”的关系

杭州凯旋教育集团南肖埠小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上城区属公办小学,前身可追溯至成立于晚清时期宣统二年(1910 年)的公立学区东郊学塾,至今已有111 年的办学历史。2013年加入凯旋教育集团时,南肖埠小学以国际象棋为基础进行国际理解课程建设,逐步构建起学校国际教育体系。

南肖埠小学坐落于新老城区的衔接点上,入可传承“精致和谐”的传统地域文化,出可拥抱“大气开放”的当代杭州胸怀。依托全新的凯旋教育集团,学校可以近距离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指导,这些都为学校发展创造了全新的机遇。南肖埠小学的国际象棋课程发轫于1995 年,最初以双休日兴趣班的形式进行,随后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历经多次校本课程革新,逐步积淀,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有普及、有提高、有实践、有成果的区域精品课程。南肖埠小学的学生还在各类国际赛事、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国际象棋比赛中获奖。国际象棋特色兴起之后,学校将棋理之中的核心理念“走好每一步”作为校训并引申出“成就每个人”的办学宗旨,生发出培养“其乐少年”(具有国际视野的“懂礼仪、乐学习、勤实践、有特长”的现代中国公民)的目标,构建起更为完善的学校文化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一带一路”的“丝路精神”和学校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公民这一目标相契合,因而学校借“丝绸之路”的特殊历史地位,将国际理解教育整合进学校教育体系中。通过课程开发、环境创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提供多样途径。

二、3I 课程创生:开发实施多层多类课程

学校着眼于未来世界的形势与需求,奠基融通中外、畅行世界的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未来人才培养,在已有国际象棋特色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国际理解教育。学校优化国际理解课程,已经进入了学科整合的新阶段。学校以“自我理解素养”(Identity)、沟通合作素养(Interpersonal)与跨文化理解素养(Interculture)的“3I”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积极进行国际理解多层多类课程的创生与实施。

(一)理解世界:开发实施专题课程

学校在整合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开发了《我与世界》一套三册国际理解的专题读本,读本设置了四大板块:自然地理世界、社会生活世界、文化艺术世界、历史文明世界,下设40 个主题。《我与世界》是国内中小学较早开发实施的学科渗透型国际理解教育的专题课程,它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知识。学校开发“丝路春雨”特色课程,引入“一带一路”的历史、沿线国家的文化等丰富资源,通过课程知识的整合,形成正确认知世界、连接世界的知识经验。

(二)开阔视野:创设实施活动课程

多年来,学校先后开设了40多门拓展性社团活动课程,分校级、年级两级实施。其中年级类课程在周五下午集中推出,校级类在周二至周五分别推出,两类社团课程分别定位于普及和提高,以满足学生的选择性需求。其中,“走向世界”“国际礼仪”等校级活动课程凸显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特色,通过世界文化教育与国际礼仪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多元文化;年级类活动课程通过游戏活动,培育学生国际视野,为他们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下扎实基础。

(三)体验“丝路”:探索实施综合实践课程

学校将原有的“品德+”大德育课程、“丝路春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研学旅行”课程积极整合,探索实施纳入“南小娃儿的西游记”课程,努力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城门,走出国门。课程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线索,引导学生以“一班一国”为载体,了解对应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努力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三、空间突围:营造国际教育理解特色环境

空间的设计会影响到身临其境者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国际理解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学和活动上,而且需要通过环境的创设,让学生浸润在国际理解教育的特色环境中。作为一所中心城区小学,南肖埠小学利用有限的物质空间,创设虚拟情境,以此形成国际理解教育环境。

(一)世界文化大观园:班级环境建设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空间,班级环境建设促进学生加深对“一带一路”沿路国家文化的理解。每个班级认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以黑板报、学习小报的形式分享研究成果,使学生在漫步校园时仿佛进入世界文化大观园。各班级之间进行定期交流探讨,形成“南小娃儿的西游记”“南小娃儿的模拟联合国”特色空间项目。

(二)“丝绸之路”3D 地图: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对校园空间进行整体设计改造,将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学校首先将“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分类概括为三条路线,按低、中、高段让每个班级各认领一条路线,每个班级在组内路线上选择国家,对其文化、饮食、服饰、风土人情等进行探究,再现真实的情景;其次是一千零一夜,聆听丝路故事,探索“丝绸之路”上的人物故事,表演丝路故事;最后是一个红石榴的旅程,体验西市买卖,探索“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品尝“丝路”美食。通过“丝绸之路”的3D 地图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对“丝绸之路”有直观的体验,进而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

(三)国际教育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

学校主动以网络信息化手段开启虚拟空间实现“空间突围”。学校以泛在网络、智慧教室和数字资源为基础,突破校园围墙的限制,拓宽学生认知和实践的边界,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让课堂与世界,让学生与资源、与他人、与世界作必要而充分的连接,通过连接培育智慧。在信息化时代,通过互联网的运用让学生能够突破学校地理空间,在互联网世界中成长为具有批判思维的世界公民。

四、“云梯”搭建:驱动教师自主发展

一所学校最核心的教育力量是教师队伍。学校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积极打造党员教育、干部培养、教师研修三位一体的特色化教师发展学校品牌——“步云师院”,促进学校人才队伍快速成长,形成国际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

(一)选树“最美教师”,强化师德师风

学校对照“四有”好教师标准,深入实施“清廉教育”“清廉学校”建设,以“寻访南小最美教师”为抓手,挖掘和培育典型人物、典型细节、典型经验,选树榜样,构建学校教师文化,全方位树立教师美好形象。

(二)构建“五心课程”,赋能专业发展

学校精心设计师训项目“国际视野下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改进24 学时培训”,以“五心课程”整体框架为指导,优化师训内容结构:爱心——职业感悟和师德修养,诚心——学校文化和团队精神,慧心——教育艺术和管理技巧,匠心——实践技能和科研素养,童心——情趣特长和儿童心理。创设“微步加油站、新步管理课、逸步分享会、云步大讲坛”等不同载体,融合报告讲座、课堂问诊、师徒结对、跟踪指导、网络研修等形式,分层、分类、分龄精准研修,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建立“学分银行”,驱动自主发展

在运用“互联网+校本研修”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过程中,学校不断完善教师研修的督导考评制度,将教师学习态度、学习积分、学习成效与综合考评相结合,整合原有“基础性积分、选择性积分”评价制度,尝试建立虚拟“学分银行”,探索实施“积分兑换”功能,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研修、力求精进的内驱力。

经过多年的创建,学校深耕学科渗透型国际理解教育,构建了有深度的课程体系,打造了有广度的校园空间特色,培养了有响度的师资队伍。在这三条途径共同铺设下,南肖埠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不断深化,成为中小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示范窗口,为同样面临传统转型困境、校园规模小与培养目标宏大之间矛盾的学校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一条可能性路径。

猜你喜欢

丝路课程学校
丝路•山海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丝路新政
学校推介
丝路遐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