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1-11-30王有军

现代农机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业带杂豆中药材

王有军

(赤城县农业农村局,075599,河北张家口)

为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精品农业,大幅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结合赤城县农业种植现状,根据区位优势和气候特点,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1 农业种植业现状

1.1 耕地状况

全县常用耕地面积3.867 万hm2,退耕还林1.66万hm2。其中平地有2.533 万hm2、坡地1.333 万hm2,水浇地有1.2 万hm2,膜下滴灌0.9 万hm2。

1.2 种植结构现状

全县播种面积4.327 万hm2。粮食作物耕地及播种面积3.193 万hm2,其中:玉米2.18 万hm2,谷子0.28 万hm2,马铃薯0.4 万hm2,杂粮杂豆0.333 万hm2。经济作物耕地面积0.673 万hm2、播种面积1.133万hm2,其中:蔬菜0.933 万hm2(含复种面积0.4 万hm2),中药材0.14 万hm2(含退耕地林药兼作面积0.06万hm2),油料、糖料及林果0.06 万hm2。

2 发展目标

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水平,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产品品质,提升产品效益,提高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充分利用地表水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特色蔬菜、道地中药材、麒麟西瓜、节水优质“张杂谷”、特色优质杂粮杂豆、鲜食玉米、特色果品等特色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2万hm2以上。

3 产业布局及发展重点

3.1 打造七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充分发挥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农业生产优势,以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为目标,重点打造七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1)蔬菜产业带。以马营、云州、独石口、赤城、镇宁堡、样田、龙门所、雕鹗、龙关、田家窑、后城等十一个乡镇为主产区,打造生菜、西兰花、白菜、甘蓝、架豆、西红柿、彩椒等蔬菜种植产业带。到2021 年,露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0.827 万hm2。

(2)“马营西瓜”产业带。以马营、云州、龙门所三个乡镇为主产区,打造“马营西瓜”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基地,依托品牌优势,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强化示范带动,提升发展水平,逐步形成产业优势。2021年,面积达到0.133 万hm2。

(3)中药材产业带。以马营、云州、样田、炮梁、雕鹗、田家窑、龙关七个乡镇为主产区,重点打造“赤城赤芍”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基地和北苍术、柴胡、防风、黄精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充分利用撂荒地和退耕还林地林药兼作持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中药材种植,培育形成产业优势,通过创建特优区、打造品牌、培育加工集聚,带动全县中药材面积扩大、质量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2021 年,种植面积达到0.233 万hm2。

(4)“张杂谷”产业带。以田家窑、龙关、雕鹗、龙门所、白草、云州六个乡镇为主产区,重点发展“张杂谷”种植基地,发挥“张杂谷”抗旱、优质、高产的优势,加大推广力度,增强“张杂谷”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张杂谷”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转型。2021 年,全县“张杂谷”种植面积达到0.333 万hm2。

(5)杂粮杂豆产业带。以马营、独石口、云州、镇宁堡、龙关、白草、三道川七个乡镇为主产区,发展燕麦、藜麦、荞麦、黍子、豆类中等杂粮杂豆种植基地,发展绿色、有机生产,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引进外地加工企业和培育本地加工企业,提高加工能力,促进产业发展上档升级。2021 年,杂粮杂豆种植面积达到0.4 万hm2。

(6)鲜食玉米产业带。以田家窑、大海坨、雕鹗、赤城、样田、龙门所、云州等七个乡镇为主产区,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实现规模种植、订单生产。2021 年,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到0.333 万hm2。

(7)特色果品产业带。以雕鹗、后城、炮梁、大海坨、东卯五个乡镇为主产区,发展苹果、桃、欧李、海棠、软枣猕猴桃、葡萄等特色果品种植基地,通过新品种引进、示范引导,推动特色果品产业逐步发展。2021 年,特色果品种植面积达到0.02 万hm2。

3.2 发展三大产业加工集群

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的优势,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选取经营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后劲足、带动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蔬菜冷链加工、杂粮杂豆产品开发及加工、中药材精深加工等三大加工产业集群,带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4 发展路径

4.1 规模连片打造

强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逐步打造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打造千亩、万亩成方连片示范区,形成特色产业带。聚集各类经营主体,引导土地流转,实行合作化运营、规模化种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农民全方位参与、多渠道增收的融合模式,着力构建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龙头带动、融合发展。

4.2 强化龙头带动

培育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产业基地”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形式,通过统供、统管、统销,提高组织化水平。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建设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4.3 加强科技支撑

以农业农村部和北京市科委对口帮扶专家指导培训为技术依托,培育产、学、研、推、企的科技创新联盟,加快产业转型,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巡回指导等服务,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培育壮大生产联合体,打造全产业链协作模式,提高联合体的综合服务能力。

4.4 推动绿色发展

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发展抗旱耐旱中药材、果品、杂粮杂豆等农作物品种种植;推进节肥节药工程,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长效控释肥深施,加大力度推广病虫害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机械除草替代化学除草剂使用;推进废旧地膜回收体系建设,强化废旧地膜及时处理。

4.5 推进品牌建设

依托“赤城赤芍”“马营西瓜” 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冰山梁”公用商标等,建设品牌示范种植基地并示范推广,开展推介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品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猜你喜欢

产业带杂豆中药材
科技创新引领 振兴杂豆产业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雁门关地区杂豆新品种筛选试验
京喜与澄海玩具产业带携手
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路径研究
论区域分工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打造“彩金名片”——吉林杂粮杂豆顺势突围
吉林杂粮杂豆品牌战略发布会在农博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