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宁波推进乡村产业兴旺路径选择的思考

2021-11-29浙江省宁波市农业农村局315000卢修龙

新农村(浙江)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农村

浙江省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315000) 李 强 卢修龙

(本文第一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广大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村善治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围绕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思维,补齐短板,谋划对策。

1.现状特征

宁波以“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产业融合、健康养生”为导向,扎实推进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打造了一批彰显宁波特色、体现乡村价值、饱含乡土气息的乡村产业,有以下五个显著特征。

(1)综合水平不断增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测评得分85.93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90.32分,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2.4亿元,同比增2.3%,绝对值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32元,同比增6.8%,增速连续18年高于城镇居民,保持全国GDP前20城市、35个大中城市、16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1.74∶1,居全国前列。

(2)发展态势集群集聚 加快构建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功能各异、支撑有力、运作高效的功能型支撑平台体系,推进项目集中布局、资源集聚投入、产业集群发展和功能集合构建。全市绿色都市示范区120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其中10万亩以上的园区有10个,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1个、农业强镇3个,省级农业园区9个、特色强镇20个、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2条。

(3)主导产业迭代升级 以特色精品为导向,建设了一批优质水稻、高效经济作物、特色畜牧业、高端水产等绿色优质种养基地,培育了红美人柑橘、白枇杷、甬优种业、象山大白鹅、岱衢族大黄鱼等一批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产值占比达80%以上。

(4)特色产业亮点彰显 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不断优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布局,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和比较效益显著提升,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6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7个。

(5)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一批加工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呈现出“农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态势,农家乐、精品民宿、健康养老、农产品电商、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创建整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2个,乡村二三产业产值占比达80%以上。

2.存在问题

(1)农业自然风险依然突出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2012年“海葵”、2013年“菲特”、2015“灿鸿”和2019年的“利奇马”台风都对农业造成严重影响。近几年,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花大力气开展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建设,但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2)农业市场风险依然突出 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农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升级之间的供需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由于外向型农业占比较高,占全省农副产品出口总量的25%左右,受国际贸易形势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主体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对市场的判断力较弱,按习惯、凭感觉、模仿式种养,导致“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象反复出现。同时,农产品加工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冷链储运能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3)农业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总量不足和结构性过剩依然并存。一方面,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的自给率偏低,绿色、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不多,缺乏有规模、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另一方面,虽已整市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但由于主要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输入性风险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4)乡村产业融合度不够深 产业链条韧性不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发展不快,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企业、大农场、大基地较少,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规模较小。现有农旅项目集中在水果采摘、农家餐馆、登山休闲等,项目业态较雷同,因势造景不够丰富,在品牌打造、营销上下的功夫不多,乡村休闲旅游、乡愁意境营造不到位,抱团推广的品牌意识和集群效应不够。

(5)农业经营主体不够强 随着农村劳力的大量转移,从业人员逐年减少,2019年全市农村劳力44万人,占常住人口5%左右。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较突出,2019年从业人员中55周岁以上的占55%以上。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足,新型经营主体尚需加快培育壮大。创新能力相对滞后,尽管通过“3315”和泛“3315”计划,引进了一批急需的农业高精尖人才,开展了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等“两进两回”行动,但总体数量偏少,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6)农业支持保护体制机制还不顺 农业管理职能分散交叉,统筹协调难度较大。财政支农资金分块管理,整合不够,对农业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可开发土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0.58亩,是全国平均的一半,加上永久基本农田占比较高,三产融合发展用地和耕地保护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农业主体对设施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流转率虽已达70%,但后续提升难度大,用地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为农服务资源有效整合、作用发挥不够。

3.几点思考

“十四五”时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期,谋划推进乡村产业兴旺需把握好以下五个关系。

(1)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 “破”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精准,革新除弊,着力破除传统农业的旧理念、旧思维,破除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方式,破除阻碍乡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立”就是要坚持目标导向,高点站位,前瞻谋划,抓住乡村产业兴旺的本质要求,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优体制,建立有利于乡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

(2)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 农产品量大不等于质优,也不等于增产增收,关键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要着力找准“平衡点”“结合点”,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3)把握好“活”与“强”的关系 搞活经营主体,把着力点放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上来,强化政策扶持,增强辐射和带动力,充分发挥其在联接农户、拓展市场、提升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强化科技驱动,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要素生产率,抓住“种”和“管”两个环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走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

(4)把握好“调”与“改”的关系 做深做透“调”与“改”的文章,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相结合,近期调整和远期调整相结合,切实增加绿色、生态、有机安全农产品供给。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改革,重点激活农村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乡村产业,以先进的理念、模式、管理来推动乡村产业发生深刻变革。

(5)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 注重点面结合,鼓励基层创造,在有条件的地方力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实践,力求形成一批乡村产业兴旺的样本示范,推广行之有效的可复制的经验。

4.路径选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以“七个聚焦”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兴旺,为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领跑者打好坚实基础。

(1)聚焦粮食安全,在生产保供上有新作为 坚决打好重要农产品保质保量保供组合拳,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更稳。一是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姚江等优势稻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挖掘围垦滩涂粮食生产潜力。二是抓好生猪增产保供。坚持以“六化”为引领,突出抓好现代化大型养猪场建设和存量养猪场扩容,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三是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山地特色蔬菜等高效精品蔬菜;实施“蓝色渔仓”工程,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四是严格耕地保护利用。加强土地用途管制,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分类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坚决遏制新增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

(2)聚焦平台载体,在园区建设上有新作为 农业产业平台是农业规模化、集聚化的重要载体。一是合理规划布局。立足资源禀赋,统筹北部滨海平原农业精品区、中部平原提质拓能区、西部低山丘陵生态发展区、南部陆地丘陵集聚提升区、东部山海融合可持续发展区等“五区”合理布局,分级分类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二是提升平台能级。坚持以工业园区的理念和方法抓农业,创新园区管理等制度,积极争创国家级园区。三是加强招商引资。主动出击,高频次、高精度、大范围推介农业招商项目,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招商推介与务实合作。四是加大对外开放。发挥宁波港口和开放优势,深化与“17+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农业竞争力。

(3)聚焦种业强市,在科技创新上有新作为 宁波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就是农业科技。一是大力实施种业强市战略。实施种业强市五年行动,开展重点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提升杂交水稻和特色瓜菜、畜禽、水产领域的种源控制力。二是加快农机化发展。深入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加快高端智能、特色产业农机装备研发和推广。三是打造科研团队。搭建科研院所、市场主体、推广机构共同参与的高能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培养和造就一支粮油、蔬果、水产等重点领域技术团队。四是加快转化应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打造一批产学研用推平台,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健全科技人员到涉农企业创业机制,建设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促进成果转化。

(4)聚焦质量安全,在绿色发展上有新作为 绿色是现代农业的底色,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一是实施“肥药两制”行动。开展“肥药两制”改革试点县、示范方、试点主体创建,扩大商品有机肥和可降解农膜应用,深化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二是创新生态循环模式。统筹推进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模式,大力推行农牧对接、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生态种养模式,加快推进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循环化。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成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深化农安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一证一码”规模主体全覆盖,创新“农安信用+”融合应用。

(5)聚焦质量效益,在品牌农业上有新作为 品牌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一是完善制度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和流通分级等标准,实现农产品统一分拣分级。二是强化品牌运营。建立和规范区域公用品牌的生产标准、认证标准、规范使用制度、商标使用,提高品牌运营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三是加强营销推广。结合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开渔节、农博会等活动,运用各类新媒体、新方式,开展宣传。四是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市本级基地+区域中心”的冷链基础设施,贯通产地预冷、冷链运输、销区冷储、冷链配送等环节,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标准先行、公益服务的运营模式,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整合与产业协调发展。

(6)聚焦数字赋能,在数字乡村上有新作为 大数据是未来最大的资源,是未来发展的高地。一是加强规划布局。聚焦数字乡村发展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编制宁波数字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有效融合各部门资源,合力攻坚信息标准体系建设。二是夯实数字基础。提升4G网络覆盖水平,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应用,构建高速、泛在、安全的新一代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消弭城乡“数字鸿沟”,有效补齐农业农村网络发展短板。三是拓展场景应用。加快推进现代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和城乡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让农业更智能、农村更聪明,实现“整体智治”。

(7)聚焦综合集成,在改革创新上有新作为 重点是在确权基础上用权、活权,赋予权属更多的财产属性。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利用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激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完善成员资格界定、股权继承和有偿退出等机制,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交易体系,推进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三是深化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农业农村多元投入新格局,推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入“三农”。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