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对策分析

2021-11-28梁文燕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应用型思政

梁文燕

新时代,科技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产业升级发展需求,高校作为社会人才主要输送地,应结合当下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转化教育目标,为社会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而如何在实践中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问题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介绍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具体分析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概述

(一)促进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推动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教学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而科研是教学进一步优化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与其他学科教学价值存在一定区别,主要作用在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等方面,旨在帮助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行为的负面影响,逐步成为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高校思政教师要想真正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必须认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主动强化科研意识,通过有效科研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全面优化和创新,使思政方法满足当前思政课教学规律和需求,大幅提升思政课教育成效。

(二)有利于培养社会人才

相比其他类型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特色在于侧重实践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具体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倾向于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学生能力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岗位用工要求保持一致,并且与学生能力和发展需求高度一致。由此可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变化的,需要紧跟市场发展不断调整人才培养体系,确保输出的人才是高素质且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正因如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应具备与之相符的水平和能力,如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较高的科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作用的发挥,培养大量社会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提高思政课吸引力

思政课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面对面理论说教、不平等的身份对话等诸多现实问题,不仅需要加快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创新,而且需要思政教师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具体来说,思政教师需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掌握实时资料,可针对当前区域发展问题或者国际时政提出客观看法,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高价值建议。这不仅可以改观学生对思政教师的刻板印象,而且可以改善部分学生认为理论说教的思政理论课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的片面看法,增强思政理论课程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习中,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思政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知过于片面化

由于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及其性质使然,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对思政课定位产生偏差,教学实践侧重于理论说教和传递国家政策、方针,轻视科研工作。部分思政教师认为科研工作难度大,自身应用科学理论水平不高,缺乏科研能力。部分思政教师认为思政课教学任务相当繁重,片面认为科研工作与自身工作缺乏联系。

(二)思政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师多毕业于师范类和综合性大学,在学校期间接触的知识多以历史、哲学等内容为主;在校学习期间和入岗工作后,尚未接受相关科研培训,导致高校思政教师往往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但缺乏实践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进而在教学、管理、交往等方面往往会产生一些困惑,面对困惑仅仅说一说、议一议,并未深入研究困惑的根源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和研究品质。由此可见,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师缺乏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思政课教学和科研融合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三)缺乏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

部分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由于长期习惯指示作业模式,对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产生消极、敷衍等态度,无法为思政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供有效帮助。同时,科研管理工作重点以科研项目申报为主,科研管理和教师学术水平评价以硬性指标为主,如课题立项数、资助经费数量等,忽视对已立项课题的管理和监督。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和科研融合发展对策分析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科研工作的价值认知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师需转变观念,加强对科研工作的价值认知,意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科研工作与个人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教学和科研时,应持有以教学科研的先进理念、理论和方法指导广大教师教学实践,禁止搞形式主义。在具体操作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科研方向的选择及科研领域的确定,充分考虑办学性质与思政教师需求,在此基础上,并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制订科研方案,以提升思政教师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二)加强综合培训,提升思政教师的科研能力

为提升思政教师的科研能力,主管部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等应群策群力,让思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育人和科研两不误。首先,制定政策。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选择适合思政教师研究的课题。同时,在财政预算支出项目中增加思政教师科研经费支出项目,并结合具体项目确定科研经费标准,以避免经费不足而影响科研活动的持续性。其次,拓宽途径。为落实思政教师科研工作,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开阔思政教师眼界,定期组织优秀思政教师“走出去”,与其他先进科研单位进行有效交流,将先进经验“引进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科研水平和理论水平,为思政教师有效开展科研工作夯实基础。

(三)完善管理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活动要想顺利开展并取得实质性效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如思政教师科研能力、管理机制等。其中,管理机制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需注重完善管理机制。首先,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学院两级管理机构,全过程跟踪思政教师科研活动。针对思政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分类讨论,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支撑措施,确保思政教师可以专注于科研工作而不被其烦琐事打扰。其次,完善科研管理考核机制。考核是肯定思政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思政教师科研表现进行奖惩的有效依据。因此,完善科研管理考核机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必须考虑考核对象、科研方向的不同性,据此制定出可行且针对性的考核标准与内容。一方面,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考核,旨在强化思政教师科研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对思政教师科研考核,参照其他科研领域考核标准,制定适应思政教学科研情况的量化标准,并据此评估思政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科研成果转化等,调动其积极性,为提升科研水平提供支持。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和科研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需立足思政课教学和科研融合现状,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思政教师培训,转变思政教师观念,促进思政教师科研水平以及思政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大批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厉孝忠.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对策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0(4):42-45.

[2]郑又贤.扎实深厚的科研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备素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6):78-83.

[3]韩美群,周小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综合能力提升:逻辑、问题和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2):105-110.

[4]孙凤山,张玉芳,葛桂芹.高校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8):156-158.

[5]张世明,曾昌良.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思考:以贵州省民办高校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8(11):158-160.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应用型思政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