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灾下的思考

2021-11-28脱凡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1期
关键词:疫病书写中学生

脱凡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疫灾并没有随着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并列,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人民福祉,而且关乎民族未来。面对疫灾的现状,加强中学生疫灾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中学历史课程中疫灾书写与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不仅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公众疫灾意识,而且不利于中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文章基于对中学历史课程疫灾书写与教育意义的认识,重点研究疫灾下中学历史课程中疫灾书写的实现途径和疫灾教育的实施路径,旨在将公众疫灾意识贯穿于中学历史课程中,通过加强疫灾教育促使中学历史课程发挥重要作用。

一、中学历史课程中疫灾书写与教育的重要意义

“疫”一词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疒”“役”简化而成,是指人类历史上瘟疫流行的灾害。中国是疫灾多发的国家之一。自先秦以来,灾害次数呈不断升高趋势,疫灾发生年数整体呈升高趋势。在此历史背景下,结合当前疫灾环境,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推进疫灾书写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不仅涉及社会要素(如政治、经济及科技等),而且涉及自然要素(如人口、环境及资源等)。中学历史课程指出,应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加深学生对善待生命和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认识。中学历史课程作为社会和自然要素书写和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融疫灾教育于其中是可行的。中学历史课程加强疫灾书写,开展疫灾教育,可提高中学生公众疫灾意识以及生存能力,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可充分体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独特性,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实现。

二、疫灾下中学历史课程中疫灾书写的实现途径

(一)通史课程中的疫灾书写

无论是高中阶段的历史课中,还是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均涉及有疫灾。以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为例,其指出全球性联系首次建立不仅推动世界贸易往来,而且扩大人口迁移范围并提升人口迁移速度,随着人口迁移范围的扩大和速度的提升,动植物也随之大规模流动。各种疫病随着人口和动植物的大规模流动快速传播,致使疫灾成为危害较大的无形杀手。以初中教材《世界历史》为例,《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一课中提到,环境、人口以及疫病传播等社会问题随着工业化推进逐渐浮出水面,同时明确指出,疫病传播不仅是一种自然生理和医疗卫生状况的反映,而且是人类生态观念和文化心理等的集中反映。

(二)专题史课程中的疫灾书写

专题史课程也可将疫灾相关内容融入其中。例如,可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设置《古代疫病与医学成就》《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内容,以重新审视人类历史和社会。在《古代疫病与医学成就》中,可通过历史叙事的方式详细分析和介绍世界各个国家发生的疫灾。例如,古埃及的天花、欧洲的黑死病以及中国明代的鼠疫等。专题史课程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拓展,可设置“问题专栏”,并设计有意义的评析类题目。例如,“疫灾爆发会对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你认为此观点是否有道理,并举例说明。设置问题时可不拘泥于形式,可不局限于具体历史知识。这不仅可起到开阔中学生视野的作用,而且可培养中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三)地方及校本课程中的疫灾书写

当前,中学历史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对地方及校本历史课程则主要依托周边教育资源进行研发和建设。例如,山东省开发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的地方课程《感悟民族精神》,课程选择的事例是2003年的SARS疫病,其以普通人物展现出的人性光辉故事为例,记录历史细节。在当今疫灾下,中学历史课程书写疫灾时可借鉴上述方式,加大地方及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例如,钟南山面对疫情的迎难而上和普通医护人员的“最美逆行”等。

三、疫灾下中学历史课程中疫灾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中学历史课程疫灾教育内容体系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高度关注和充分重视疫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疫灾防控。面对疫灾,中学历史课程在实施疫灾教育时,应构建适宜中学历史课程的疫灾教育内容体系。依托当前中学历史课程,关注人类历史上的疫灾。疫灾教育的实施需以歷史教材作为依托,并精选素材,以促使疫灾教育有效落实并发挥重要作用。在通史课程中开展疫灾教育时,应以宏大叙事作为立足点,加大对历史细节的关注;在专题史课程中实施疫灾教育时,应落实史料精选工作,突出人文主题;在地方及校本课程中实施疫灾教育时,应加大课程开发和建设力度,彰显价值理性。笔者基于上述思路构建中学历史课程疫灾教育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二)通史课程立足宏大叙事并关注历史细节

依据中学历史课程的现行课程结构可知,目前中学阶段实施的历史课是通史课程。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通史课程立足学情并呈明显认知梯度,且都以人类历史发展的宏旨作为着眼点。前者更重视史事;后者则更注重结论,对历史细节的关注度尚不足。例如,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可轻松列举出1910—1911年间的重要历史大事,但对关乎中国东北生死存亡的武连德却知之甚少;又如历史课程中足够重视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历史事件,却忽略对生命的关怀;再如人们对14世纪发生的疫灾——黑死病产生的影响有足够的认识,但对疫灾下产生的著作及著名人物却了解较少。因此,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开展疫灾教育时,可以将宏大叙事作为立足点,加强对历史细节的关注。

(三)专题史课程精选史料并注重凸显人文主题

专题史课程教学以通史课程教学为基础,其侧重点应是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和开阔历史视野。专题史课程可充当中学历史课程疫灾教育的素材和史料。纵观人类历史,其可概括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两条线交织延展。以人与人关系为例,可选取英国伦敦亚姆村留下带疫病商人而点亮人性灯塔的事迹作为史料,给中学生带来震撼。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例,可将实物、文献、口述及影视史料等应用于疫灾教育中,将有深远意义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思想应用于专题史课程中,引导中学生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

(四)加大地方及校本课程建设并彰显价值理性

中学历史课程疫灾教育除上述课程外,在地方及校本课程中开展疫灾教育也值得深思。推进地方和校本课程疫灾教育内容建设,可充分开发地区资源。不仅更为贴近中学生实际生活,而且能激发中学生对历史课程中疫灾教育的兴趣,促使中学历史课程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四、结语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疫灾与人类如影随形。只有深刻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疫灾,并通过加强历史课程中的疫灾书写与教育,方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公众疫灾意识,满足历史课程“生态危机”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疫灾下,中学历史课程中的疫灾书写与教育已然成为当前中学学校和历史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内容。总之,面对疫灾这一无形战争,中学历史课程应充分发挥作用,重新审视如何开展疫灾书写和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雯琪,黄宇琪,魏洁梅.“疫起学”针对中小学生的防疫灾难教育:病毒的历史[J].设计,2020(6):59.

[2]龚胜生,李孜沫,刘国旭,等.中国历史时期兵疫灾害的时空变迁研究[J].灾害学,2019(1):78-86.

[3]张泰山.开展中国疫灾史研究的基础:《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述评[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0(2):132-136.

[4]杨欢欢.重大疫情中的灾难教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18):62-63.

[5]李军.历史学语境下考察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流行性疫病[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2):76-82.

[6]宋伟哲.中国古代抗疫史鉴[J].检察风云,2020(9):76-77.

(作者单位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陈户初中)

猜你喜欢

疫病书写中学生
Unwritten 尚未书写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用什么书写呢?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写春天的“草”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