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综述

2021-11-30张晴柔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院虹口区海派

张晴柔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021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2021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在上海市虹口区顺利召开。本届论坛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由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基金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承办。论坛以“数字化转型和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为主题,围绕“全球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其作用”“上海: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之城”“文化是城市竞争的核心与主要内涵”“城市空间的人民性”“设计,上海与城市生活”等系列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论坛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的揭牌仪式、第一批特聘研究员的授证仪式、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研究文丛和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智库文丛首发暨赠书仪式。本届论坛的举行,正值2021“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暨首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举办,与“世界城市日”的主题研讨高度契合。来自中国、挪威、阿根廷、埃及、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文化官员、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与会,分享对于世界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真知灼见。

论坛开幕式环节,中共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广杰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虹口区推进北外滩新一轮的开发建设的目标与前景。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德忠强调,当今世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挪威奥斯陆市市长玛丽安娜·博尔根在线致辞,她高度评价了奥斯陆和上海20年来的文化合作,重点介绍了两市共同举办的儿童艺术展,指出让城市中的儿童体验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埃及最高文委秘书长、国家图书管理局局长希沙姆·阿兹米的线上发言则指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推动,埃及也制定了“2030埃及远景计划”和“数字埃及计划”,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目标。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市长奥拉西奥·拉雷塔在线感谢上海在疫情期间对阿根廷的捐助,畅想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在疫情后的重新定位。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强调,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进程已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数字化转型与城市软实力建设成为彰显上海城市能级提升的有力抓手;我们应向世界讲好上海故事,展示上海的多样文化特质,并促进世界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3月,是直属国家高端智库上海社会科学院,主要以设立“城市文化”学位点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基础的研究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的揭牌仪式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指出,成立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的主要目的是打通学界与业界、城市文化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壁垒,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推动城市文化的创新建设。他宣读了首批特聘研究员名单,包括Aldo Cibic(意)、Wolfgang Rohr(德)、毛时安、史依弘、邢建榕、伍江、任仲伦、刘士林、孙甘露、坂井洋史(日)、苏智良、李欧梵、吴俊、吴越、汪涌豪、陈丹燕、陈东、陈建华、陈思和、茅善玉、林春城(韩)、罗康瑞、金宇澄、周振华、赵丽宏、施大畏、姚尚建、秦朔、徐建刚、诸大建、黄昌勇、曹可凡、曹嘉明、曾刚、滕俊杰、薛理勇等36人。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研究文丛、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智库文丛在论坛上首次发布。这套丛书共分三个系列:《海派文化新论》、“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系列”“海外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系列”。其中,《海派文化新论》在海派文化的生成与嬗变中,多维度阐释海派文化的时代价值;《创意城市:空间生产与城市活力》《全球城市:文化维度与国际经验》《文学城市:文化想象与本土实践》《城市民俗:时空转向与文化记忆》《公共文化:城市实践与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创意经济与中国阐释》从多个维度探讨城市软实力的塑造与提升;《韩国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日本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东南亚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以海外与本土视角分别考量上海的文学文化研究。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王为松先生将此套丛书的首发版赠送给虹口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吴强,期待该套丛书的出版为上海城市文化研究带来新的启迪和推动。

主旨演讲环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建华主持,他高度评价了我国城镇化的成就,指出在接下来的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我们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从经济功能、文化艺术、跨文化融合、开放包容、文化创造力、影响力等多维度解读了全球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其作用。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前德国驻上海总领事Wolfgang Röhr梳理了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尤其展望了北外滩成为城市新地标的前景,还对上海通过数字化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香港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回顾了打造上海新天地的过程,并认为上海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上后劲十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联合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围绕城市与人的关系,从八个方面讨论了关于上海未来城市如何凸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哲学思考。同济大学荣誉教授、孟菲斯学派创始人Aldo Cibic介绍了一些国际最先进的城市更新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上海社区改造方面的实践。五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在全球视野下展望上海城市软实力发展的前景,提出了深刻的观察、思考和建议。

嘉宾对谈环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主持,路易酩轩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吴越,人文财经观察家、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古籍所教授陈建华三位嘉宾参与对谈。对谈围绕“城市记忆与海派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三位嘉宾结合自身人生经历,讨论了对上海的个人体验与客观认识。秦朔认为上海“开眼向世界”并追求众善的传统,是外乡人将上海视作精神故乡的原因;吴越提出上海城市活力的来源是在传承中充满着创新;陈建华从传媒的角度分析了海派文化的特点,以三个节点讲述了上海进入世界图像记录、进入现代性的进程。三位嘉宾的跨界讨论展现了海派文化的传承、创新、包容,给参会者带来了一场丰盛的精神盛宴。

10月29日至11月1日,五个平行分论坛如期举行。专家学者围绕“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与区域实践”“网络文学的多元建构”“新时代城市文化软实力”“社区营造与海派文化”“NFT与艺术的未来”五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和热烈交流。论坛聚焦城市文化新热点、新走向、新问题,对上海在全球城市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院虹口区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上海社会科学院
是我,是我,还是我?
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创新——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论坛报告
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关系研究
路画廊落户恒大古玩城 浦东打造“新海派”画廊创意集聚区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