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常见问题及优化策略

2021-11-28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教材

金 艳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高职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广大英语教师也在不断探索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策略。课程思政是在尊重课程原本的“知识探究”与“价值引领”的前提下,肯定并挖掘课程内容与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资源,并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时融合,进而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奠定基础的育人“新思想”[1]。可见,英语学科课程思政不是增加教学内容,也不是增设活动,其更强调依托英语课程载体以相对隐性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形式,挖掘和激发学科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打破思政教学与英语学科间的边界,补充思政理论教育课的相对不足。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课程作为当代文化教育的重要构成,其本身所具有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体现“国家意志”的元素,如文化、阶层、群体等多层面的态度、观点与理论等。学生在知识获取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受到以上元素显性或隐性的影响,所以从“选择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可以达到较好的思政教育效果[2]。其次,英语教学并不局限于“第二语言”的讲授,其同时肩负着外来文化的引入责任,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中引导学生“去糟粕、去劣性”的吸取,依赖于教师教学中的“去粗取精”能力以及跨文化的思政教学,所以从学科的开展特点与难点角度看,课程思政也具有必要性[3]。除此之外,英语课程是最直观的将外来文化与我国优秀文化比较的课程,而比较的结果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我国文化魅力的认识与体会,这对激发民族情感与民族共性具有显著意义,也决定了该学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常见问题

“课程思政”最早是在2016年提出,虽得到迅速的推广与落实,但受教育实践经验不足,相关理论仍有待深化等实际因素影响,各学科在具体探索中仍面临不同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发现以下问题在英语课程中较为常见:

课程思政脱离教材。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样、全面地渗透英语语言习惯,教材在编创中会有意的增加涉及西方文化的素材,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明显偏少。导致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从教材中挖掘“切入点”的难度较大[4]。在此情况下,部分英语教师为实现课程思政,会选择直接将教材以外的主题、元素等引入课堂。这虽然从表面上看落实了课程思政,但脱离教材的直接引入,实际上违背了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专业融入”与“专业结合”,造成为了思政而思政的局面,甚至会脱离预期的引入目标。

教学方法单一。英语课堂的思政教学并不等同于思政课程的专项教学,英语教师如果直接挪用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的“思政味”过浓,不仅使英语学科所具有的语言、人文特色被淡化,而且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热情,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不适应,影响英语教学效果[5]。然而,在教学中,教师为避免思政教学“边缘化”,将相当一部分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灌输上,忽视教学方法的更新与丰富,使教学过程枯燥、刻板,影响育人质量。例如,在学习西方节日的时候,部分教师会由此引出中国的节日,本意是想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激发民族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太过直接或是过渡不够自然都会让学生产生疑惑。课程教学方法的单一,无形中将课程思政浅显化、表面化,很难真正地让其“落地”。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巧妙的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教师仔细思考。

课程思政所“思”不足。“思”是学生从显性的英语文化知识中获得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目前部分英语教师在“思政”教学中,以现象解释、事件说明、硬性记忆等为教学的形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只需要“倾听”即可[6]。这导致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思”的机会并不多,“思”的深度不够,具体效果也因缺少及时、针对性的评价与考核等更加难以保证,使所思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此问题的出现,在于英语教师大多都是英语语言专业出身,从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角度分析实际现象的能力仍有不足,只能将“思”的过程模糊化、形式化。另外,学校针对课程思政的“思”缺少具体的考核,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此问题。

课程思政体系缺失。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容截止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规范与体系构建,教师可以在教材中挖掘,也可以将课外的素材外延。导致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存在显著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对素材的检索与整理能力等,都直接影响课堂思政的内容选择。例如,在讲中国文化时,教材中引入了剪纸艺术、长城、大熊猫以及小说《西游记》等元素。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围绕以上元素进行基本介绍,而以上元素基本都被学生所熟悉,导致介绍的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部分教师则是对以上素材进行进一步的扩展,从剪纸艺术上升到民俗文化,从长城扩展到建筑文化,从大熊猫升级为中国的和谐中庸思想,从《西游记》延展到中国的佛家文化与礼仪文化。基于同一素材进行的思政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同时无形中为部分教师的惰性心理与行为提供了空间,增加了学科课程思政统一测评的难度。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化策略

仔细研究教材,挖掘思政元素。从纵向上对英语教材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选择上都会有意地涉及思政内容,为思政教学的内容取舍提供了思路与参考。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涉及中国儒家思想、德育、历史事件、教育文化、传统节日、环境保护、国家外交政策等方面;《知性英语综合教程》中涉及人际交流、对待老年人、文化冲突等方面;《新时代职业英语通用英语》中涉及如何正确面对校园生活、社会问题和国际文化差异等。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抓手,准确且深入的定位可用于思政教学的元素,并在课前利用互联网、书籍等渠道扩充相关的内容,构建教材素材内容与思政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课堂上自然的引入和讲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自然的衔接,减少认知层面的跳动与断节。例如,在Making a Difference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发现Lifechanging Experience的章节中蕴含着奉献、服务、进步的传统美德,进而对近年来国内发生的较具代表性的志愿服务事件进行整理,在课堂上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同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较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相关图片,可以促使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深化对主题的认识。紧密联系教材并不是完全的局限于教材,而是以教材为“桩”,合理的对“枝叶”进行扩展,进而在英语课堂的“根基”基础上,成长为让学生更亲切、更接受的美丽风景。

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应认识到“思政”的教学,要吸引学生必须尽可能按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展开,进而主动对教学的方式进行更新和组合设计。以下方法可供参考:首先,小组法。教师在课前先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位置安排等方面对其完成分组,要求各小组结合教材的思政主题进行材料的检索整理,并在小组成员集中交流且做出材料取舍与集合的前提下,在课堂进行分享。其次,情境塑造法。教师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结合设定的主题创设相应的文化环境,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结合生活经验与认知做出选择与判断,进而结合个人的反应加深对思政问题的思考。此方法并未将“政”的理论直接地告知学生,而是由学生从自身的行为与感知中进行分析与判断,实际上将教育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再次,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在结合教材确定主题的前提下,由学生利用身边多渠道完成课前的资料整理与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的讨论,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此方法将探究对的兴趣激发作用放大,使学生带着任务完成学习,可以更好地保证学习质量。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并不局限于以上三种,具体的设计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等多方面灵活进行。

以“思”指导实践。课程思政中“思”是关键,教师要吸引学生全员主动地投入到“思”的过程中,必须在教学中有意的对其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准确地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明确思考的对象,进而对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重新组合,完成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其次,教师应积极地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内心的想法尽可能的表达与交流,而此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坚定原有想法或质疑原有认知的阶段,对完成问题的深入思考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例如,在Attitudes Toward the Aged学习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扶老人”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可将思政与生活构建紧密地联系。

推动体系建设。在英语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中,应从两方面出发。首先,结合高职英语教材内容,对思政的素材主题进行整理,进而构建出具体的思政主题框架,并明确地指出每个主题在思政教学中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中的重难点。此形式虽然没有对教师选择的素材进行硬性的规定,但教师的素材选择更加地有据可依,且在素材的选择质量与范围上更加的贴合要求且统一。其次,高校应该针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制定具体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思政主题的构建还是评估体系的设计,都应该围绕爱国主义、社会责任、人文精神、文化传承、个人品格与修养等多方面展开,才能够更好地保证思政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另外,在体系建设中将课前准备、课堂分析与课后的实践活动多方面尽可能地纳入,也可以为思政的全面渗透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课程思政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我国“大国战略”的体现。在高度肯定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意义的前提下,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需要教师从学科特点出发,认清思政内容与原则,有意地规避课程思政脱离教材、方法单一、所“思”不足、体系缺失这些常见的教学问题。真正地做到紧密联系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以“思”指导实践,推动体系建设,为思政真正融入英语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教材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教材精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