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调查研究

2021-11-28王晓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6期
关键词:培育大学生

王晓燕

摘 要:本调研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程度、生态文明行为以及生态文明观培育方式建议等。抽样了江苏省高职院、独立学院、普通公办本科等4所高校開展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调查研究,收到问卷1342份,运用SPASS软件分析表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普遍较高,但是生态文明知识薄弱;生态文明知识获取方式集中在自主行为,学校人才培养中必修课程或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占比较少;生态文明行为主观为之占比较高,客观环境或设施条件不够。

关键词:生态文明观;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6.03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将“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首次纳入五年规划。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人,需要全体人民携手共建,大学生是高校重点培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因此,对高校学生开展大学生文明观培育现状调研,并分析其中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机制和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 调研目的、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研目的是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度、生态文明知识的广度、生态文明情感的深度、生态文明行为的力度,为分析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成效因素,提出优化机制和路径铺垫基础。此次调研主要选取了江苏省高职院校、独立学院、普通公办本科、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各1所,主要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本次发放调查问卷共1342份,有效填写问卷1342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男生占比49.4%,女生占比50.6%。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调查研究问卷共计15题,内容涉及大学生的基本特征、生态文明意识与知识、生态文明情感与行为、生态文明观培育载体和建议等方面内容。问卷题目通俗易懂,从校园的学习、生活入手,基本能反映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成效的现状。此外,课题团队还通过实地走访、云采访等方式与学校部分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开展了访谈。

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和访谈交流的情况,分析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2.1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强度分析

问卷中设计了“您是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并认为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选择“非常关注,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占比47.24%,选择“比较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占比30.92%,选择“偶尔关注,人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占比19.6%,选择“基本不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远了。”占比2.24%;综合分析,选择关注的占比97.76%,不关注的占比2.24%;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并认为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比较强。

2.2 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广度分析

针对知识广度,问卷中设计了生态文明建设最具有标识性的问题,即“您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吗”。答案有三个选项,选择“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占比66.47%,选择“每年的3月22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占比17.96%,选择“不知道,没有关注过”占比15.57%,虽然选项二有一定的迷惑性,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但是数据也反映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掌握不过硬。关于“您平时获取知识的方式是?”为多选题,选项“微信、微博、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占比88.6%;“通过参加学校环保社团、环保活动等”占比59.61%;“学校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课程”占比48.73%;“学校开设的其他课程会讲授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占比43.14%;选择其他的占比20.04%;大学以来经常参加学校或者社团组织环保活动占比45.16%,选择没有参加占比31.74%;“您所在的大学开设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吗”,选择“有,自己已经选修了相关课程”占比43.67%,选择“有开设,自己没选”占比29.43%,选择没有开设类似课程占比26.9%。

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涉猎广度还不够,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依靠非正式教育,规范性不足,大多数依靠新闻媒体,学校组织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不多,开设生态文明知识课程偏少,第一、二课堂教育效果不显著。

2.3 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深度分析

问卷中设计了“您是否在意宿舍楼道或其他公共区域的垃圾?”,55.81%的同学选择了“很在意,自己不会乱扔,看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33.31%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在意,自己不会扔,但是看到垃圾也不会捡”;9.54%的同学选择了“有一点在意,看着不舒服,但是也不会主动捡起来”;1.34%的同学选择了“不在意,觉得无所谓,自己也会扔”。

关于“您在学校会主动实施垃圾分类吗?”,选择“不会,学校目前还没有垃圾分类设施,只有一类垃圾桶”占比31.74%;选择“学校有垃圾分类设施,但是氛围不够浓厚,没有这个习惯”占比37.18%;选择“偶尔会分类回收,但是嫌麻烦,坚持不下来”占比16.84%;选择“没有这个意识,没有将垃圾分类投放过”占比3.65%;选择其他占比10.58%。

以上数据表明50以上%的学生还是在意周围环境,学生会主动保护周围环境,这表明大学生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情感,但是客观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健全,保护环境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2.4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力度分析

这部分共设计了4道题目,其中1题是多选题。关于“您平时都有哪些节约用水的习惯?”是多选题,85.32%的学生选择了洗漱过程中不会一直开着水龙头;60.21%的学生选择将洗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48.44%的学生选择用洗过脸的水洗脚;64.23%的学生选择洗澡时不会一直开着淋浴花洒;47.54%的学生选择“用过一次的水不会直接倒掉,会用来洗抹布或者冲厕所等”。

“关于您平时在食堂进餐每餐会倒掉饭菜吗?”59.91%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有,吃多少打多少”;34.05%的学生选择“很少,粮食来之不易”;4.17%的学生选择“大概二分之一”;1.86%的学生选择一般以上。选择“一般情况下不会,特殊情况会带自己的饭盒”“不会,减少一次性饭盒、筷子带来的环境污染”占比40.31%;选择“会,就用食堂的一次性饭盒、塑料袋打包”占比36.36%;选择“直接喊外卖”占比2.76%。

关于“您平日里的消费习惯是?”选择“根据经济实力,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占比52.76%;选择“很理性,不会重复购买,以免增添生活垃圾”占比17.36%;选择“喜欢就买,不管是否需要?”占比16.99%、“紧跟时代潮流,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变换消费需求”、占比3.5%,“只要条件允许,会随意购买”占比7%。

依据以上数据分析,大学生的消费文明行为力度还不强,人人爱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风尚还尚未形成。

3 高校生态文明观培育访谈分析

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云访谈的形式对调研大学的学工处、团委教师、专业任课教师代表开展了座谈交流,总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目前没有开设专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课程,基本是依靠思政课或者在专业课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的层面,课程培育效果还没有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观念的培养在短时间内比较难以评判。

二是校园生态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大多以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开展的形式进行,比较随意和零散,活动的组织宣传力度不足,活动的质量与覆盖面不高,以致参与活动的同学也大多是因为兴趣自发性的参与,参与的同学在活动中受到的教育是有限的。

三是校园环境文化还不够浓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校园建设的宣传不够,在校园里,几乎很少看到关于这方面的宣传标语;垃圾分类是美化环境、保護环境的人人可为、人人有责、自觉自治的行为。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观念可以说深入人心,但是在校园中看到的垃圾桶基本还是传统模式两类:一是大号圆筒垃圾桶,不分类;二是两类分类垃圾桶,仅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校园中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不完善很大程度中上影响了大学生垃圾分类的行为。目前垃圾分类还没有在校园中形成中一种风尚。

四是教师本身的观念和生态文明知识素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学高为师”指的是教师必须知识面广,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身正为范”指的是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可供参照的道德标准。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是有的,但是如何将生态文明知识传导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增强“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换句话说,教师本身的生态文明素养还不够,将课堂主渠道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4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调研总结

一是从教育主体高校教师主动作为的角度分析,教师本身的意识还不够强烈,生态文明知识素养还不够过硬,无论是在第一课堂主渠道、还是第二课堂主平台中主动作为的强度不够,分析主要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规范动作必须要做,以致学校中课程设置不够、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不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足、校园环保设施配备不足。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观的培育,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情感、行为的强度。

二是从受教育主体大学生客观行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本身具有比较强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具有比较浓厚的生态文明情感,但是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分析,生态文明知识不够熟悉,生态文明行为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怪现象。观念上认为行为会影响效果,不该这么做,但是行为上无视,我行我素或者“破窗效应”的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比如学校有路、有草坪,但是走草坪离宿舍稍微近些,有一个学生抄近路踏草坪通过,接着就有两个三个踏草坪,逐渐了,绿油油的草坪就被踩出一条路来。尽管老师、宿管阿姨开展思想教育劝导,但是效果不是很大。这就反映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成效还不扎实。

综上,经调研江苏省4所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反映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比较强、生态文明知识储备不足、生态文明情感比较浓厚、生态文明行为力度不够,分析主要因素是缺乏制度支撑,需要制定“要我做”的规章制度,规范行为,逐渐地把规范当习惯,变成“我要做”。基础调研工作为后续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符合实际的建议策略提供了基本的客观依据,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刁龙.生态文明教育的碎片化困难与系统性重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9-12.

[2]朱洪强.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以北京8所行业高校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1,(12):150-153.

[3]盛欣.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基于湖南省高校的调查与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0,(09):38-40.

[4]王然,孙梣娴,成金华,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05):22-27.

[5]李景蕻,董平华,陈中惠,等.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J].大学教育,2019,(9):104-10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培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