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医药质量文化

2021-11-29闫忠红郭宏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质量观医者中医药

杨 琳,闫忠红,郭宏伟*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哈尔滨 150040;2.江西中医药大学高等研究院,南昌 330004)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中医药学发展几乎与我国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同步演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千百年来中医药人始终坚持“人命之重,有贵千金”,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质量文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1]。正确认识中医药质量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加快推动高等中医药院校质量文化建设,对于形成自信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心态,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医药质量文化的提出

1.1 质量文化的缘起

质量文化一词源于企业,美国质量管理学者约瑟夫·M·朱兰将其定义为“人们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是一种思维的背景”[2]。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质量文化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将其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目的是通过将企业对卓越产品质量追求的理念移植到高等教育中,发挥质量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使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内化为高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正式提出要推进大学质量文化建设。近些年,教育管理者对于大学质量文化的内涵、功能、层级结构、构成要素以及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原则等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与讨论,特别是一些行业院校将本行业对卓越产品质量的要求转化为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探索形成了具有行业院校特色的大学质量文化[3]。

1.2 中医药质量文化的内涵及建设现状

中医药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实践应用与理论体系建构、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博采众长,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理学、化学、植物学、农学、历史学、天文学、军事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周围少数民族及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精髓,形成了科学内涵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的思想体系和学术体系。

中医药古籍中不仅记录了中医药理论、方法和技术,还包含着历代医药学家在行医用药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对于为医者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医德医术、治学行医等的质量要求,蕴含了丰富的质量文化内涵。比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的医德和行医准则;《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所述为医者对伤寒热病辨证的质量要求;《脉经》中记载的二十四种脉象及其指感情况,是为医者脉诊技术的质量要求;《雷公炮炙论》记载白薇去细根须、黄芪用锉刀挫、豆蔻用杵等,是对药物加工炮制的质量要求;《唐六典》记载的对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的教学与考试的质量要求等等[4]。这些都当代高等中医药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应然性选择。

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质量文化建设仍然没有走出直接照搬国内外大学、成功企业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的优秀经验与成功做法的误区,对于中医药传承发展、学科交融过程中,形成的追求“精诚”的质量观、行医用药的质量要求及其文化价值认识和挖掘不到位,片面的认为“古代的”就是“落后的”“与当代不适应的”,未能很好的发挥中医药质量文化的精神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特别是中医药质量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失位,使得高等中医药院校被诟病人才培养没有特色,质量不高,难出孙思邈、李时珍式的医药大家。

2 中医药质量文化的功能

2.1 中医药质量文化是推动文化自信的力量

中医药学受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科技进步和百家争鸣,隋唐五代文化融合,宋明理学和儒、释、道等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影响,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在扬弃、继承、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形成了仁和精诚的中医药质量文化观。“仁”是指医乃仁术、医者仁心、济世仁民,是行医的宗旨和基本原则。“和”说的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内外和谐,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疾病、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也阐明了中和的医德内涵和中医学治疗原则。“精”要求为医者要精勤不倦、医术精进,说明了医者的治学态度、求学方式和学无止境的终身学习理念。“诚”表达了对医生的品格、职业操守和医患关系的要求,要做到诚实、真诚、心志专一、一视同仁[5-6]。上述内容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要求相契合,能够为坚持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2 中医药质量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脉

中医药学在长期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丰富,不断发展创新,构建了两大质量文化体系。其一是中医药本身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医思维、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建构了系统完整的质量文化样态和理、法、方、药运用上的严格质量文化规制;其次是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形成了人命至重、格物致知、精勤不倦、大医精诚的质量文化约定。这不仅是古代中医药学人才成长的价值导向,更是现今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质量文化方向之一[5],需要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积淀、成熟并被师生员工高度认同的深层次主体文化[7]。

2.3 中医药质量文化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导向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彼此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由于不同的职能需要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实现“成果”产出,随之也形成了具有“职能”自身属性的质量价值认同,即质量文化,像教学质量文化、学术质量文化、社会服务质量文化、教师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中医药质量文化包含了医德质量观、素质质量观、择才质量观、育才质量观、传教质量观、治学质量观、教学方法观等[5],不仅包括为师、为医、为学的质量要求,还包括医学教育、医政制度、医事管理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对大学的五大职能均有涉及,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要素和要求,对大学质量文化的物质层级、制度层级、行为层级和精神层级建设都有一定的规制与约定,可以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全面质量管理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3 高等中医药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正确认识中医药质量文化的价值

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中包含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既强调天人合一、变易求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也坚持“大医精诚、医乃仁术、济世仁民、报国修身” “取其地、采其时、遵其古、炮其繁”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其独特的质量文化内核不仅能够启发人们思考与反思,其中蕴含质量意识、质量目标和内容以及思维和行动方式,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设定学生治学、教师执教的共同目标和基本要求,具有更好的实践导向性和现实操作性。

中医药质量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和功能,能够潜移默化的使师生员工形成一种对于教育质量的共识和态度,成为学校的教育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自生动力。我们要在全面了解中医学发展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中医药在学科融合、理论建构、实践应用过程中形成的质量文化价值内涵,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改造,将质量文化的核心要素和质量要求更好的融入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中医药得以代代承续。

3.2 构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大学文化

高等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要以仁和精诚的中医药质量文化观为核心,将质量要求落实到办学全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质量宣传、质量教育与质量培训,引导师生员工认同质量目标、理解各项制度中的质量要素,并落实到实际的教与学行为中,从而形成全员质量意识和无形的大学精神文化。持续强化校园物理环境的建设,让师生员工能够徜徉在物理环境营造的中医药质量文化氛围中,产生中医药质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同时,还要重视学生价值系统的构建。通过古代和当代的名医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成为苍生大医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中医药思维培养和临证方法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为医者需留神医药、精变方术;通过医案学习和临床见习,让学生认识到为医者必先明道精术、中体西用,方能普救含灵之苦;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为医者若要博极医源必需精勤不倦等等。通过学生价值系统培育,使中医药质量文化能够在学生中间内化与心、外化于行[5]。

3.3 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高等中医药院校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覆盖到教学、科研、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教育资源等办学全要素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中医药质量文化的内容融入到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设计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健全质量管理组织等,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且能够在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监测、评估和完善。

猜你喜欢

质量观医者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清风拂面·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用责任和担当诠释“医者仁心”
基础教育质量观“三问”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机会公平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