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句法优化的南浔近代私家园林空间特征研究

2021-11-29张清海张山峰赵晨晔

关键词:荷花池南浔藏书楼

张清海, 张山峰, 赵晨晔

(1.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 农业农村部景观农业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5)

南浔位于浙江北部的湖州地区,旧属吴兴郡,自南宋建镇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园林荟萃,群贤辈出[1]。童寯[2]于《江南园林志》中记载:“宋时江南园林,萃于吴兴。南宋以来,园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也。而以湖州、杭州为尤。”即使在清末我国传统园林造园形势大不如前,湖州私园亦渐次衰颓,南浔镇依旧逆势而上,造园活跃程度更胜往昔。童寯评之曰:“吴兴园林,今实萃于南浔,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就民国实况而言,南浔保存的园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仅次于苏州[2]。南浔至今仍然留存的近代私园主要有4座,分别是小莲庄、颖园、嘉业堂藏书楼、述园,是研究江南近代私家园林的典型。

南浔近代园林现有研究成果总体数量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关注园林的兴衰演替、造园艺术、平面修复以及中西杂糅的形式特色等方面[3-6]。研究方法多采用文献考证、实地测绘、图像采集等手段,偏于对园林进行定性评价,缺乏定量化研究。园林空间是园林艺术价值的精华所在,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其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富于变化和流动性等特性能使有限的空间带给人更丰富的空间体验和趣味感受[7]。如何对这种主观性体验进行量化分析是研究传统园林空间的重要课题。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和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的理论和方法[8],近年来逐渐被运用到园林景观空间的研究中[9-11]。笔者借助空间句法的研究手段,将园林空间限定要素进行图示语言转化,并因地制宜地将在以往多数研究中被忽略的植物要素考虑到视线可遮挡要素中,从而优化空间句法模型。而后运用Depth map量化分析软件,并结合现有的定性研究,综合分析南浔现存近代私家园林的空间特征。

1 研究对象概况

根据园林规模大小及现存状况等因素选取南浔大、中、小3座典型的近代私家园林——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颖园作为研究对象(图1)。通过对三者进行量化对比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南浔近代私家园林的内在空间逻辑,并在对比总结的基础上探索空间句法在园林研究中的现实意义。

图1 平面图及其主要游线Fig.1 The floor plan and the main tour ronte

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颖园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12]。3园均为当地丝商巨富所建,位于临河滨水地段。颖园建于中国近代初期,为宅园。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建于中国近代中后期,为郊园。3座园林均为山水园,各景点基本呈现环水而设的布局特征,充分传承了传统园林的造园特色。小莲庄由刘氏义庄、家庙和园林3部分组成,其中园林区面积约占全园的2/3[13]。园林建筑围绕“挂瓢池”布局,主要集中于西南两岸。园区东南角设园中园,与外园似断非断,连绵不绝,颇具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特色;嘉业堂藏书楼与小莲庄同属刘氏,两者之间仅以一条河道相隔。园北设藏书楼,南侧为园林空间(约占3/5)。园林部分以瓶形荷花池为中心布置景点,池中设岛,筑亭名“明瑟亭”,东西三曲桥通两岸,岸上分别设有“障红亭”与“浣碧亭”,在平面上3亭基本呈等腰之势,两两之间,相映成趣[14];颖园建设最早,以中部假山为界,划分为内外两园,内园以水池为中心,各景点环水而设;外园筑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玉香阁),楼前空间较空旷平坦、以植物景观为主。

表1 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颖园基本概况

2 图示语言转化与模型搭建

2.1 图示语言转化

空间句法可视层与可行层平面模型建立的前提是需要将园林中影响视线渗透和步行通行的要素进行科学化的界定。而影响游人在园林中视线和通行的园林空间限定要素主要有建筑、围墙、假山、水体、植物[15]。以下对各要素合理地转化为平面图示语言进行分析说明。

2.1.1 建筑

建筑内部空间的界定要素主要由墙体、柱子、门、窗组成。其中实体墙和柱子可遮挡视线及阻碍交通,因此在可行层与可视层平面模型中分别用线段和圆圈绘制。门具有通行和连接室内外视线的功能,因此在平面模型中留白处理,本研究视离地面1.60 m高的断面宽度为门宽;漏窗起到透景的作用,可作为室内外视线联系的介质,因此在可视层平面模型绘制时予以留白处理,在可行层中用线段绘制。

2.1.2 围墙

围墙在南浔近代私家园林中的运用较为常见,主要起到空间分隔的作用,多数时候会结合漏窗与门洞,具体处理方法与建筑中墙体、窗、门的处理方法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2.1.3 假山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影响园林空间构成的假山主要有3种类型:大体量假山、湖石驳岸和散置景石。对于大体量假山而言,它对空间的限定作用十分明显,对游人的通行及视线均会产生阻碍,因此将其平面投影的形态在可视层和可行层的平面模型中绘制出来。至于假山登道与假山洞穴,在可行层上留白处理。对于湖石驳岸和散置景石而言,在可行层中会起到阻碍通行作用,因此在平面中绘制其平面投影。而在可视层中,由于其体量小且高度不一,因此笔者将离地面低于1.60 m的景石留白处理,将离地面高度高于1.60 m的景石断面宽度视为其平面宽度,并将其投影绘制于平面模型中。

2.1.4 水体

由于水体高度基本位于普通人视线高度之下,因此在可视层中留白处理,但是水体的存在会对游人的通行造成影响,故可行层中按其边界形态绘制。

2.1.5 植物

植物要素随季节变化较大,枝叶繁茂时和落叶时可营造出不同的空间限定效果,影响可视层面对空间的限定。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3园中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平均配比约为4∶1,尤其是嘉业堂藏书楼,常绿与落叶植物配比接近5∶1,此外3园中乔灌木平均配比约为1∶1.6(表2)。可知3园中所配植物皆以常绿为主,嘉业堂藏书楼最为突出,且灌木配比较高,林下视线遮挡程度大,故植物为不可忽视的遮挡要素。本研究将高度高于1.60 m、配置密度大的植物组团纳入可遮挡要素中,在可视层与可行层平面模型中绘制出其距离地面1.60 m处的截面投影(图2);分枝点高于1.60 m的散植或孤植乔木在可视层和可行层中绘制出其距离地面1.6 m处的树干截面投影(图3);高度不足1.60 m的植物组团或单棵植物在可视层中留白处理,在可行层中绘制其平面投影(图3)。

表2 3座园林的植物类型及数量调查

图2 阻挡视线的植栽Fig.2 Plants that block sight

图3 视线可穿越的植栽Fig.3 Plants that can be seen through

2.2 模型搭建

首先,以各园内现有平面布局情况为基准,初期参考朱均珍《南浔近代园林》中相关平面图,后经实地调研、测量修正。再利用AutoCAD软件对园林要素进行图示化处理后,按1∶1比例矢量化绘制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颖园3座园林的可视层和可行层平面模型,并导出为DXF格式。

其次,将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颖园的DXF文件分别导入空间句法量化软件Depth map中,采用视域分析法,分别计算3园的可行层和可视层的连接度、整合度、深度值3个指标形成分析图[16]。分析图中颜色越暖,数值越高。连接度表示某一空间与其直接相交的空间数,反映空间之间的渗透性,空间连接度越高,渗透性越强,与周边连接越好;整合度表示一个空间与局部空间或整体空间的关系,反映空间的可达性,空间整合度越高,可达性越强;深度值表示从空间局部到达空间系统的每个单元的步数,反映空间局部在拓扑意义上的可达性,深度值越大,可达性越弱[17]。

最后根据分析图中颜色分层渐变及相关参数值,清晰了解各园中空间之间的层次及渗透关系,进而解析3座园林内部空间特征。

3 空间句法对比分析

3.1 连接度分析

3.1.1 可视层连接度分析

通过3园的可视层连接度图示特征(图4),对比分析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和颖园的空间特征。

首先,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和颖园可视层的连接度最高值均出现在荷花池的位置,其中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中荷花池位于园林中心,颖园荷花池位于内园中心,连接度呈现由中心向四周层层渗透、逐渐变低的格局,因此3园在空间渗透方面具有明显的“向心性”。

其次,从图中颜色分布可以发现,3园中小莲庄红色区域所占面积最大,其次是嘉业堂藏书楼,颖园最小;再从可视层连接度数据方面(表3)进行对比分析同样可以发现,小莲庄的参数值最大,其次是嘉业堂藏书楼,最后是颖园。因此,在可视层空间渗透性方面,小莲庄的空间渗透性最强,嘉业堂藏书楼居中,颖园最差(表4)。

最后,通过图中颜色强烈的冷暖对比变化可以反映空间序列中空间的开合变化。例如,小莲庄与嘉业堂藏书楼的园区入口空间序列中靠前的大部分均呈现冷色,而越接近中心空间则逐渐变暖,即空间由奥转旷的变化序列,具有“欲扬先抑”的空间之效[18]。而颖园入口空间便是整个外园空间,在图面上呈现明显的暖色调,因此为“开门见山”的布景手法[19]。此外在全园空间序列的纵向发展上,图中3园同样具有明显的冷暖变化,可形成“封闭—半开敞—开敞”“开敞—封闭—开敞”以及“封闭—开敞—封闭”等多种空间组合[20]。而在荷花池中心向四周的横向发展上,颜色层次少且冷暖对比不够强烈,因此空间层次较差。

表3 可视性图表分析法参数比较

表4 空间渗透性及可达性排序

图4 可视层、可行层连接度对比分析图Fig.4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visual layer and the feasible layer

3.1.2 可行层连接度分析

将可行层与可视层进行连接度冷暖对比,可知可行层的连接度整体较低,而连接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面积较大的停留空间和转折过渡空间(图4)。小莲庄连接度最高处为家庙中庭空间和碑廊中段半亭处。家庙作为小莲庄中最重要的建筑区,其中庭空间开阔,停留面积大,且与周边多个功能空间相连,为建筑区的交通枢纽(转折过渡空间)。碑廊中段半亭处同样作为转折过渡空间而存在,交通便捷。其北通庄园主入口,西接家庙中庭,东临水榭,南入扇亭小院,且停留面积大,故为联系建筑区与园林区的枢纽;嘉业堂藏书楼连接度最高处位于藏书楼中庭(转折过渡空间);颖园室外连接度最高处位于养心榭东侧转折处(转折过渡空间),其次为水池东侧开阔处、养心榭内、赏月楼内、玉香阁内等面积较大空间。

对比3园可行层连接度较高的区域(图4),可以发现停留空间面积大和处于转折过渡空间是增强与周围空间渗透关系的两大要素,这一点在西式园林中呈现较多。而连接度较低的区域往往是狭长且不具备停留和空间转换功能的园路,故空间渗透性最弱,这一点也恰恰印证了传统园林“曲径通幽”的特点。因此,在设计中可适当增加可行层中面积较大的转折过渡空间,从而增强通行空间之间的渗透关系;而连接各节点之间的园路空间尽可能曲折狭长,降低节点空间之间的可行层连接度,进而可以达到增强景深和幽深的空间效果。如何平衡安排好两种空间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园林营造方法。

3.2 整合度分析

整合度反映空间的可达性,因此整合度高低可体现视线的聚集程度和步行的可达程度。3园可视层和可行层的整合度分析结果见图5。

图5 可视层、可行层整合度对比分析图Fig.5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he integration level of the visual layer and the feasible layer

首先,从3园平均整合度数值大小的对比(表3)可以发现平均整合度值由高到低依次是:颖园、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因此在整体上,颖园视线和步行的可达性最佳,嘉业堂藏书楼居中,小莲庄居后(表4)。一方面从规模的角度分析,是由于颖园的整体规模为3园中最小,约1 400 m2,因此内部空间容易到达;而小莲庄规模最大,约1.8 hm2,因此内部空间较难到达,藏书楼居中。另一方面从空间层次角度分析,颖园内部空间主要划分为内外园空间和建筑空间,因此纵向空间层次较为简单,可达性高;而小莲庄空间序列最长,空间层次最为复杂,因此可达性最弱,而藏书楼则居中。

其次,从可视层与可行层对比中可以初步推断3园中的最佳观景点分别为:小莲庄水榭、嘉业堂藏书楼荷花池北岸观景平台、颖园水池东岸观景平台。小莲庄中可视层整合度最高的区域有3处,其中范围最大的当属荷花池西岸的水榭(又称水阁),即该区域视线可达性最好、视野最开阔,可观外园全景。在可行层中水榭同样位于整合度最高的区域,是与建筑区联系的交通枢纽,交通便捷性非常好,因此为最佳观景点。藏书楼可视层整合度最高的区域位于湖心岛北部荷花池和荷花池北岸观景平台,而荷花池北岸观景平台在可行层中同样属于高整合度区域,因此荷花池北岸观景平台是藏书楼中唯一一处在视线和通行两方面的可达性均佳的位置,可将荷花池、湖心岛、浣碧亭、障红亭等主景点一览无余,是一处绝佳的赏景点。颖园可视层整合度最高的区域位于两座假山的夹道的位置,其中荷花池东岸观景平台的红色范围最大,视野最开阔,可将内园山水建筑均纳于视线之中。此外在可行层方面荷花池东岸观景平台同样属于整合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可达性高,因此此处为颖园内的最佳观景点。

3.3 深度值分析

平均深度值反映空间之间的便捷性与可达程度,与整合度相似。3园可视层和可行层的平均深度值分析结果见图6。

图6 可视层、可行层平均深度值对比分析图Fig.6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he average depth values of the risual layer and the feasible layer

首先,从3园平均深度值数值大小的对比(表3)可以发现,3园的空间可达性(表4)由高到低依次是:颖园、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该结果与整合度分析结果相一致。

其次,从3园的可视层与可行层平均深度值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表3),可视层的平均深度值均远远小于可行层的深度值,这说明3园的可视层空间可达性远高于可行层。在3园的可视层色谱中可以发现,蓝色区域主要分布于园林区,而黄绿色区域主要分布于建筑区,即园林区视线可达性高,建筑区视线可达性低。然而在3园的可行层色谱中,蓝色区域主要分布于建筑区,而黄绿色区域主要分布于园林区,即建筑区交通可达性高,而园林区交通可达性较低。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分析结果,表明景观的可见性与园路的便捷性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说明园林中的优质景点所在的位置多数位于园区深处,人需要穿过一系列的空间和园路才能到达,从而达到设计者预期的步移景异的神奇空间效果,这与建筑中强调交通便捷而视线上私密隔离的做法截然不同。这种特点体现到具体的手法上是漏景的巧妙运用,如小莲庄内外园之间采用围墙进行隔离,但是围墙上所设置的漏窗和门洞起到了极大的视线渗透作用,从而在无形中将完全隔离的内外两园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隔而不断”的空间效果。

4 结 论

通过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以及颖园的空间对比分析,可以发现3园的共同点在于均采用了以水面为中心的布局形式,不仅可以成为全园的视觉中心,还可以起到全园的制衡作用。在空间渗透性方面,小莲庄的空间渗透性最强。嘉业堂藏书楼居中,颖园最差;在空间序列营造方面,“开敞”“半开敞”“封闭”等不同开敞程度的空间巧妙组合,形成具有“起景、发展、高潮、结尾”的完整空间序列。在视线和步行可达性方面,颖园可达性最佳,嘉业堂藏书楼居中,小莲庄居后;此外发现3园中的最佳观景点分别为:小莲庄水榭、嘉业堂藏书楼荷花池北岸观景平台、颖园水池东岸观景平台。

在造园要素运用上,3园基本遵循中国传统园林的应用方式,同时具有西方特色。植物配置上基本采用南浔当地的乡土树种,如香樟、广玉兰等,以常绿植物为主,利用灌木的高低形成视觉的屏障或透景线,营造层次多样的空间感。建筑布局基本以建筑为全园的主体,轴线明确。理水方面采用折桥、岛屿对水面进行划分,形成大小对比的水面空间;游径设置上曲折狭窄,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了曲折幽深、丰富多样的园林空间。但在水体的规模方面,乃至整个园区的规模上逐渐呈现由“精致”转为“粗放”的趋势,水体形态趋于规则对称式,园林边界的处理上也逐渐由河道取代围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欧式园林开放的特征。

5 讨 论

1)3座园林中空间之间的渗透强弱和层次丰富程度与空间之间的限定要素密切相关,如漏窗、门洞、假山、水体、植物、墙体、亭廊等,对视线和通行的限制作用各不相同,所产生的空间关系也各不相同。在视线上,全园在最核心处设置视线中心,将观景节点设于四周。其次根据节点的重要程度设置节点与视线中心之间的开口大小,调整视线渗透强弱,而节点之间的园路空间与视线中心之间多通过假山石、植物组团、景墙等空间限定元素进行视线阻隔,从而实现在视线上的空间序列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将这些要素巧妙合理地组合排列,形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空间效果,转化为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便是漏景、框景、障景、借景等,再结合回环曲折的小径,便可达到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

2)可行层空间渗透性强的空间多为核心节点,具有空间面积大和处于转折过渡空间两种特征。而连接度较低的区域往往是狭长且不具备停留和空间转换功能的园路,空间渗透性最弱。因此在设计中可将主要观景节点设于转折过渡空间,以增强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再根据观景节点的重要程度调整节点空间的面积大小。而连接各节点之间的园路空间尽可能曲折狭长,降低节点空间之间的可行层连接度,以达到增强景深、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

3)将设计好的作品进行空间句法处理分析后,通过对空间序列上空间之间的冷暖变化对比,可反推验证设计作品在空间处理上的合理性,起到指导设计的作用。

4)本研究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因地制宜地将植物要素纳入园林空间限定要素之中并提出空间句法平面图示化处理方法,提升数据的精确度,并从可视层与可行层两方面对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和颖园的空间进行对比分析,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南浔近代私家园林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南浔近代私家园林在空间营造上,可视层空间可达性远高于可行层,极大程度地传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开合对比、步移景异、抑扬顿挫等的造园风格特征,又恰到好处地吸纳了西方园林开放式、中轴对称式等特征,两者浑然一体。通过空间句法对南浔近代私家园林空间拆分解析后,可发掘其背后的空间布置逻辑,所得的启示亦可很好地引导现代园林的发展。本研究为园林空间构成特征分析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助力风景园林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发展。

猜你喜欢

荷花池南浔藏书楼
《莲花庄》《南浔古镇》
荷花池
荷花池
南浔,果真难寻
南浔颖园:小小园林尽显江南气质
荷花池漫步
近代南浔宜园修复研究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城南袁氏及其藏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