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辨是非繁荣医学学术 思想碰撞助推医学发展
——《医学争鸣》杂志刊发重要学术观点评述

2021-11-30袁天峰刘佳倩黄良田空军军医大学陕西西安710032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医学理论

袁天峰,吴 涛,刘佳倩,崔 悦,黄良田(空军军医大学,陕西 西安 710032)

医学是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法宝。从古至今,从医者们无不践行着普施悬壶济世仁爱、勇攀医学科学高峰的崇高职业追求,在医海生涯中书写大医人生的壮美华章。所谓医者,治病救人也。人们将医护人员尊称为白衣天使,就是对医者的无上崇敬和高度赞美。进入新世纪以来,医学发展驶入快车道,并赋予了医学新的内涵,从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再到整合医学,每次都是一次全新的革命。特别是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医护这个特殊职业,再次受到了广泛关注,人们对医学发展和健康需求寄予了更高期望。然而,可喜的是,无数从医者们在捍卫白衣圣洁、维护医学尊严这一伟大事业中默默无闻耕耘着、任劳任怨奉献着、脚踏实地奋斗着,对医学快速向前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医学期刊也从未缺席过,特别是对于医学观点的辩论、医学思想的传播、医学成果的发布以及医学研究的助推,更是争鸣性期刊的职责所在。

作为国内惟一的一本争鸣性医学学术期刊,《医学争鸣》杂志遵循“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的办刊理念,以刊发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为己任,把发表重要的医学学术观点作为立刊之本,试图把学术观点摆出来,以期经过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明辨医学是非、繁荣发展学术的目的。为此,本文梳理了《医学争鸣》杂志自创刊以来发表的重要学术论点,拟从首发整合医学论文备受广泛关注、理论教学临床研究开展如火如荼,刊发假说设想论文开阔全新思路、借势发力集智攻关产生重要成果,发表争鸣探究论文引发思想碰撞、明辨医学是非带来学术繁荣进步三个方面阐述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给医学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旨在为医学工作者今后深入探讨学术问题、广泛开展学术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凝聚智慧力量,达成广泛共识,进一步促进医学学术大繁荣、大发展。

1 首发整合医学论文备受广泛关注,理论教学临床研究开展如火如荼

人类社会活动离不开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实践。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任何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成熟推进,很大程度取决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可靠性和前瞻性。作为维护人类健康的医学,其医疗实践活动更是如此。如是,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在总结分析近百年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给医学技术发展之利弊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HIM)新理念[1-10],该理念系统回答了医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为医学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是继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之后医学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该理念一经提出,在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从理论研究、到教学实践、再到临床应用,掀起了对HIM研究的热潮。

1.1 HIM理念的提出

2012年4月,樊代明院士高屋建瓴,撰写的“整合医学初探[1]”一文投入《医学争鸣》杂志,该刊于当年第2期以开篇之作予以首发。随后,樊代明院士先后又撰写了“整合医学再探[2]”“整合医学纵论[3]”“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4]”“生命科学与整合医学[5]”“整合医学——医学发展新时代[6]”“HIM,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方向[7]”“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toward a new era of medical advancement[8]”“整合医学的内涵与外延[9]”“HIM,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由之路[10]”等有关HIM的多篇文章并相继发表,同时主编并出版了《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9卷,由此奠定了HIM理念的理论基础。截至2021年4月,在樊代明院士提出HIM理念的9年时间里,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给予了强烈呼应与支持,撰写了大量有关HIM的学术研究论文。其中,《医学争鸣》杂志共刊发HIM研究论文110余篇,内容涵盖医学管理、医学教育、医学基础、药学、心理学、健康学、护理学、中医学、康复医学、急诊医学、口腔医学、老年病学、妇产科学、肿瘤医学、眼科学、临床内科学、临床外科学等各个学科。从发表的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教学实践方法可行,临床应用扎实有效,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进展,形成了一系列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1.2 HIM基础理论研究深入

在理论研究方面,各路专家广开言路,对HIM产生的必然性、存在的合理性、应用的可行性以及时代的先进性及其理论内涵分别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董尔丹院士系统地阐述了HIM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与主要内容,结合自己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我国医学研究的管理经验,探讨了我国医学研究及其管理过程中的整合模式,提出了HIM是传统医学观念创新和革命的理念[11]。李晓强硕士从医学体系的产生和变迁角度对HIM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时至今日,现存的医疗体系仍有数种,但体系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在现有的基础上以最小成本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求。面对多种医疗体系现状,我们应该通过“医学的初衷”这一本原认识来评价不同医学体系的优劣,继而取长弃短,整合新的医学大体系,而HIM正是保证这一大医学体系实现的有效途径[12]。孙新红教授以“医学是‘人’学”为题[13],赵保民教授以“临床医生与HIM”为题[14],分别从价值归宿和临床实践对HIM的可行性予以了论证。张洪雷等专家在分析HIM产生的时代背景后,从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层面阐述了HIM的时代先进性,指出HIM模式的产生顺应了疾病谱的变化和时代健康需求,是中华民族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和提供的中国方案[15]。蔡治祥、崇为伟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论述了HIM的理论内涵,认为许多医学理论渗透着哲学思辨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医疗临床实践及医学发展方向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并进一步指出HIM模式的构建代表着世界医学正迈向整体化的运行趋势,体现了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在医学领域的统一,标志着HIM范式的开创,是践行“知行合一”的典范[16-17]。以上专家学者紧密结合发展中的医学现状和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从多学科、多角度对HIM理论进行的全面、系统而又深刻的论述,更加丰富和完善了HIM的理论体系。

1.3 HIM教学实践方法可行

HIM理念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从理论的提出到实践中的应用,需要经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因此,在教学实践方面,医学教育就成为了联结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的主桥梁,而《医学争鸣》杂志也将HIM在医学教育及各科教学中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作为HIM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基础医学课程模式改革、到新型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再到具体学科的应用,全方位阐释了HIM理念对医学教育及教学的深刻影响。在刊发的教学实践文章中,付小兵院士等针对性地提出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问题和弊端,通过对国内多所医学院校的整合改革策略与成功经验的调研,总结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强调医学整合需要各个领域的协调与合作,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等角色的全面参与和有机整合,为HIM理念在医学教改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8]。冯巩等全科医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将HIM理念融入全科医学的发展,提出了学科发展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人才培养的整合、区域与院校的整合四个“整合”理念[19]。毫无疑问,HIM与全科医学整合下的这四个整合理念为建设新型全科医师队伍提供了新的方向。徐昌水教授直指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存在的弊端,设计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模式[20]。扬州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龚卫娟教授深入思考传统课程体系以及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优缺点后,形成了“器官系统课程与传统教学体系的整合在省属医学院校的实践经验”,为HIM理念融入医学生培养的教学改革效果提供了很好的例证[21]。查定军、赖少侣等专家教授将HIM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由起初的教学设想变成了促进各学科发展的典型实证[22-23]。这无不说明,无论是对教学体系的改革、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是对各个学科的发展、临床效率的提高,都显示出了HIM理念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4 HIM临床应用扎实有效

在临床应用方面,最有说服力的就是HIM的可行性。只有经过临床应用后行得通的理论并再次指导临床实践,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实现医学的应有价值。临床上各个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分割的,其内在往往有着紧密而深入的联系,有时某一学科的疾病牵涉到其他许多学科。无论是内科还是外科或是专科,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或是中西医,都需要加以整合,只有变“零散”为“整体”,以“整合”促“诊疗”,才能达到快速救治效果,实现患者心康体健目的。刘宏艳、黄锦等学者回顾了陈可冀院士和陈香美院士团队利用HIM思想对冠心病和IgA肾病诊疗而开展的系列研究工作,探讨并发现其中蕴含的中西医整合方面的优势,为整合后的中西医更好地指导今后临床实践提供思路、方法和经验[24-25]。专科疾病实施整合诊疗,其效果更是立竿见影。在这方面,临床专科医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刘倩博士等从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防治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控制H. pylori传播,应整合预防、治疗、社会、环境等多方面优势[26]。李渊等作者通过回顾淋巴瘤样丘疹病的文献,归纳总结出目前最新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对临床预后具有影响的基因,以及可以用来靶向治疗的分子,在HIM思想的指导下探索可实现的、易于操作的诊治流程[27]。任雁林副教授在对一例不孕症患者“成功手术、失败治疗”的病案讨论中,反向思维,分析原因,找到了利用HIM理念解决当下临床诊治中突出矛盾的这个锐利武器[28]。临床科室繁多,疾病千变万化,牵涉方方面面,《医学争鸣》杂志在刊发的HIM研究论文中还对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性疾病、生殖内分泌疾病、血液疾病、盆腔疾病、眼底疾病、口腔疾病等多种临床科室疾病实施多学科整合、整合多种考量因素的HIM理念分别进行了阐述,从临床应用角度丰富和完善了HIM理念,为医学第三次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1.5 HIM为医学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个新理念从提出到成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HIM理念的提出已经有9年的时间,在这9年时间里,在樊代明院士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工程院与空军军医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以此为基础全国各地成立了20多个整合医学研究院和25个医学与其他学科联合的跨界联盟,同时还相继成立了以地市级医院为主体的200多个临床整合医学中心,形成了强大的研究阵容,整合诊疗手段不断创新。目前HIM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关HIM研究的书籍(《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已经出版到第9卷。其宣传网站已在上海成立,有120位院士、120万医生参入其中。166位院士正式联名向国家申请成立中国整合医学会。每年举办的整合医学大会在参会人数、学术质量、社会影响方面,堪称中国医学史之最[29]。可以说,樊代明院士提出的HIM这一重大医学理念,将影响着今后一段时期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医学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再到整合医学时代,医学向前发展的步伐势不可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蓝图已经绘就,第三个重大医学时代向我们昂然走来。樊代明院士提出的HIM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临床上不断完善的整合诊疗方案将为2035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整合型的医学研究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学教育体系、医学预防体系、医学管理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展开全方位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HIM,形成更多高质量的HIM研究成果,将HIM研究不断推向深入,推动HIM研究快速向前发展,是这个时代赋予从医者们的历史责任。我们相信,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地朝着2035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谱写医学发展新的辉煌!

2 刊发假说设想论文开阔全新思路,借势发力集智攻关产生重要成果

在人类思想史上,最有成果的发展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思想路线的交叉点上,即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和设想。假说和设想是研究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智力手段,其作用是产生新的科学思想。当假说和设想适用于各种情况,则可上升到理论范畴,如果达到一定深度,甚至可上升为“定律”[30]。《医学争鸣》杂志中“医学假说”和“医学设想”栏目的设立为自由学术开阔了新的天地,为学术争鸣搭建了广阔舞台,也为临床疑难疾病诊治提供了可能。

2.1 繁殖力与寿命的关系探讨引发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

近年来人类精子数量的下降受到广泛关注,普遍认为是环境污染惹的祸。病理学专家王瑞安教授从“速度越快、时间越慢”这一物理相对论到“寿命越长、繁殖力越慢”这一生物相对论,在《医学争鸣》杂志发文,提出了“寿命延长可能是导致人类精子数量减少的主因”假说,并从“精子数量下降与环境污染无关”和“寿命延长也不归功于环境污染”两个方面予以论证,继而得出“寿命与繁殖力的相互消长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一重要认识[31]。而围绕这一命题,几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繁殖力与寿命之间的关系讨论就此展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尤富生教授从逻辑学、数学、物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繁殖力与寿命有一定的约束关系,但是否为反向的普适定律有待进一步考证。生物学博士刘宏颀教授从种群调节理论方面进行了阐释,认为繁殖力与寿命(应特别强调是个体寿命)成反向相关关系,这是种群自然平衡和平衡密度所限定的,但对于受到干扰较小的物种而言,则突破了这一限制。作为生态学学者的王孝安教授从生物会在分配给生存和繁殖的能量之间进行权衡的能量分配原理角度,对寿命与精子反向关系作了充分的肯定。动物学教授师长宏博士从实验室大小鼠的繁殖与死亡情况更是支持了上述观点。而动物学博士高飞教授则认为人的精子数量下降是由环境污染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所引起,他指出虽然机制的解释不同,但人类的寿命延长和精子数量下降这一反向运动事实并没有异议[32]。理不争不明,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辩论和讨论,说明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否能将此界定为定律,还需要更多相关学者探讨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从这一观点又引发了另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自然选择的标准应注重繁殖力还是寿命,即给主流的生物学理论——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了一个潜在的挑战。这也是《医学争鸣》杂志开设“医学假说”栏目的目的,希望籍此引起更多的医学争鸣,达成更多的医学共识,产生更多的医学成果,形成更多的医学定理。

2.2 癌变机制假说为癌症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长期以来,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关系以及肿瘤的治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是当今探讨的热门话题。Hanahan和Weinberg提出,将“逃避凋亡”作为肿瘤的特征之一,被广泛引用,基本上是科学界的“共识”[33]。但我国学者于2014年10月在《医学争鸣》杂志上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由于细胞凋亡的增多,才导致肿瘤细胞不得不持续地增殖,为求得更好的生存环境,肿瘤细胞才转移到其他器官,继而提出了“凋亡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假说”[34]。而张丰博士在通过分析细胞为什么分裂后,从渗透压是细胞分裂的原动力角度,提出了“细胞分裂和癌变机制新假说”,该文刊发于2019年《医学争鸣》第3期上[35]。为了弄清机制,张丰博士所在实验室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就细胞内渗透压如何促进细胞分裂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渗透压不但可以直接促进细胞分裂,还可以直接启动DNA复制,与细胞骨架协同改变细胞形态从而调节细胞分化,这一重要论点为癌变机制研究打下重要基础[36]。随后,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他们借势发力集智攻关,从目前流行的癌变机制假说如基因突变假说[37]、非整倍体假说[38-40]和结构组织场假说[41-43]中,剥丝抽茧,再次基于细胞膜的半透膜性质和渗透压原理,提出细胞内渗透压调控机制损坏导致癌变的新假说,认为细胞内渗透压调控机制损坏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推测通过改变细胞内渗透压可特异性地杀死恶性肿瘤细胞,进一步完善了假说内容,形成了细胞内渗透压失控致癌学说[44]。从渗透压失控可能致癌假说到渗透压致癌学说,张丰博士为癌症治疗找到了一种类似青霉素杀死细菌的方法,即借助细胞内的渗透压杀死肿瘤细胞,该方法不再考虑恶性肿瘤基因突变的异质性,因此可能成为一种简单和广谱的癌症治疗方法[44]。但肿瘤毕竟是当今社会的多发病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人类在无法完全攻克时,一系列假说就成为了探讨肿瘤治疗的重要话题。章铭等提出了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可能(至少部分)来自其起源细胞,利用肿瘤自身的转移特性,定向定位诱导肿瘤细胞,这将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法[45]。吴秋芳等专家认为,大脑是机体的神经调控中枢,主宰机体一切功能活动,肿瘤细胞同机体的其他细胞一样,都源自同一祖细胞,其发生发展同样摆脱不了大脑的调控,并从应用颅脑手术治疗非颅脑疾病[46-47]得到启示,继而提出了“治疗癌症应从调控大脑入手”这一医学假说[48]。袁文臻博士从微环境、免疫、炎症、自噬、新生血管破坏、应激、微生态等角度对胃一点癌的机制提出假说,为胃癌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49]。戎志斌博士等提出了“脾虚-线粒体-有氧糖酵解-肿瘤关联”病因病机新假说,旨在为肿瘤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探索新靶点、开辟新思路[50]。还有专家从肿瘤是代偿综合征的角度,重新给肿瘤定义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提出综合防治、调整内稳态、带瘤生存、与癌共舞应对代偿综合征的策略[51]。在提出各种假说的基础上,各路专家也对肿瘤的治疗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从肿瘤的早诊早治到中晚期治疗[52-53]、从放疗到化疗再到靶向治疗[54-56]、从中庸治疗到中西医结合治疗再到手术治疗[53,57-58],在癌症治疗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造福更多的癌症患者。

2.3 医学设想为医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在“医学假说”栏目基础上设立的“医学设想”栏目,同样给医学研究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为解决医学难题带来了曙光。《医学争鸣》杂志为“医学设想”栏目圈地,正是希望通过这一平台,邀约更多学者参与,提供更多新颖思路,实现更多技术突破。

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中,目前无法解决膝下动脉“渐进弥漫”闭塞而导致的腔内介入治疗中动脉闭塞段无有效流出道及动脉扩张后的通路无法维持的现实状况。针对这一医学难题,张光磊副主任医师团队总结既往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并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了“利用高血流冲击压力保持已扩张的动脉通畅、利用加压血流的冲击使闭塞段逐步开放、使‘休眠’的侧枝动脉和微血管开放、持续的脉冲压力直接促进闭塞部位动脉侧枝生长”的“腔内加压冲击法治疗膝下动脉弥漫闭塞的设想”,并阐述了该设想中腔内冲击疗法的优点以及该设想的实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此设想的实现,该团队正在开展相关的临床治疗观察和动物模型建模和验证实验,期望能为严重膝下动脉闭塞疾病的治疗开创新的方法,避免肢体缺血坏死和截肢的发生[59]。耳鼻喉头颈外科专家徐定远博士根据前期研究发现及逻辑推理,提出“调控细胞内信号通路对喉癌进行多靶点精准治疗的设想”,认为在摸清内皮素1(ET 1)/内皮素受体(ET R)轴诱发喉癌细胞信号具体传递通路和主要节点蛋白的基础上,可以对细胞信号传递通路上的多个节点(即细胞膜受体、细胞内转递蛋白到下游各效应蛋白)进行有效干预,进而彻底阻断ET 1/ET R轴的信号传递,为喉癌实现多靶点、多通路的精准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60]。丁绍祥主任医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和心衰早期患者实施心功能评估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提出了“基于时间射血分数评估心功能的设想”,这将在临床应用上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心衰患者早期识别及预后风险评估、尽早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并适时辅以药物治疗、延缓症状发展、降低死亡率产生积极影响[61]。

纵观《医学争鸣》杂志创刊以来的10年间,共刊出“医学假说”和“医学设想”文章35篇,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借势发力,集智攻关,把假说变成学说,把设想变成现实,为医学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3 发表争鸣探究论文引发思想碰撞,明辨医学是非带来学术繁荣进步

思想是学术交流之魂,争鸣是学术繁荣之本。学术争鸣,不争不明。没有争鸣,就没有学术生命力;惟有争鸣,才能迸发出万丈光芒,带来学术更大的繁荣。《医学争鸣》杂志中“学术争鸣”“学术探讨”“观点与视角”等栏目就是为学术争鸣和观点商榷而设立的,旨在引导医者从争鸣中进一步引发思想碰撞,在商榷中更深入辨明是非,达成一心同归、共克医学难题之目的。

3.1 在争鸣和商榷中推动血液循环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血液循环到底是“心心说”还是“肺心说”,这在哈维血液循环理论中早有定论。但我国学者蒋宏岩主任医师通过多年研究,以《是“心心说”,还是“肺心说”?——整合医学理论对哈维血液循环理论的修正》为题撰文,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提出了“人体内存在以肺脏为中心的血液自然上行、下行运动学说”,并且运用整合医学的方法,将现有的医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进行整合,从血液循环理论逻辑上的矛盾性、血液循环理论同客观事实的不一致性、血液循环理论缺少逻辑上的简单性三个方面对哈维血液循环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比较两者的区别,从逻辑上的完备性、同事实的一致性和简单性及理论的预见性等角度,对血液循环理论进行了评价和修正,建立了新的血液运动理论体系[62]。随后,郭文杰副教授因阅读蒋宏岩主任医师一文有感,撰写了《心脏不再是血液循环的中心吗?》一文,就“肺心说”“心心说”与蒋宏岩老师提出了磋商。文章通过阐述哈维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理论,论证了心脏的中心地位。该文同样是在比较了两种不同的血液循环学说之后,得出“肺心说”理论模型存在缺陷,进而提出“肺作为血液循环的中心,理论依据不足”[63]。这一思想交锋和观点碰撞,通过对经典理论的修正和假设,更有益于推动该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对深入研究医学和把握生命现象,具有重大意义。争论的本身在于试图通过否定之否定,促进理论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这场理性交锋、实证研讨的氛围下,蒋术一博士也加入到了辩论中,并以《血液真的循环吗?——整合医学与血液循环概念的更新》为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在HIM思想的指导下,对“心心说”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试图以“肺心说”代替“心心说”这一理论,认为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只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过渡性理论,而当经典不再经典时,新旧理论将发生更替[64]。在学术研究中,人们的观点不一致,思维方式不一样,研究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这样往往就会引发学术争鸣。在对该问题的整个研究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惟有争鸣,才是科学发现的源泉。

3.2 在辩论和碰撞中逐步形成中西医整合发展思路

观点的交锋和辩论,势必引发新的思考,产生新的共鸣,达成新的共识,并将以新的智慧推动医学快速向前发展。中西医整合发展的思路就是在观念碰撞和治法辩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对其研究也从未间断。一百多年以来,中国民间、医学界、政界围绕中西两种医学的学理、价值、两者的关系,及其在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内的地位等问题产生的争议、冲突不断,甚至酿成严重的政治事件[65]。那么,到底如何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医学争鸣》杂志就此展开了讨论。郭文杰等专家首先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论述了中西医文化的差异,认为中西医的冲突是中西方地方文化的冲突、解释模式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认识观念的冲突,是地方性文化观念在医院这种狭小空间的碰撞,这种冲突并不能绝对地被优劣二分,而是各有其优势和特点,均具有促进现代医学发展的内在价值[66]。唐汉庆教授在分析中西医差异时,认为中医学发展是以经验医学为特征,注重整体宏观的系统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行辨证论治,而西医学是以实验科学为基础,注重还原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行辨病论治,并提出了中医与西医应该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诊断和治疗优点、在特定条件下结合的发展路子[67]。毕礼明博士从中西医讨论交流寻找共同语言的角度阐述了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并期待未来发展的道路由中西医结合能够尽快产生一种新兴的学科体系[68]。段为钢教授从追求“真”和“理”的角度,分析了中西医结合过程中低、中、高三个层次,认为只有基于中医“理”的指导发现西医新的“真”,或者基于现有西医的“真”归纳总结出新的中医的“理”的高层次结合,才能有望为医学研究产生突破性成果[69]。张玲教授从中西医学称谓争论及历史变迁谈起,并以屠呦呦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发现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说明了中西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竞争融合的发展格局和历史潮流[70]。别玉龙博士通过回顾中西医结合历史进程,梳理其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现阶段中西医结合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后,继而提出了中西医整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71]。通过讨论交流,专家学者们不是在中西医的分歧上找问题,而是在如何促进中西医发展上找方法,从而达成了中西医从结合、到融合、再到整合的医学学术新观点。有些专家学者还对中西医整合提出了具体建议及对策,在方法层面上为中西医进一步整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措施[72-73]。

3.3 在探讨和交流中达成H. pylori防治共识

观点不只限于两人的辩论和商讨,往往更多人的参入方能凝聚更大智慧。《医学争鸣》杂志对H. pylori的报道一度引发关注。一个小小的细菌,何以能引起众多医学研究者的兴趣?究其原因就是H. pylori引起的疾病波及的病种多、对人类的危害大。目前对付这一棘手的“敌人”成为医学上的一大难题。多项研究表明,H. pylori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多种消化性疾病乃至心脑血管、内分泌、呼吸、泌尿、血液等多个系统均有相关性[74-82]。H. pylori胃炎京都全球共识虽将H. pylori定义为传染性疾病[83],但关于H. pylori传播机制目前尚不甚清楚。更重要的是其感染情况不容乐观,治疗面临诸多挑战。有人认为,人对人[84-89]和经水源[84-85,90]可能是H. pylori的传播途径。也有人认为,H. pylori可能经呼吸道传播[91]。目前对H. pylori感染诊断没有异议,但对其治疗众说纷纭。感染H. pylori后需要全民根治吗、H. pylori根治后利与弊各是什么、H. pylori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是否适合国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又在哪里,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全民根治是否合理的问题上,程永波副教授等从胃内微生物群及H. pylori感染群体、致胃癌程度、与胃癌以外疾病关系以及目前根除效果等方面提出异议,认为某些特定群体根除H. pylori是合理的,但范围无原则扩大尤其是对不加区别根除所有H. pylori阳性者提出反对[92]。廖远泉等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认为H. pylori感染者全民根除治疗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平衡的负面影响[93]。张步鑫则以治疗实例告知读者,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根除H. pylori后病情改善并不明显[94],这同时也佐证了程永波副教授的观点。刘倩等从H. pylori感染防治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从治大于防到防治并重”“从中医优势防治H. pylori”“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防治利弊”“从整合医学角度看防治并重”的防治策略[26]。陈瑶等在分析根除胃H. pylori利与弊的基础上,指出“辨证-辨病-辨体”的中西医整合医学模式有望成为治疗H. pylori感染相关疾病的最有效途径[95]。以上讨论,对H. pylori及其感染者初步达成了防治结合、中西医整合治疗的共识。

《医学争鸣》杂志2010年创刊以来,以大量篇幅在“名家论坛”“专家述评”“专家论坛”“学术争鸣”“学术探讨”“观点与视角”等栏目中,对一些带有观点性的文章进行了重点报道,发表颇具见地的医学观点千余条。有些观点表达鲜明[96-97];有些观点值得商榷[98-99]。有时作者在文章中谈言微中[100-101];有时作者在文章中一针见血的驳斥某一观点[102-104]。这些观点和看法有的是医学上的热点问题,有的是医学上难点问题,还有的是医学上的重大问题。经过《医学争鸣》杂志所提供的平台进行广泛讨论,有些问题豁然开朗,有些问题迎刃而解,还有些问题正在拔丁抽楔。

4 结语

一纪一轮回,相约十二年。回望过去,走过十二个春秋的《医学争鸣》杂志一路风雨兼程,在明辨医学是非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人倍感欣慰。“医海无涯,探无止尽。”“要想识得庐山真面目,必须来到此山中。”在学术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见地在《医学争鸣》杂志刊发,更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交流,形成更多的医学学说,达成更多的医学共识,实现更多的临床应用。

“思想只有被实践照亮,才能根本影响人类的历史选择。”社会发展有其规律,医学发展亦是如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思想开放、学术自由、理性包容的今天,但愿国人创造出更多属于自己的医学原理、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为促进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医学理论
理论学习中心组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