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使命、挑战和路径

2021-11-29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习者思政大学

李 静

(广东开放大学湛江分校,广东 湛江 524003)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新时代的到来,对开放大学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20年4月2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对包括开放大学这一新型大学在内的各高校提出了“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要求。[2]开放大学在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体的责任与使命又是什么?开放大学在履行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关于教育质量尤其是关于思政教育质量问题的挑战?如何理性应对这些挑战、提出建设性的应然路径呢?本文力图回答如上一系列问题。

二、开放大学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一)开放大学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开放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0春季学期,全国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有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共计431万人[3],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效发挥了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公平的独特功能。开放大学的前身广播电视大学自1979年2月6日办学起,先后承担了为改革开放培养急需人才、为深化改革推动教育公平、为适应科技迭代升级转型大力发展开放教育等国家使命。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责任与使命一直以来都是开放教育体系内外专家学者、各级领导以及相关人士所热议的话题。严冰和徐皓认为广播电视大学的首要责任是让“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历史使命在于“人人享有优质教育”。[4]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荆德刚提出开放大学新时代新使命体现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使命”“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支撑使命”等七个方面,强调开放教育是“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的教育。[5]李义丰认为,在“新时代”“新矛盾”的背景下,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应是以更加开放的学习制度和办学体系,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服务于全民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应“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7],国家建设需要大批受过系统教育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开放大学对国家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不同职业群体教育公平和区域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助推实现区域教育平衡上更是有独特的优势。鉴于此,本文认为开放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为宗旨,助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实现,也即,开放大学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是:利用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所有愿意学习的人提供优质、均等和充足的新型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助推国家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开放大学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在助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过程中,开放大学肩负着其他高校无法替代的使命及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一环,是维护国家社会安全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了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总体来讲,思政教育的内容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又应积极构建各学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还应配套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助力思政理论教学“接到地气”、落到实处。以431万学历教育在校生及以千万计的社区居民等非学历学习者为目标对象,深入开展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与宣传的重任自然而然地须由开放大学来承担。

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等其他类型学校比较而言,开放大学思政教育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以社会经验较为丰富的成人为主,这对如何将思政理论入脑入心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二是教学渠道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主、面授课为辅,师生物理空间隔阂较大,相互间情感共鸣产生的难度也更大;最后、最为重要的是,开放教育的受教育者人数规模更大、所处的社会阶层更广泛、意识形态的可塑性更强、思想觉悟的提升空间更富弹性。围绕学校的责任与使命,本研究认为,开放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可以界定为:以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和利益为重,为开放大学的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均等和充足的思政教育服务,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开放大学新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的若干挑战

开放大学在新时代的思政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处在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思政教育迎来了诸多新的发展机遇,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势崛起,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以及移动互联技术高速发展为思政教育个性化带来的技术支持等等。但是,严峻的现实与全新的挑战和机遇相伴而生。因“有教无类”“免试入学”等因素,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遇到的首要挑战是关于教育质量的质疑;同样,开放大能否如国家和人民所期望的那样提供优质的思政教育等问题也必然地置于公众的审视之下。

第一,战略部署上重视,但实践落实层面不够到位。一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开大党委书记校长自觉率先垂范进开大课堂、上讲台为学生亲授“思政第一课”落实不到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真正构建起地方党政领导、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定期为开放大学学生上思政课尤其是“第一课”的机制体制。二是整合地方思政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落实不到位。统筹地方一切可以统筹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有责任、有能力担当的职责和使命,这是其他任何社会力量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矛盾有了新变化,解决好地方人力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意义重大,是否有一大批既受过系统高等教育又有实践应用能力、高素质的普通大众,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取得理想成效至关重要。因此,地方党政领导需正视现实挑战,以开放大学为主阵地,统筹整合地方资源,做好人口基数更大的开大学历生以及人数众多的社区居民的思政教育工作。

第二,运用信息技术虽有传统优势,但新兴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不足。开放教育已从之前的广播电视时代迭代升级到了互联网时代,并将打造成为“互联网大学的排头兵”作为开放大学新时代的使命之一。[5]历经几十年的深耕,开放大学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互联网化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开展思政教育也面临着如下三方面的挑战:

一是传播介质略显单薄。开放大学思政课程学习资源主要是基于浏览器的“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和基于手机微信的“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公众号,较之普通高校思政教育日渐互联网化及互联网企业巨头布局教育板块的汹涌势头,开放大学思政教育仅有这两项主要传播介质远不足以为四百多万开放教育学历生及数千万的非学历学习者提供优质、便利的思政教育服务。

二是各级办学机构思政直播授课平台迥异。国家开放大学主要使用“云教室”和“小鱼易连”对师生开展网上直播课程,自各省级分部起,授课平台多种多样,如浙江分部有浙江学习网、第三年龄学堂子平台等,广东分部主要使用腾讯课堂、雨课堂等;各市、县学习中心所使用的直播授课平台更是林林总总,如广东分部东莞、珠海、湛江等学习中心使用由专业信息科技公司为其定制的“在线学习平台”等,而更多的经费相对紧张的学习中心则使用互联网企业直接供给的教育平台,如钉钉、腾讯会议、虎牙、斗鱼等。总之,当前开放大学各级办学机构思政教育直播平台呈“藩镇割据”之势。

三是面向未来的5G智慧思政教育布局不够具体。以万物互联为主要特征的5G时代将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发生深刻变革,智慧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8],国家开放大学已然洞见到5G智慧思政教育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其2020年4月份公布的工作要点第19项,提及“基于人工智能和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一体化设计、建设覆盖办学组织体系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和分部、学院、学习中心的数据高速传输和面向‘人人、处处、时时’提供教学服务的一体化云平台的快速访问”[9];但尚未就如何运用5G优势、争取教育资金预算、配备智慧教育人才等核心事项做具体布局和精细筹划。这是开放大学在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挑战。

第三,重视课程设计者视角,相对忽视教学主客体实践体验。自2017年11月起,国家开放大学思政课领导小组联手权威专家学者、现代信息技术团队,创新性地完成了开放大学特色的“1+4+X”思政课程体系建设:“1”是作为开大特色课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是教育部规定的4门思政必修课,“X”是形势与政策。“1+4”课程以5-10分钟“大片式”微视频学习为主,课程建设上采取整体切片策略,学生学习形式上实行利用碎片化时间系统学习课程知识的教学新模式。如此既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又方便了学生学习,在开放大学体系内外广受好评。然而,从一线思政教学主体和客体亲身体验角度来讲,该课程体系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实现挑战。

其一,在课程建设方略上重理论、轻实践。微视频课程体系从“政治意识和历史文化”两个维度、两条线索、两轮驱动来构建理论框架[10],打通学习者内心世界“最后一公里”的桥梁——即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相关内容——相对缺位。

其二,在课程讲授对象上,以20岁左右青年学生为主,相对忽略其他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与普通高校相比,开放大学学生学情较为复杂,既有离开中学校园不久的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也有其他年龄段的学生,甚至有40、50及60多岁的学生。他们从事各种职业、来自不同地域、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在“有教无类”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开放大学授课的目标群体类别广、层次多、规模大,以主要讲授对象为20岁左右青年学生的内容和说理方式,与参加工作多年、有相当社会经验的成年学习者对于思政学习诉求之间匹配度有限,以致不易入脑、入心,较难实现思政教育的既定目标。

其三,在教学过程上,重顶层设计的合理性、轻学习者的体验适度感。思政各课程必学视频资源数量较多,一门课程的视频总数有50多、60多乃至70多个视频,如其中一门思政课程某一个专题的学习视频有20多个,难免有部分学生会因视频量密集而产生倦怠情绪,影响学习热情。这样一来,教学实际效果与课程顶层设计初衷相左。

第四,学习者虽人数众多,但深度学习者较少。开放大学思政教育对象既有400多万的学历教育在籍生,还有广大的终身学习者,生源分散、学情复杂,对优质思政教育“落地”“入脑入心”提出了现实挑战。首先,从学习动机来看,不少学习者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重视考试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他们最关心的是成绩合格与否以及合格的方式方法,把精心构建的思政教育资源视为获得成绩和学分的手段,不太关心思政课程到底讲了哪些理论、知识和内容。其次,在情感倾向上,部分学习者对思政教育内容缺乏认同感。由于学习者的知识储备较薄弱,对于富含哲学、政治、历史、文化等理论内容的课程,理解起来有难度;有些学习者反映,学习视频的男声解说音,不够亲和、接地气,使人在情绪上产生距离感,从而影响内容认同性。最后,在行为倾向上,学习者对思政教育学习缺乏主动性,上课参与度及互动研讨介入度不高。

第五,教师数量庞大,但思政教育师资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在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方面,开放大学新时代所面临的具体挑战有:一是思政课教师缺口较大,在地方开放大学,一个教师同时负责讲授多门思政课,负担较重,授课质量难以达到预期;二是没有形成结构优良、可持续发展的开大体系思政教师梯队。体系内思政教育领域的培训、进修、会议等的参与人员主要从总部、学院和分部中挑选,地方办学点、从事一线思政教学的基层开放大学教师鲜有机会参加。三是尚未有效统筹社会资源,形成“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政教育新格局。

四、开放大学做好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路径建议

为履行责任、达成使命,开放大学应冷静、理性地对待上述现实挑战,有针对性地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努力办成深受党和政府信任、学生和社会尊重的有开放大学特色的思政教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开放大学在新时代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应站在助推实现国家教育战略的全局和高度,紧紧围绕自身责任和使命,从以下五个路径入手,发挥“开放、共享、多元、合作”的办学优势,大力发展开放教育,为全国431万名开放教育学历生以及以千万计的非学历教育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第一,领导干部应深度领导并参与开放大学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首先应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矛盾,从观念层面更新认知,从国家治理全局的高度重新审视开放大学的功能与定位。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平台,开放大学致力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解决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更多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问题。如今解决好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方面的矛盾、提升全民族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平均水准,行之有效的路径是做好谋划、全力助推全日制高等学校以外的其他学历与非学历受教育群体。开放大学历史地、必然地、当之无愧地成为推进国家教育公平、提升大多数国民综合素养、全面做好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观念上的重视带来的必然是行动上的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开大党委书记校长可从两个方面入手,深度介入开放大学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一是设立党政领导密切联系开放大学制度,形成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定期进入开放大学上思政课讲台的长效机制。以市级为例,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头,每年或每学期至少一次走进开放大学(及其社区大学)为学生或居民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走上讲台、讲授“思政第一课”,定期参与学校思政教师团队集体备课,形成常态化。二是统筹构建地方开放大学、党委政府、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边协同的开放大学思政教育体系。地方党政领导出面整合本地优质思政教育资源,以开放大学为主场地,多方合力做好在校学历生、非学历教育学习者以及广大社区居民的思政教育工作,助推国家意识形态教育深入到更基层的群体中去。

第二,开放大学应充分运用新兴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政教育提供强劲动力支撑。为应对传播介质单薄、思政教育授课平台各异和5G+智慧布局不够具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挑战,建设性应然路径建议如下:一是集中优质“兵力”打造一个主平台,但是入口应多样化,方便学习者根据个人习惯使用相应的入口,进入开放大学主平台学习思政课程。二是把总部、各分部、学院、学习中心的思政教学资源、直播课堂、互动平台等整合到同一个体系中,实现真正的优质思政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使学习者切实感受到自己“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且可以根据个人学习需求做出自由选择。三是系统谋划布局5G智慧教育,为包括思政教育在内的开放教育创新发展赋能,把教对学单向传统沟通方式迭代升级为教学双向、教学及学对学多向互动模式,助推教育资源向智能化、公平化以及优质、均衡发展。[12]

第三,思政课程应着重以“学生主体地位”导向打造优质教育资源。一是优化国开学习网思政课程理论框架,创新性地增补“实践”版块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方式方法,助力思政教育在新时代切实发挥现实作用。二是尊重成年人的学习规律,从强调讲授系统理论向重视培养实践能力转化,从理论说教向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恳谈转化。三是自觉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国家意识形态教育落实得是否到位、思政教学实践是否顺畅、学习者学习体验是否满意作为思政课程建设的考核标准。认识到思政教育是否符合教学规律,要经过大量的一线教学实践检验过程。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国家教育战略需求、教学实践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思政教育能够更加贴近成年学生的学习实践,使之轻松愉悦地取得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收获。

第四,学习者应自觉落实好各项思政学习任务。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对思政教育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异化、思政教育认同感缺失和学习主动性欠缺等问题进行解释和归因,可以发现其深层次原因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课程资源、教师、班级管理等外部因素。破解以上挑战的路径建议有:一是学习者应正确认识学习和考试的关系。考试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学会”才是根本。摆脱唯分数论的学习观,把重点转移到学习内容上,确保思政课程真学、会用。二是学习者应在思政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主动通过自我教育,补足知识欠账和短板,保障能够看懂思政教育学习视频;在课程资源建设上,设计者可以适当降低知识门槛,以更为浅显、易懂的形式呈现思政教育内容。三是将激发学生求知欲、改善班级管理和提升授课亲和力等手段相融合,切实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思政教育参与率。

第五,配齐建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开放大学新时代思政教师队伍,精心培育一支具有高水平课程思政能力的专业课程教师队伍。一是正视思政教师缺口偏大的现实,落实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规定[13],以做好开放大学体系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填补这一缺口。“国家开放大学体系思想政治工作绝对不是某个分部或总部的事,是需要大家携手共建,共同努力”[14],体系办学的独特优势在于集体所凝聚起的力量,团队建设的重点在于每一门思政课程组建一支质量高、结构优、人员精的团队,组建开放大学思政教师人才库,精品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开放、共享,以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填补各地教师缺口。二是着力打造一支基于教学水准、地域、办学层次、年龄等综合考量的开放大学思政教师梯队,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教学研讨等,确保各梯队层级的教师能够及时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会用教学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保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发挥地方优势、释放社会活力,探索更加开放的“联袂授课”思政教育模式。在地方党政部门的支持下,统筹当地知名人士、先进模范、行业领头人、企业领军人物等走进开放大学课堂,以各自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为例,解读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领域的热点问题,突出理论服务实践特色,助力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四是从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入手,培育一支高水准课程思政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国家发展战略系列培训,增强洞悉课程思政元素的政治敏锐性;通过技术赋能及理论创新,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形式;通过与课程思政教师“1+1”联合备课,构建优势互补、刚柔并济、张弛有度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使学习者既收获有“硬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体悟到有“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此两“度”的共同滋养下,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结语

诚然,本着理性分析的精神内核,所推理出的这些应然路径是开放大学新时代思政教育应该有的样子,这是美好的期许和愿望。但是,在现实层面也必然地存在一些需正视的掣肘因素,如:党政领导干部进开放大学讲思政课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思政教学保障不足,思政课程资源设计逻辑与教学实践衔接不够,开放大学生源分散及学情复杂,思政教师队伍离“配齐建强”尚有差距等等,这些挑战和困境,有些可以克服或者尽可能地将其负面影响降低,而有些则不然。因此,我们需要秉持持续精进的态度,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渐次完善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路径,把原则性、灵活性与理性、务实精神相融合,走出一条开放大学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特色路子,立足实际,坚持实践育人,确保为开放大学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均等和充足的思政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技术过硬、道德高尚的人才,履行好党和人民交付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学习者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