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初探

2021-11-29金洋

中国有色金属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双碳工业园区园区

金洋|文

在紧迫而艰巨的碳达峰、碳减排任务当前,抓住工业园区这一工业绿色发展和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循环体系、重塑园区形态,打造生态园区,是工业园区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重要路径选择。

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减少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于各国实现碳减排目标影响重大。我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后,“十四五”规划又对全社会范围控制碳强度、碳排放量降幅设置了具体目标,其覆盖对象既包括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也包括“有条件的地方”,这无疑给工业园区在生态改造、环保提升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包括有色金属企业在内的行业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紧迫而艰巨的碳达峰、碳减排任务当前,抓住工业园区这一工业绿色发展和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循环体系、重塑园区形态,打造生态园区,是工业园区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重要路径选择。

工业园区是经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工业园区是政府主导、划出土地并先行予以规划提供给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工业区域,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组织模式。起初,工业园区发端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需求,发展中国家在提升自身工业化水平的过程中,也建立起以园区为载体的工业发展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园区开始启动建设。1979年,国家在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深圳建设了蛇口工业区。198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逐步设立,并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进行推进。1992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建设。由此,工业园区开始在国内推广普及。2003年,我国建立了各级、各类工业园区7000多个,规模非常可观。与此同时,工业园区在发展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规划较早、起点不高,循环经济和低碳理念的体现程度都相对较低,园区数量虽多但规模普遍偏小且分布分散,多数园区效益不佳;此外,大而特色不足、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技术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在2003年至2006年,国家开始对园区进行整顿,并逐步引入“生态工业”等新理念,园区数量缩减为1568 家。2018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公布《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全国共有2543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包括552家国家级和1991家升级园区。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主导产业也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持续转型升级。据统计,中国工业园区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50%以上,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国家水平,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生产总值分别为10.2万亿元和11.1万亿元,而这在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超过23%。可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形态和重要引擎,是新时期培育新发展动能的重要平台。

有色金属行业的工业园区分布广,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等均有布局,其中湖南、江西、内蒙古的园区数量在全国居前列,此外,河南、甘肃、浙江、广西、山东、宁夏、四川、新疆、安徽等地也建设了较具规模的有色金属工业园区。这当中,多数园区以煤化工、有色金属采选冶及加工、电力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少量还有农畜产品、机械、钢铁、装备制造及医药等产业融入,对于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有着重要作用。

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的必然方向

工业能源消费约占全国总体能源消费七成,是落实碳减排、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领域。

这当中,工业园区在有限的地理空间里聚集了大量工业企业,给周边乃至区域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可以说既是资源环境问题的制造者,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

2006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工业园区低碳政策。2009年,原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通知》,决定自2010年起,将低碳经济作为重点,纳入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内容。2011年起,国家开始着重关注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2013年,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两部委联合推进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2014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150家左右低碳示范园区。2016年,工信部发布《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再次强调了工业园区低碳化转型,并要求部分园区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要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其中都对推动各类园区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给出指导意见。

各级政府积极落实,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配合,通过生态工业示范区创建、园区循环化改造、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绿色园区建设、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绿色工业园区创建等实施路径,绿色发展卓有成效。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在土地占地面积、水资源消耗量、综合能源消耗量、重铬酸盐指数、二氧化硫排放方面,都能实现仅占全国的0.15%、1.9%、2.2%、0.8%和0.6%,同时创造了全国8.7%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5.6的工业增加值。

“双碳目标”之下,到2030年,我国要实现“碳达峰”时,碳排放量约为109.41亿吨,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排放量需要到0。也就是说,分别需要比现有发展轨迹减排25亿吨和186亿吨,这无疑给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实现中国自主贡献目标和实现精准减排过程中提出了重要要求,为加速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按下了“加速键”。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打造低碳生态工业园区

我国工业园区数量多、种类广、发展阶段各异,但目前,包括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在内的大多数园区都存在碳排放底数不清、减排路径不明的问题。下一步,通过改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具有国家和行业特色的生态发展路径,任重而道远。

从各地管理上,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环境双赢。在工业园区积极开生态园区建设,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可适当制定差异性激励机制推动实施,东部地区注重适量,强化绩效评估,完善淘汰机制。二是注意环境风险方可,确保环保安全。以工业园区整体作为风险源,从风险评估、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理等方面开展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掌控环境风险状况,尽力完善重点风险源清单和环境安全隐患信息动态管理数据库;完善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建设,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将工业园区作为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创新基地,根据园区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特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推进差异化、个性化、系统化、精准化的环境管理机制创新。

从企业和园区的角度,也应当加大力度推进生态化的转变:一是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开展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共享和管理,推进相关单位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现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统一采集、相互补充、交叉校核、完善监管机制。二是以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把关为抓手,严控环境准入。将碳排放纳入环评的评价范围,充分发挥其对污染物的温室气体的源头防控作用,严格规划园区、项目不同层面的环境准入。三是以清洁生产审核为契机,推动源头削减、生产全过程控制和提升资源、能源利用率。构建企业间的产业共生网络和绿色供应链,加强资源和物料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实现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针对园区重点行业和企业,通过能耗、物耗、废弃物排放量等多项指标综合分析,针对水、气、固废环境元素重点治理,利用共性技术提升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四是推动能源转型,优化能源消耗方式,提升能源效率。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处理,实现污染物处理能耗、排放量双降低。同时,大力推广再生能源替换化石能源,大幅降低因能源消耗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五是加强园区智慧化建设,提升能源消耗和环境治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时获取大气环境、水耗、物耗、能耗等数据,实现工业园区减污降碳管理业务的信息化、现代化、专业化,不断增强园区协同减污降碳的治理能力。

猜你喜欢

双碳工业园区园区
苏州某工业园区能源系统碳中和研究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考虑阶段发展的离散制造工业园区优化规划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助力行业发展第32届中国玻璃展招展工作火爆进行中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向台资台企抛出“橄榄枝”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