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以统编版教材《伯牙鼓琴》教学为例

2021-11-30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卢欣然

青年心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子期伯牙知音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 卢欣然

丰富的想象力是实现儿童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重要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句话不但强调想象力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想象力的培养与开发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新形势,着力改变过去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状况。就语文学科而言,新课程极为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其中,特别提到了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作家用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绚丽、生动和感人的世界。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通过想象,能够唤醒相关的记忆,感受自己未知的经历,体验文字背后传达的内容,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本文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音乐之美以及伯牙、子期的知音情谊。短短83 个字的古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以想象到多种画面和情境,对伯牙、子期的心心相印有更多的共鸣。

一、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情景交融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关键。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字背后表现的故事中。这一过程,能够吸引学生课上的参与和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上所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愿意想下去,这样一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伯牙鼓琴》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画面感的故事情境。“两人相见恨晚,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赶来,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个冰冷的墓碑。”在悲伤的配乐之下,通过教师娓娓道来的故事,学生自然地走入伯牙失去子期的悲伤之中。如果说前面还是两人相见的欣喜和激动,而后画面一转,学生仿佛突然来到江畔子期的墓边,眼前出现了伯牙在子期墓边悲壮的诗赋场面。相信这一时刻,没有人的目光和思绪会游离在课堂之外,都聚焦在伯牙和子期的身上。

因为文本中的人物和出现的时代离学生较为久远,学生也很难感同身受两人的经历,但两人流传至今的知音情谊却是广为流传的。创设两人离别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痛失子期的伯牙是怎样的悲痛欲绝、破琴绝弦呢?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可以创所欲言、尽情想象。这种情境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走进文字背后的画面有重要意义。

二、引导学生欣赏插图,补充想象内容

古文因为与现代生活距离久远、表述不同,时代背景也有所差异,学生理解起来会稍有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就要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补充课外知识。而这一过程,千万别忽视文中插图的作用。统编版教材中,每篇课文几乎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插图生动还原了文字,表现了作者的想法,对读者的想象进行了丰富和补充。结合插图,我们能够猜测人物的经历、身份以及作者的特点,补充头脑中已有的经验。

伯牙弹琴、子期听琴的插图,生动直观地还原了两人相识、相知的场景。大树下,二人由一首古琴曲产生了共鸣,因此惺惺相惜。伯牙坐在旁边投入地弹奏着《高山流水》,一会儿想到泰山、一会想到流水,琴声中也表现着自己的心意。子期站在古琴前陶醉其中,听出了琴声中表现的像泰山一般巍峨、像流水一般浩荡的志向,因此不禁赞叹。图片上两人的穿着打扮非常不同,能够看出伯牙穿着官服,而子期就是樵夫打扮。两人身份、地位明显不同,却能称为相互的知音,由此学生能想到知音与外在事物毫无关系,而共同的爱好和志向才能成为彼此的知音。

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丰富想象画面

语文课不能缺少朗读,读中体会、读中感受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古诗文的学习,要重视朗读,特别是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学生能够从中读出画面,丰富自己的想象,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意境。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朗读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首先,一读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二读,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三读,要读懂意思。在朗读的逐层进阶中,学生要读懂作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伯牙鼓琴》的教学就是通过学生的多层次反复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伯牙得知音之喜与失知音之悲。借助泰山和黄河的图片,通过教师引读,学生读出泰山的巍峨气势和流水的浩荡壮阔。这之中,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等多种方式都可以运用。通过学生朗读和教师的指导与评价,帮助学生读出伯牙的心声和志向,读出伯牙遇到子期的喜悦和激动之情。“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感受需要学生边读边丰富头脑中的画面,想象伯牙弹琴时琴声中传达的心声和志向,以及子期听琴的入境。而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读出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与寂寞。在朗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了伯牙与子期相识、离别的情境中,想象也随之丰富了。

四、走进情境补白内容,拓展想象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把白纸上的黑字依旧翻译为具体事务。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我们是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想象文字背后的情景的。同时,我们也能够通过对文章空白处进行补白,拓展想象的深度和广度。对语言文字的空白处进行想象和补充,能够调动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逐渐建立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在《伯牙鼓琴》的课堂上,教师首先以“用音乐展现自己志向的伯牙,遇到了他的知音欣喜万分。除了巍巍泰山、汤汤流水,他们还会怎样默契地一个弹、一个听呢?”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展开合作,演绎伯牙、子期一个善弹、一个善听的内容。这是对文章内容的想象补白,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走进伯牙、子期的知音情谊中。然后,教师提出“假如你是伯牙,遇到这样一位听懂你琴声、更懂你志向和心声的子期时,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补写伯牙遇到子期时的欣喜与激动,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精妙。例如:学生会说,“吾遇子期,真乃如鱼得水也”。“善哉!千金易得,知音难求”、“有子期这一知音,人生无憾也。”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补白,走进了伯牙遇到子期的激动之中,拓展了想象力。

作家刘白羽在谈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是生活中种种具体的动人形象,打动你,给你带来思想、认识,你通过复杂的生活形象,才提炼出你的一点理解、一种思想、一分诗意,这是作品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被情感所激发和加强的想象。语文学习不能脱离想象。通过想象,学生能与作者建立情感共鸣,与文章建立联系。教师在课上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从文字到画面再到艺术形式,进而体会作家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总之,通过大量教学实践发现:小学阶段是有效培养想象力和激发思维潜能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广泛联系生活实践进行大胆的想象,这不仅有益于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求学精神。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循创新思维的客观规律,运用适当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语文学科素养,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子期伯牙知音
重逢
知音
晏殊的忘年知音
转身①
高山流水
香 樟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火风与霍尊:是父子,更是知音
我与青山相媚好 琴同流水共知音
伯牙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