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21-11-28邓立志李明智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理论课硕士立德

邓立志 李明智 张 琨

(大连海洋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辽宁大连 116021)

《左传·襄公》有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权修》有言:“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周易》有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自古以来,我国历代先贤都将修心立德放在首位,构建了中华传统美德体系。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3]。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是我国国民教育序列的最后一个环节,研究生教育则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是知识生产能力系统化、规划化培养的最后一个节点。做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影响到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更关系到研究生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4]。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7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培养造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思政教育现状与问题

现阶段,多数高校提出了创意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思政等,这不仅有利于研究生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而且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研究生思政教育情况整体较为乐观,其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第一,思政实施主体各自为政。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实施主体未能形成教育适洽机制和环境,合力不足,致使思政教育工作力量薄弱。思政教师、辅导员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具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但对专业和科研背景了解不够充分,容易造成针对性不强。部分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虽擅长专业教学,却缺乏思政教育的知识储备和实践锻炼,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不足,难以履行好思政教育职责。另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与研究生接触最密切,互动最频繁,作用最直接,但部分导师对其承担着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首要责任认识不够,思政作用不凸显。

第二,思政资源融合不足。一方面,研究生思政教育理论课与专业教学协同力度不够,思政理论课堂的主导性显性教育与专业课的思政隐性教育缺乏交融共振,难以实现将知识点与思政点相互融通,不能通过典型案例和具体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和奋斗精神。另一方面,未能充分考虑研究生的教育特征,研究生的课程集中在第一学年,后期主要跟随导师或课题组作科研。因而,如何对科研项目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也成为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关键问题。

第三,思政载体和模式仍有待于创新。目前,大部分思政课堂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以灌输性教育为主,缺乏启发性;授课内容以课本为中心,枯燥乏味,未能有效分析学校、专业及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实行创新性和吻合性教育,以致学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导学关系僵硬。另外,各种新兴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迅速发展,对研究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价值评判产生强烈的冲击,而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用各种新兴媒体技术的能力略显不足。

研究生思政教育路径与方法

强化研究生导师的思政教育“首要责任人”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明确研究生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首先,导师应切实融入硕士研究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和思想方面的指导,并建立硕士研究生成长档案,记录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学业、生活等发展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增强导师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深化导师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为硕士研究生思想道德培养发挥示范作用。高校应为导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搭建平台,鼓励导师积极探索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将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第三,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破解研究生数量与导师数量不匹配困境。通过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培养,探索将“不同知识层次、不同研究特长的导师组成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可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拓宽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导师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研究生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研究生辅导员是开展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实施者,研究生辅导员要强化主体意识,主动与其它教育主体协调配合,通过多种渠道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研究生辅导员要明确工作重心,从繁杂的研究生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主动了解硕士研究生思想动态,学习和运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好思政工作。其次,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拓宽硕士研究生实践锻炼的平台,引导硕士研究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和日常研究生管理工作。研究生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自身作为高校老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同时要加强对研究生党团组织的指导,促进其自我教育作用的更好发挥。

深化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具系统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的一种手段,对提升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政理论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首先,优化教学内容。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的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在基于传统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差异化需求开设相关教学内容,将毕业年级较为关注的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和心理咨询等问题纳入到今后的思政教学工作中来,提升各年级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其次,创新教学方式。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着手,更好的解决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实现理论教学由“天”入“地”的转化,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要与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行动相结合,不断引导硕士研究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

提升研究生党团组织的“三自”功能。研究生党团组织是硕士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简称“三自”功能)的组织保障,对硕士研究生影响力凸显,要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学术、文体和实践活动,继续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同时,注意在实践中强化自我教育功能,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首先,加强研究生骨干队伍的能力建设,树立示范典型,突出榜样引领效果。其次,强化研究生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社会经历的硕士研究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增强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最后,搭建“实践育人”新平台。社会实践活动是硕士研究生最喜欢的活动开展形式,研究生党团组织要主动寻求导师和辅导员等的支持和指导,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为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关注的根本性问题,“立德树人”则是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简明的回答。这要求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切实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学生时代正是形成和发展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也是给新时代中国青年学生精神铸魂和奠基的“立德树人”关键期。在新时代,我国教育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教育改革既要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又要立足于现实教育实践的需要,还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立德树人”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思想精华的弘扬,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经验的规律性概括和精炼表达,更是对新时代教育发展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体现了我们对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的充分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制度自信。

猜你喜欢

理论课硕士立德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