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胃壁肌层缺损1例

2021-11-30潘家华王雪松朱宇飞

安徽医学 2021年11期

张 雪 潘家华 陈 燕 王雪松 吕 勇 朱宇飞 王 亮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性,日龄5 d,因“纳差2 d、反应差1 d”于2020年10月8日收入我院。患儿系胎龄41周,第2胎第2产,顺产出生,出生体质量3 300克,出生时无窒息缺氧病史,羊水清、量正常,Apgar评分1分钟8分、5分钟10分。患儿出生后为母乳喂养,出生2天内有呕吐现象,约每天3次,初期吐出清水样物质及不消化奶液、无咖啡色样物及胆汁,后吐出黄绿色物质;入院前2天出现吃奶差,未再呕吐,皮肤黄染较前逐渐加重,外院皮测胆红素18.3 mg/dL,入院当天反应差,无青紫,无抽搐,无尖叫,大便仍为胎便,小便量可。母亲年龄29岁,血型为O型RhD阳性;父亲血型不详;家族无特殊疾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9.5℃,呼吸56次/分,心率205次/分,血压测不出,神清,反应极差,弹足底刺激无哭声,全身皮肤中度黄染,皮肤弹性差,面色晦暗,口唇青紫,前囟稍膨、张力偏高,呼吸浅表、不规则,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对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可,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稍膨,腹壁稍红、张力不高,肝肋下2 cm、质软,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消失,双手握拳,双上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肌张力减低,原始反射未引出,双侧阴囊可触及睾丸、无红肿,四肢末端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5 s。入院时,生命体征监测提示体温较高、血压测不出、心率快、呼吸浅表,四肢末端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诊断考虑“感染性休克”,立即给予积极扩容、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加强抗感染,监护生命体征,完善相关检查。

辅助检查:血检提示白细胞8.05×10/L,中性粒细胞比例57%,淋巴细胞比例30.8%,血红蛋白215 g/L,血小板397×10/L,常规C反应蛋白79.0 mg/L,降钙素原>100 ng/mL;钾6.1 mmol/L,钠140.01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4.4 mmol/L,尿素氮16.8 mmol/L,肌酐121.2 μmol/L,谷丙转氨酶236 IU/L,谷草转氨酶379 IU/L,白蛋白32.7 g/L,新生儿胆红素225.0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14.9 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4.8 s,乳酸>12 mmol/L,血氨233.0 μmol/L。入院1 h,完善床边腹部立位平片检查,提示膈肌下方游离气体、无胃泡影,见图1,主要诊断消化道穿孔、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立即急诊,请儿外科会诊;入院2 h,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发现自贲门开始直至近幽门处胃大弯前壁肌层缺损,范围约2 cm×4 cm,近贲门处胃大弯侧穿孔,穿孔灶直径均约1 cm,胃、肠管周围大量脓苔附着,肠管粘连明显,术中行“小儿肠旋转不良Ladds术+小儿阑尾切除术+胃修补术”,切除膜样胃壁组织送病理学检查,提示胃壁肌层缺损。术后腹部立位平片提示双侧腹脂线模糊,见图2,考虑存在腹膜炎,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美罗培南(珠海联邦,批号:200720901)加强抗感染、丙球及白蛋白对症支持,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护胃、加强静脉营养、改善微循环,保持胃管及引流管通畅、镇痛等处理,术后2周,阴囊B超提示左侧睾丸扭转,当时再次急诊进行“左侧睾丸探查+腹股沟区脓肿切开引流术”,给予抗感染、补液、预防出血等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奶量经口完成,拔出胃管及腹腔引流管,期间住院26 d好转出院,出院后定期随访至今,吃奶及排便均正常。

图1 双侧膈下大量游离气体(术前)

图2 双侧腹脂线模糊(术后)

2 讨论

新生儿胃壁肌层缺损在新生儿疾病中比较少见,目前其在孕产妇产检期无法达到早期发现和排除,胎儿出生后开奶喂养可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呕吐、腹胀、拒奶、青紫、反应差或哭闹加剧、呼吸困难等,多在出生后3 d内起病,常在胃穿孔后就诊,若临床发现不及时,出现大量肠管粘连、坏死及全身重症感染、肝脾粘连、多脏器功能障碍等致死率较高,临床死亡原因多为感染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45%~80%,术后存活率为45%。本例患儿临床症状与此相符,术后病理证实胃壁肌层缺损,符合此诊断。

新生儿胃穿孔原因尚不清楚,多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机制主要考虑:①新生儿胃壁肌层发育不良或缺如,在胚胎早期及胚胎第9周出现胃壁环形肌及斜形肌、纵肌发育缺损有关,研究认为先天性胃壁缺陷是全身发育迟缓的一部分,存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消化道多发畸形等;②窒息缺氧或感染导致胃壁肌层坏死,机体缺氧时,全身血流重新分配,胃肠道血流分布减少,胃壁肌血供缺失,引起胃壁肌坏死而穿孔;③胃内压增高学说:胃壁肌发育有欠缺或薄弱部位,在胃内充气或进食后胃内压增高,致肌层发育不良部位胃黏膜组织破裂穿孔。

本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伴有弥漫性腹膜炎征象,结合腹部立位平片检查并不难诊断。由于胃穿孔在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对于临床上出现纳差、呕吐、腹胀、反应差,需要警惕该疾病可能,X线可协助诊断,一经诊断,需要早期手术治疗。术中给予病变组织切除和胃壁修补,术后合理的呼吸及营养管理、精心护理保驾护航,以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争取达到临床较高质量的存活。目前对于新生儿胃壁肌层缺损的防治,需要早期识别及诊断、早期手术,重点要提高产前诊断技术、生后早期诊断和预防胃穿孔技术,以期达到临床有效预防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