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的影像诊断探讨

2021-11-29李金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腓肠肌肌腱皮质

李金玉

(济宁市汶上县人民医院 山东 济宁 272501)

对于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来说,主要是指自限性纤维、纤维骨性病变,作为撕脱性损伤,主要是指大收肌腱膜或腓肠肌内侧头肌腱附着处的应力显著,这在股骨内侧髁后上方非常常见。现阶段,国内外有关于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的报道并不多[1],为此选取10例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引导正确认识和对待该疾病,防止使用有创检查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女患者分别为6例、4例,最低年龄为10岁,最高年龄为15岁,平均年龄为(13.28±1.39)岁。所有患者均采取X线、CT及MRI检查,其中,采取MRI增强扫描仅仅为1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膝关节损伤病史、股骨内侧髁后上方疼痛等方面。

1.2 检查方法

在CT检查中,螺旋容积扫描,重组方法,主要对骨算法及软组织算法进行应用,视野(FOV)最低为15 cm,最高为18 cm。在MRI检查中,GE Signa1.5T MR成像仪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中,矢状位T1WI:TR最低为500 ms,最高为600 ms,TE 最低为10 ms,最高为15 ms。

1.3 临床分析及图像处理

在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时,如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年资较高的骨科医师应积极参与其中。在分析分析X线、CT及MRI图像时,年资丰富的肌骨影像诊断医师应积极参与进来,对病变的部位、大小、相邻骨膜及骨膜下水肿情况等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应对创伤相关的半月板、骨损伤情况展开评价。在医师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时,应加强协商方式的应用。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前,其病史为急性或慢性创伤等,在体检时,明显的包块尚未出现,双膝关节其他生理状态也比较正常。

2.2 影像学表现

针对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病变,其最小为8 mm,最高为12 mm。其中,5例尚未出现异常现象,剩下5例膝关节侧位X线片示股骨内侧髁后上方局部骨皮质形态的规整缺失。10例病灶在MR质子抑脂像上均呈高信号,骨髓水肿、骨膜炎和周围软组织肿胀分别为6例、4例。

2.3 治疗和预后

在所有研究对象中,采取保守治疗为8例,剩下疑似骨旁骨肉瘤的患者为2例,主要采取活检方式。基于髌骨为中心的物理治疗,经过数月后,明显改善了膝关节疼痛等症状。

3 讨论

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在骨化性骨膜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该病的纤维骨皮质缺损程度是不相同的,其生理病理和临床特点主要体现在良性病变这一方面。

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在青少年群体中比较常见,尤其针对于活泼好动的群体。在患者就诊时,主要是由于不典型症状,如膝关节肿胀、疼痛等,而且在影像检查中,也会发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合相关报道了解到[2],该病明显比当前检出率要高。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诸多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或者疼痛症状较轻,所以患者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还疾病的自愈性特点显著,可以实现自我修复,所以就诊患者并不多。仅仅在急性损伤情况下,才会实施影像学检查。本组10例患者均有临床症状,其相关因素主要体现在急性或慢性损伤,所以很难对其症状与该疾病的关系予以高度了解。

根据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主要是因为T骺端皮质过度重建所造成的,股骨远端内侧髁后上方肌腱附着处,为主要的发病部位。结合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体现在青春期干骺端的生长速度过快,当然也包括腓肠肌内侧头肌腱附着处的机械牵拉过于明显等原因,从而加剧骨皮质缺损、纤维修复的出现。结合本组病例,青少年最低年龄为10岁,最高年龄为15岁,均发生于10~15岁的青少年,而且膝关节的骨骺尚未完全闭合。相比于成年人,青少年发生骨的撕脱性损伤概率更高一些,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骺板的脆弱性较强,在肌腱与骨的附着处,具有较强的紧密性。基于组织学视角,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主要是因为破骨细胞的活跃性过渡造成的,从而加剧骨皮质表面被吸收的发生。

相关学者在其形态方面,凹陷型和增生型为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的重要构成。其中,在青少年股骨内侧髁后部边缘,凹陷型经常出现,所以骨皮质缺损现象难以避免,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腓肠肌内侧头附着处过渡牵拉所致。由于其解剖位置具有较高的特殊性,所以也存在纤维骨皮质缺损的残存病变这一说法。在增生型病变中,沿着股骨内侧髁边缘,局限性骨皮质不规则或小骨片比较常见,这在年长患者群体中经常发生。但是,通过该病的解剖研究发现,该学者很难对大收肌腱膜在该部位嵌插的病理生理机制予以证实,因此认为该病变在干骺端生长的生理变体得到了充分发挥。此外,相关学者通过对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凹陷型、突出型、分散型比较适用化,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凹陷型,与突出型、分散型进行分析,其发病年龄处于较小的范围。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即使形态不相同,借助MRI,在腓肠肌内侧头肌腱附着处,均可发现病变。

在诊断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过程中,对于X线表现存在着较高的依赖性。该病X线表现在股骨内侧髁后上方皮质不规则等方面,一些边缘还会发现硬化边。文献[3]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不具典型性,但是,在一些病例中,会出现恶性倾向的边缘毛糙改变。在本组病例中,恶变倾向征象尚未出现。结合相关报道了解到[4],在斜前后位上,膝关节外旋20°时可投照,其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该病在最初影像表现时,由于并不明显,所以在平片上,极容易造成漏诊现象的出现。

在该病诊断方面,CT和MRI因断层成像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借助于CT,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的骨皮质形态的规整不足,在其内部,卵圆形骨质缺损区会由此产生,在边缘还会发现硬化边,骨膜反应会出现于部分病变之中,但是周围软组织肿块较不明显。借助于MRI,股骨远端后内侧的局限性皮质的规则性不足,低信号、高信号分别出现在T1wI、T2WI,边缘的环形低信号也欠缺高度的完整性。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骨皮质局限性缺损、炎性反应等,而低信号环,则充分体现于边缘的硬化边。在T1WI、T2WI两个序列上,在腓肠肌内侧头肌腱附着处,会发现其病变,而且附近会发现水肿信号。此外,加强MRI的应用,可以将周围软组织及骨髓的改变显示出来,在本组研究中,在腓肠肌内侧头起点处有骨膜炎等表现的患者例数为4例,符合文献急性损伤造成的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相关报道[5]。其中,由于周围广泛的骨髓水肿而入院的例数为2例,对该表现进行分析,相关因素主要包括腓肠肌内侧头肌腱附着处的急性重塑,这主要是由于近期急性损伤所致,而且其反复牵拉非常常见。在病变周围,骨髓水肿、腓肠肌内侧头水肿等表现突出,所以可以与该观点形成高度一致。针对于患者群体,青少年为其高发人群,如果损伤次数较高,极容易造成病情的严重化。

在鉴别诊断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过程中,主要体现在纤维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等方面。纤维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比较接近于该病发病年龄和好发部位相近。纤维骨皮质缺损比较常见,而且硬化边缘的光整性显著,而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具有高度的单发性质,股骨内侧髁后上方,为其发病的主要部位。股骨远端的纤维骨皮质缺损的M R I表现,很难与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进行相互鉴别,但是对其位置进行分析,尚未出现在腓肠肌内侧头附着处。同时病理上纤维皮质缺损的成纤维细胞较多,而且排列方式主要以漩涡状和束状为主;而骨膜或骨膜下组织的纤维组织增生,属于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的来源,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炎性细胞。在股骨后内侧髁上窝,骨旁骨肉瘤比较常见,其中,对于该部位的骨肉瘤,老年群体所占数量较多,且浸润性骨质破坏特点突出。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典型临床特点、相关的影像表现等,对于鉴别其他疾病具有极大的帮助。

通过本文研究论述了解到,在诊断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的诊断特点方面,主要包括青少年、急性或慢性膝关节运动损伤史、自限性等方面,而且股骨内侧髁后上方为其病变部位。在本研究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回顾性设计、小样本量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其病理组织结果严重缺失,所以在后续工作中应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

猜你喜欢

腓肠肌肌腱皮质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分析
皮质褶皱
迎秋
暗香浮动
生理实验中使用牛蛙和蟾蜍的神经和肌肉标本的比较
带腓肠肌的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